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1978-2018,“改革开放”这件事,已经持续了40个年头。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八零年代文艺复兴,一九九四年迎来了市场化,新世纪开启了大片模式。四十年风云变幻间,中国电影从来都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

一个时代的回望,既有青春岁月的感怀,又有集体记忆的痕迹。抚今追昔四十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到哪里去,中国电影依然在路上。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01

请回答1980:反思、寻根与实验

十年浩劫,无人幸免,反映民众心声的“伤痕电影”,成了后文革时代的第一股风潮,它们就像是亲历者饱含血泪的回忆录,无限逼近于历史的真相。

1979年,老牌劲旅上影厂推出《苦恼人的笑》,后起之秀西影厂奉上《生活的颤音》,同为导演处女作,它们的批判力度,如今看来仍有初生牛犊的锋芒。

不过,所谓“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总设计师的隔空影评,改变了伤痕风潮的调性。褪去悲苦气质之后,八零年代的反思电影,从惊世一吻开始。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1980年,电影《庐山恋》上映,不仅让女主角张瑜成了一代人的梦中情人,也让庐山成了最为浪漫的旅游地,虽然它此后惨遭翻拍,但IP的价值依然驰名景区。

有人看过之后无法接受,有人则是看一遍还是不过瘾,诞生于山水之间的“新中国银幕初吻”,就像一个决定性瞬间,定格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史。

真正将反思电影推上顶峰的人,当属第三代导演谢晋。

他的“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从那时便奠定了他“改革先锋100人”的历史地位。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比起以往的伤痕电影,谢晋的戏往往观赏性更强,每个人物都被演绎得有血有肉,赋予了更多的性格内涵,而故事的发展,更接近节奏紧凑的情节剧。

特别是1986年的《芙蓉镇》,塑造了著名右派秦书田同志,面对层出不穷的运动斗争,他的名言“活下去,像个牲口一样活下去”,发出了混乱年代的人性最强音。

对于如今的社畜而言,秦书田就像是他们的精神偶像。每当他们在工位上气馁时,耳边总会传来老秦头铿锵的激励,让人不得不集中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扮演秦书田的姜文,当时正忙着和女主角刘晓庆谈恋爱。若干年后,当刘晓庆已经下海从商,因为偷税面临牢狱之灾时,前男友姜文还曾仗义地伸出援手。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同样来自姜文的一声秦腔,为我们带来了第五代的辉煌。

张艺谋的《红高粱》夺得柏林金熊奖,实现了中国电影又一个零的突破。

在西影厂厂长吴天明的支持下,以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导演,纷纷丢掉了戏剧的拐杖,玩起了历史的寓言,从此走上了与谢晋截然不同的道路。

从反思到寻根,靠着一批优秀作家的故事,使着学来的实验技法,第五代紧跟当时的寻根热潮,想要用电影去呈现中国的文化基因,好好地启蒙吃瓜群众一下。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只可惜,小时候的我还愚昧不堪,一看见CCTV6放第五代,就会下意识地转台。总觉得它们都像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又闷又艺术,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看睡着。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当然,第五代也并非都像我小时候想的那么闷。

譬如黄建新的“先锋三部曲”,就以剑走偏锋的诡异画风取胜。当同代人都在挖故纸堆时,他却在关注现实生活。

《黑炮事件》,讲的是“一枚象棋造成的官场混乱”,本质是政治惊悚片,难以信任下属的领导,因为一系列误会而陷入困境,呈现出了一种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错位》,讲的是“文山会海引发的科幻噩梦”,疲于应付行政事务的技术官僚,为了专心搞研究,特地搞了个克隆人去代替自己,没想自己却渐渐失去了控制。

整部电影采用了一种表现主义的风格,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是要多阴森有多阴森,配合土法拍摄的机器人偶,堪称童年阴影级别的cult片。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轮回》,讲的是“反叛青年经历的前卫爱情”,通过一种舞台化的设置,将主人公作天作地的内心独白直接说出来,让你恨不得上去就是一巴掌。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黄建新的这些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也显得另类,难以想象若是坚持这个路子,中国电影会出现什么新鲜东西。只可惜啊,历史无法假设,他也不是从前的他了。

除了反思与寻根的时代主题,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像一个疯狂实验的研究所,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吸收各种思潮与技法,产生了许多相当特别的电影。

当今天的女德班还在横行,1989年《哈罗!比基尼》在认真讨论健康与美;

当今天的案件动不动反转时,1986年《T省的八四、八五年》在认真讨论法制。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2018年,中国科幻的未来在哪依旧是个话题。

八十年代却产生了一批奇绝的幻想电影,从让毕赣念念不忘的《霹雳贝贝》,到关注臭氧层空洞的《大气层消失》

2018年,虚假的青春打胎片依旧死心不改。八十年代却产生了一部名叫《少年犯》的电影,每当你去参加军训时,总会看见有人在片中的歌声里悄悄抹眼泪。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就像是《顽主》里“群魔乱舞”的T台秀,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就像是一场短暂的文艺复兴,虽然难免混乱与莽撞,但始终充满着生气与活力。

02

你好哇,1990:个人英雄主义


理想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化与产业化,成了中国电影在九十年代的关键词。第五代与第六代,香港与内地,商业片与艺术片,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小渔村深圳成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座城市的对面,一位年轻人正大红大紫,这一年后来被人称为“周星驰年”。

此前的一年,“演艺圈忘我大电影”

《豪门盛宴》上映,讲着广东话的明星们,个个为了内地的华东水灾尽力演出,陆港两地的年轻人还没有拿起键盘对喷。

此后的一年,四大天王火到内地,小品《追星族》表现了当时饭圈女孩的生活;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即将被命运钦定,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1994年,神作诞生之年。

虽然这个年份并不准确,许多“神作”的上映时间都不在这年。但是,它就像个象征性的幸运号码,被影迷和公众号强行膜拜。

这一年,陈凯歌拍出了个人生涯最高峰的《霸王别姬》,赢得了华人世界唯一的戛纳金棕榈。若干年后,这部杰作却被质疑是他爸爸代拍的。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同样是在这年,张艺谋邀余华坐镇,拍出了著名的《活着》。若干年后,关于这部戏,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活着》还在,拍《活着》的导演却死了。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与此同时,姜文演而优则导,拍了处女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角是和他很像的夏雨。若干年后,这个模子再次显灵,人们认识了一个叫张一山的演员。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远赴宁夏银川拍摄的《西游记》,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主演,分为上下部在香港上映,结果票房惨败,口碑被喷,赔得连妈贵姓都不知道了。

若干年后,这部被称为《大话西游》的电影,在北京大学获得热烈追捧,周星驰被学生们戴上了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帽子;

若干年后,小朋友向六小龄童提问,“叔叔,为什么孙悟空会和白骨精谈恋爱啊?”;六小龄童扛起棍子就开始表演,“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关于好莱坞大片,改革派与保守派在这一年吵得不可开交。躲着文化部门,悄悄放片的院线经理,在海报上写上了“改革年代,激烈争论,电影市场,风险上映。”

个人的行为,倒逼了官方的行动,在高层的首肯下,中国电影公司终于开启了与好莱坞的进口谈判,正式开启了进口分账片的合作模式。

1997年,贾樟柯拍出了《小武》,张艺谋拍出了《有话好好说》,第六代与第五代的两位代表人物,还没有因为广电总局的“举报门”而结上梁子。

一向不如意的冯小刚,今年终于靠着《甲方乙方》走了大运,从此成了内地贺岁片的扛把子。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成了一代人的新年口头禅。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整个九十年代,我都好像活在千里之外的香港。我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等待一个叫做“电影梦工厂”的栏目,与“双周一成”虚度时光,还不知道谁叫王家卫。

一个个的偶像,都不过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最后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资本大潮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

03

我去2000:大片为王


千年虫的病毒,吓坏了世纪之交的计算机;全球化的号角,宣布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死刑。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开始紧紧团结在“大片”两个字的周围。

新世纪的第一年,华语电影在欧洲大放异彩。戛纳电影节上,台湾的杨德昌收获最佳导演,内地的姜文拿到了评审团大奖,香港的梁朝伟得了影帝。

新世纪的第二年,Ang Lee这个名字彻底征服了好莱坞,《卧虎藏龙》不仅刷新了华语片的北美票房纪录,还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个奥斯卡。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关于华语电影的发展态势,贾樟柯曾如此点评:

“杨德昌、王家卫、李安的电影正好代表了三种创作方向:杨德昌描绘生命经验,王家卫制造时尚流行,李安生产大众消费。这三种不同的创作方向,显现了华语电影在不同模式生产中都蕴藏着巨大的创作能量,呈现了良好的电影生态和结构。”

写下这段话时,贾樟柯曾感叹内地导演在这个创作格局中的缺位。他在盼望新时代的时候,会希望掌握未来主导权的是内地人吗?会想到张艺谋的商业片战略吗?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2001年,在制片人江志强的撺掇下,张艺谋拿出早就收到的剧本,不顾“跟风”的误解,毅然找了一堆明星来拍武侠,一边泼颜料一边学黑泽明,片名起为《英雄》

2002年,《英雄》开启了内地的商业大片时代,而拍《英雄》的张艺谋,却长久陷入口碑争议的泥潭,成了被误解与被损害的“狗熊”。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同样是在2002年,当内地影市高歌猛进时,电影《无间道》横空出世,这部群英荟萃的集体救市作,就像是一次回光返照的表演,送给了我们最爱的港片。

2003年,非典袭港,张国荣自杀离世,四大天王在金像奖上合唱哥哥名曲《当年情》。香港电影进入了至暗时刻,我们这些港片狗也到了该告别的时候。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该片在国内上映时,贾樟柯固执地选择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档期。

“我到底想看看在这样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现场,针对双方影片在宣发环节中发生的骂战,贾樟柯语带哽咽地说。

另一方的制片人张伟平,则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懒得装斯文去搭理一个已装不下去斯文的人。再重复一遍艺谋的话:他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选择好人还是黄金?选择商业还是艺术?不管你怎么选择,在大片为王的市场体制中,贾樟柯这样的“弱者”,无论怎么硬碰硬似乎都是死路一条。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然而,就在同一年,一部叫做《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却完成了屌丝逆袭的好戏。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宁浩导演的这部处女作,都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2009年,《建国大业》上映,黄建新执导,百余明星零片酬客串演出。大片的运行法则,从商业片推广到了主旋律的领域,仿佛成了一种万灵药。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内地走入了以大片为核心的制作模式,整个华语电影的中心开始向北京靠拢,作为他山之石的港台电影,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愈发薄弱。



04

2010s:十亿与十万加


十亿俱乐部、互联网+、大数据、小鲜肉、流量为王、下跪门、阿里编编、偷票房、买票房、锁场、幽灵场、票补、IP、阴阳合同、偷税漏税、一吻跨年,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数据与花边新闻,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的精彩。

票房大跃进,张口就十亿;自媒体吹爆,起码十万加。2010年代,无论是叫座还是叫好,中国电影的评价体系都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越来越看不出个头绪。

2010年,一句“站着把钱挣了”,姜文的《让子弹飞》口碑高涨,片方号称票房超7亿,夺得年度冠军。结果,一查它只有6.59亿,以为口碑好就能顺势吹一波牛了。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2016年,《叶问3》爆出大规模票房造假丑闻,资本联合多家影院,买票房,炒股票,把票房数字转成了漂亮的账面数据,把电影完全当成了金融工具。

片方的弄虚作假,第三方统计的疏忽,外加货币本身的通货膨胀,这些年来,随着热钱涌入流出,保底发行等金融手段层出不穷,票房这个标准越来越不靠谱。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既然叫不叫座已经是个玄学了,那么叫不叫好总有个谱吧?一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总有人能值得相信吧?还真是不一定。

不管是微博上各种收钱的大V营销号,还是号称连豆瓣评分都能刷动的水军公司,无论是营销事件还是粉丝刷榜,口碑这东西,搞不好也是一咬一口水。

就算媒体并没收钱,好话说多了也会效用下降,听得人耳朵起茧。从刷爆到屌炸再到炸裂,从佳作到杰作再到神作,夸奖也会陷入通货膨胀的陷阱。

每当你听信自媒体谗言,亲自掏腰包去影院时,难免总会遇见几部片子,说是交口称赞的水平,其实也就不过尔尔,弄不清自己是被骗了还是审美有问题。

中国电影,一眼40年,期待下一个十年商业少点


2010年代的中国电影,左手拿着十亿票房俱乐部的入场券,右边拿着十万加刷爆朋友圈的帖文,边哄边骗边下跪,花式营销不嫌累,直到把你搞定为止。

对于国产电影,眼界越来越开阔的我们,似乎已经越来越不耐烦。可就像是球迷对国足的感情一样,再多的批评谩骂,也挡不住我们内心的期待。

回望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我们曾经欢欣鼓舞,我们有时失落沮丧,关于下一个十年,中国电影又会发生什么呢?业界的寒冬已成定局,春天又会什么时候来呢?

期待2019年《利刃破冰》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呼吁全民禁毒,希望以后的电影多走点心,少点商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