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100份簡歷中4人錄取,產品經理招聘有何背後邏輯

本文筆者通過對自己的一次產品經理招聘的覆盤,從招聘方的角度來分析:產品經理招聘從篩選簡歷到面試的種種需要注意的問題。

复盘:100份简历中4人录取,产品经理招聘有何背后逻辑

從去年年中開始,接手了一塊新業務,在這半年時間中,我搭建了一個新的產品團隊,並帶領團隊。在兼顧原有產品線工作的同時,從零開始設計了一個全新的saas系統。在這期間,整個人處於非(pi)常(yu)忙(ben)碌(ming)的狀態,文章寫的就比較少了。

今年團隊已經穩定,產品也投入市場,在按節奏迭代中,終於可以有點時間了。我打算把從組建團隊到產品上線這的過程逐步分享給大家,當然不會記錄流水賬,主要把我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

先說說招聘:8月份有招聘計劃,大約11月底招齊,整個過程人事篩選+同事內推簡歷大概一百多份,我又篩選了一次,留下了大約一半。從面試到入職,最後留下4個人,差不多15:1的比例,下面說說這個過程中的一些小想法。

怎麼篩選簡歷?

向公司申請好招人名額, 和HR說好招人要求,就開始招聘了,收到簡歷後,HR會先根據我們事先約定好的招聘要求對簡歷篩選一遍,然後把簡歷轉給我。

我一般會集中一段時間來篩選簡歷,然後再把需要預約面試的反饋給HR,從篩選簡歷到預約面試,最長時間是2周,短的話第2天就會預約面試,內推的需要面試也都統一通過HR來安排。

網上有個段子,說HR收到簡歷後先扔掉一半,然後在留下的人當中篩選,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存在的,不論合不合適簡歷都需要存檔,進入公司的人才庫裡面。當然,HR的篩選速度會比較快,主要看的就是一些硬性指標,比如:學歷,學校背景,工作背景,經驗等。

從公司層面和業務部門要求層面去把關,到來我這裡選擇就會比較主觀一點,會通過工作經驗細節描述,簡歷的排版、結構、語言表述、工作經歷等整體體現出來的簡歷質量和產品感。一份高質量的簡歷,就跟一個產品一樣,可以看出求職者的產品功力,所以花點時間仔細看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有些求職者簡歷是被黑心培訓機構包裝的,好幾個人的簡歷,除了基本信息不一樣,工作描述和模板一模一樣。拿到第一份這樣的簡歷的時候,發現確實很優秀,然後接著看到好幾份一樣的……

心中千萬只羊駝就開始奔騰了,求職者千萬不要在簡歷上造假,不論是HR還是面試官,基本上都是“閱人無數”的人,即使簡歷過了,面試也會被發現,面試過了還有試用期,雙方都浪費時間。

除了HR通過正常招聘渠道廣撒網進行招聘,內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渠道,很多公司內部都會鼓勵這種人人來做獵頭的行為。在求職者應聘成功後,公司也會給推薦人一定的獎勵,當知道我要招人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內推簡歷給我。

這裡面比較尷尬的是:有些比較熟悉人會推薦一些和崗位要求差距很大的人給我。

比如:原來的工作不是產品崗,正在找工作被認識的人推薦過來來了,而這個推薦人也是希望我能照顧照顧。

一般只要是內推的,我都會預約見一面,一個是出於對推薦人的信任,另外一個就是照顧推薦人的面子,不論合不合適,也會在面試後及時把結果反饋給推薦人。但是,對於匹配度太低的,該拒絕的我還是會拒絕,雖然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但是做事還是得有原則和底線,況且招來不合適的人,出不了活,傷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當然,內推的簡歷質量和匹配度整體會比HR篩選的簡歷高,這可能跟工作的圈子有關係。我認識的人中產品和研發居多,整體上來說內推還是一種很精準的招聘方式。對於求職者來說,內推確實能提高拿到offer的概率,並且在面試過程中多少會比其它人多點照顧,但是在結果上也別指望能“走後門”。

經驗不是最重要的

求職者會擔心自己經驗能力不夠,而表現的不夠自信,其實大可不必。作為面試官怎麼看人,選人,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不同的面試官會有不同的標準,但經驗肯定不是第一個考量要素。

在我面試的這些人當中,年齡最大的40多歲,在大公司工作過,也創過業,後來再去上班,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也有去年剛畢業的小白,不論從年齡和經驗上來說跨度都非常大。而最後被招進來的這4個人,基本上都是93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最多的也就3年,最少的是剛畢業不到半年的。從入職後的表現來看,都很優秀,而且未來也潛力無限。

我 一般會重要看三點,如果這三點滿足,這個人就會進入到我的可選項裡面。

1. 看氣場合不合

雖然是給公司招人,但是後面你要和他長期共事,如果氣場不合雙方都會非常痛苦。很多人經驗啥的都沒有問題,但是就是沒有被錄用,大部分就是因為這個問題,估計有人要罵人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就是人感性的地方,每個人的客觀,只能做到主觀下的客觀。

2. 看產品感

所謂的產品感,我給它的定義:一個是能不能從產品的角度去看問題。

比如: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有的人只會看到這個東西,有的人會看到這個東西的構成,用途,問題等等;另外一個是能靠直覺(meng)而不是靠分析就能快速得出一些正確的結論,很多人需要多年工作鍛鍊和生活閱歷的積累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的重要特質。

3. 看是否真誠

有些人在面試過程中,會為了掩飾自己經驗不足或其它問題而表現的用力過猛,面試就變成尬聊了。其實在面試過程中緊張,回答不上來問題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有的人會坦誠,有的人會選擇掩飾。

在我面試的過程中,有一個行業背景相符的求職者,最近一份產品工作中的很多產品細節說不上來。經過深入地瞭解,發現它是之前做的不是產品工作,剛剛參加完一個產品培訓想轉崗。本來基於他的背景和麵試表現還是可以的,但是他一口咬定自己最近就是做的產品工作,但是怎麼做的又完全說不上來,後來就果斷放棄了。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崗位匹配度,和團隊是否能互補,未來潛力,崗位緊急程度,薪資預算等都是一些影響因素。尤其是薪資部分,如果談完薪資後沒有消息了,大多數是因為薪資的問題。經驗在簡歷篩選部分佔比很大,但是在面試環節決定因素佔比並沒有那麼大。

其實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留下來的候選人在能力上來說都差不多,尤其是大公司,能走到面試最後的都是很優秀的人。但是,公司選擇了A而不選擇B的原因,很多都是感性的推斷,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所以能不能聊的來,在不在一個頻道上思考問題太重要了。

企業和求職者是相互選擇的

企業和求職者實際上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中,作為面試官不要只覺得自己在考察求職者,而且也要做好被求職者挑選的準備。在面試過程中,我發現好幾個比較優秀的人,都拿到了多個公司的offer,整個行情雖然不好,但在市場上真正有實力的人還是很搶手的。在求職者有選擇權的時候,面試官能給求職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絕對是一個很有利的加分項。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最大的原因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坐在那個位置想那個位置的事情。招聘方天然站在強勢的一方,很難丟棄傲慢的姿態,HR對業務一般不熟悉業務。

所以,面試一般都由業務部門面試和HR面試組成,業務部門的面試官有的確實很差勁,但是他不會主動改變,表現差也沒有什麼損失。求職者就不一樣了,稍微不注意,就會失去工作機會。

在這方面我做的還是可以的,在面試開始前,我會先自我介紹,而不是讓求職者先介紹。很多面試者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本身就會比較緊張,通過我的介紹會放鬆一點,並且我會把面試引導成一種聊天的氛圍,而不是一種很嚴肅的QA,要從聊天中相互發現,相互瞭解。

整個面試過程中不帶電腦,非必要不看手機,面試時間不能太短,不要讓面試者白跑一趟。如果發現確實不錯,就會更主動的多聊一些(忽悠),並且主動建立微信等聯繫,防止後續被別的公司挖走。

當然結果也是很不錯,一些面試表現不錯,但是沒有來的小夥伴,也建立了聯繫,圈子就這麼大,沒準那天就又碰到了。

總結

今天就先寫到這裡,後續有空了再分享,以上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確,也不代表我一直是這樣的想法,只是當前的一些覆盤思考。

大家有什麼問題歡迎來找我交流討論~

專欄作家

木木,高級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在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公司從事產品工作。微信公眾號:大白學堂(ID:dabaixuetang)。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