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境內聳立多姿的石灰岩山體既是秀麗山水的組成部分,也是文人墨客與過往官員詠歎山水名勝、詩賦隨感乃至時事功過的書寫舞臺,至今留存有上自南朝下至民國的歷代摩崖石刻2240餘處,成為中國摩崖石刻數量最多、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桂林石刻以摩崖石刻為主要特色,這與桂林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分不開的,桂林地區屬典型的岩溶地貌,石山裸露,溶洞遍佈,正是摩崖刻字的好地方。桂林石刻主要集中分佈於市區及近城的普陀山、月牙山、虞山、寶積山、象鼻山、西山、驪馬山、伏波山、疊彩山等30餘處名山洞府中。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虞山摩崖石刻

“虞山”,古代桂林地方官吏經常在此舉行各種祭祀活動,是桂林歷史悠久的名山,也是人們樂遊的勝地。

傳說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裡,秦人立廟紀念,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虞山摩崖石刻

虞山摩崖石刻位於桂林疊彩區境北極路東的虞山公園內,現存摩崖石刻65件,合計唐代2件、宋代6件、元代2件、明代29件、清代21件、年代無考5件,主要分佈在虞山的東、南山麓和韶音洞。相傳舜帝南巡時曾遊歷虞山,唐時(一說是晉代)在山南麓建虞帝廟,故石刻內容除紀遊詩文外,絕大多數是歌頌虞舜之作。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韶音洞

虞山現存最早石刻為唐建中元年(780),李昌夔建虞帝廟時所刻的《舜廟碑》,由韓雲卿撰文,韓秀實隸書,李陽冰篆額,書刻均佳,是桂林著名石刻之一,後稱“碑三絕”。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其他重要石刻有南宋淳熙二年(1175)的《靜江府新作虞帝廟碑》,記載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任靜江知府時重修虞帝廟的經過,由朱熹撰文,呂勝已隸書,方士繇篆額,俗稱為“四夫子碑”。以及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劉傑撰《帝舜廟碑》,清光緒十五年(1889)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廟記》等,都是有關虞帝廟興衰和桂林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文物。

尋古虞山摩崖石刻

碑刻內容除歌頌虞舜外,還有少數純粹祭祀性的廟堂文章,如張栻的《韶音洞記》,方信孺的《古相思曲》等。此外,明代包裕、周進隆、陳彬,清代郝浴、査禮、謝啟昆等人的詩文題刻,以及清代桂林畫家李秉綬的蘭竹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