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下餃子”的故事,從江蘇泰州一個小鄉鎮講起

施佬有話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多國海軍活動將在青島舉行。為了紀念和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施佬將從今日起陸續更新系列文章,講述中國海軍篳路藍縷的70年征程。本文為第一篇。

進入2019年,在中國海軍成立第70年的關口上,首艘國產航母和055型大型驅逐艦的首艦接近完工。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伴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工業能力的進步,中國海軍逐漸成長,從一支甚至無力自保本國海岸線的孱弱力量成長為全世界第二大的海上力量,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從1949年江蘇泰州的一個小鄉鎮中開始。

只有“汽艇”的人民海軍

回到1949年的4月23日,當中國人民海軍的前身——華東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正式成立的時候,中國海軍組建起來的第一支部隊包括原第三野戰軍教導師師部、教導師第3團、師直屬步兵營、野戰軍直屬偵察營和蘇北軍區海防縱隊,總人數4335人。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如今的海軍誕生地已經成為了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支部隊裡,唯一和艦船有關係的,是當時編制有1463名官兵的蘇北軍區海防縱隊。這支部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1年新四軍組建的蘇中軍區海防團。這支部隊在被納入海軍之前兩天,剛剛作為第三野戰軍的一支關鍵力量參加了渡江戰役。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京電號”雖然不屬於蘇北軍區海防縱隊,但也是參加渡江戰役的重要一員

作為解放軍少數熟悉航海和擁有機動艦船的部隊,海防縱隊一方面使用其汽艇大隊的動力船、江輪、汽輪、自制汽艇和機帆船運送了突擊隊橫渡長江,另一方面,縱隊還派出人員作為舵手,指揮其他渡江部隊的划槳帆船保證方向。在戰役之前,縱隊的汽艇大隊共有9箇中隊,近百艘各型船隻。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即使是普通的帆船上,也有海防縱隊的成員幫忙掌舵

如果要說造船,在這個時期的海防縱隊就已經開始了,渡江戰役前,為了增加可用的汽艇和機帆船數量,海防縱隊就曾自建一批這類船隻:尋找船匠製造全新的木船或者木帆船,然後將淮海戰役中繳獲的美製卡車的動力系統加以改造後作為動力系統。如果要考察新中國海軍的造船歷史,這批渡江戰役前的“汽艇”可能就是最早的一批了。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無論是美製卡車還是自造“汽艇”,從敵人手裡繳獲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手段

不過這些所謂的自造艦艇最多隻能跑跑運輸,作戰那基本是夠嗆,想要獲得正規艦艇,在當時的中國,就只能從國民黨海軍手中奪過來。

湊軍艦、改軍艦

就在華東區海軍成立的同一天,國民黨軍海防第二艦隊和第五巡防艇隊在中共地下黨的長期工作之下,由艦隊司令林遵少將率領所部30艘艦艇,1271人在南京東北笆斗山江面起義。而在海軍成立前後,包括“重慶”艦在內的一系列國民黨海軍艦艇在各地宣佈起義,這些艦艇在保留下來後,成為人民海軍早期重要的一個來源。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中國最大的戰艦“重慶”艦的起義,毫無疑問對國民黨海軍是一記重拳

在各處接受和俘獲的國民黨海軍艦船也是人民海軍的早期的一大進項。第三野戰軍10兵團在第2艦隊起義時俘獲了企圖衝出長江口的3艘戰艦,並且俘虜了國民黨江陰補給站的3艘拖船;解放上海後,海軍接管部門也接收了國民黨的10艘艦;國民黨第3機動艇隊向解放軍投誠後,其下轄的23艘艇也被解放軍所接管。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第2艦隊的艦艇是人民海軍較早獲得的成建制艦艇

除此之外,其他形式籌措的艦艇也是一個重要來源。比如上海的輪船招商局就向海軍提供了不少原本是軍艦,二戰結束後被改裝為民船的船隻,而海軍也曾在1950年派人前往香港,以購買民船的形式,採購了14艘已經用於運輸的大中型登陸艦和2艘運輸船。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1月23日,上海水產公司挑選了56艘美製漁船,交付華東軍區海軍,這些漁船在加裝了小口徑機關炮和重機槍後全部成為巡邏艇,成為解放軍海軍早期相當“好用”的一批作戰艦隻。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漁船改裝而來的炮艇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艦艇

這些船的大多數在當時的條件並不很好:不少艦艇為了躲避國民黨空軍的轟炸被迫自沉,打撈浮起之後需要進行全面的檢修;不少艦艇是因為艦況欠佳甚至無法航行而被國民黨拋棄在大陸的,需要修復之後才能使用;那些民船則完全沒有武裝,需要在進行改進,加裝武器之後才能成為軍艦。總之在加入海軍前,這些多方籌措的船隻都要在船廠內進行徹底的翻新維修和改造。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比如這艘“洛陽”號護衛艦,就是由一艘改做香港商船的澳大利亞掃雷艦改造而來的

與我們設想中軍艦改造有統一規劃不同,這些解放軍艦艇的維修改造多數時候都帶有很強的“因地制宜”特點,待修艦船本身的狀況,工廠的技術能力,船廠所庫存和能籌措到的武器裝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些艦艇改造後的狀況:原本就是軍艦,且在國民黨海軍裡也是主力艦艇的“長治”艦基本就按照其自沉時的情況恢復原樣;從招商局獲得的“元培”號商船在改造中則同時混裝了蘇制、美製和日製的艦炮;從運輸船改造而來的一些炮艦上甚至安裝了陸軍105毫米榴彈炮改造而來的艦炮……由於當時船廠的技術水平也很有限,太複雜的維修工作也無法實現——起義後自沉的輕巡洋艦重慶艦從打撈到修復都需要蘇聯技術人員的支持,以至於解放軍最後放棄了修復重慶艦的計劃。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重慶”艦雖然最終成功打撈,但並沒有完成修復

經過差不多一年這樣的“整編”之後,1950年4月的解放軍編成了第一批的4個艦隊:以16艘登陸艦艇組成的第5艦隊,以8艘護衛艦(排水量不足千噸的“大炮艦”)組成的第6艦隊,以8艘炮艦(包括貨船改造的炮艦)組成的第7艦隊和5艘登陸艇改造的掃雷艇組成的掃雷大隊。這其中的護衛艦和炮艦加起來的總噸位也就一萬多噸,只相當於現在一艘055驅逐艦,但已經是人民海軍的絕對主力。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由登陸艦改造而來的“古田”號掃雷艦

由於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勝利後以低價購買了大量美製登陸艦艇用於民用運輸,加上解放軍在解放東南沿海島礁的戰鬥中特別需要兩棲作戰艦艇(客觀上也有金門戰役失利的慘痛教訓),因此解放軍也相當重視對登陸艦艇的蒐集修復,因此登陸艦隻在海軍裡的數量增長相對較快。到1955年,以登陸艦艇為核心的第5艦隊規模已經增長到6艘大型坦克登陸艦、6艘中型坦克登陸艦、6艘機械化登陸艇和36艘登陸艇,總數54艘的艦隊。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這其中不少登陸艦被解放軍用到了90年代

而護衛艦這樣的裝備對於當時的解放軍就不那麼容易獲得。民國海軍長期處於荒廢狀態,千噸左右的艦艇本來數量就有限,這其中艦況較好的只要沒有起義,都被國民黨海軍裹挾回臺,剩下的不僅多數來自滿清或者北洋軍閥時期,艦艇狀況也極不樂觀。因此相比於登陸艦艇,護衛艦(實際上包括了許多老舊炮艦)的數量增長卻相當有限,而且這些老艦航速低、火力差,雖然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也只是美國援助的小護航艦,但卻能夠在多數海戰中穩壓人民海軍一頭。

小步快跑的發端

無論是出於保衛海疆的現實考慮,還是為了解放臺灣的作戰準備,人民海軍都需要更多更好的艦艇。這其中既包括用於掩護登陸船隊穿越臺灣海峽的大中型水面艦艇,也有保衛沿海的輕型艦艇。對於大艦隊來說,當時的中國顯然是沒有能力包辦建造,在1951年的《海軍五年計劃組成部署》中,規劃的艦隊核心是由蘇聯幫助維修的“重慶”號巡洋艦,主力的40艘驅逐艦、獵潛艦、掃雷艦和潛艇全部也由蘇聯引進,華南的4-6艘護航艦,也是計劃從香港購買後自行改建的。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這一規模不小的引進計劃因為朝鮮戰爭只實現了一小部分

小型艦艇結構相對簡單,所需船廠設備也要求較低,中國海軍的造艦確實也是從此發端。不過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就算是小型艦艇,中國海軍也不是想造什麼就能造什麼的。小型艦艇中的魚雷快艇是輕型艦艇裡“以小博大”的關鍵,但因為高速大功率快艇發動機製造工藝複雜,高速快艇線性需要高水平的設計,且魚雷的製造本身對於效果就困難重重,因此當時的中國連魚雷艇這樣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都是需要進口的。人民海軍最初的造艦規劃中,能夠自造的艦艇也只有噸位小,航速低的炮艇而已。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看似不起眼的魚雷艇在上世紀50年代初也全得仰仗進口

今日的我們看著“炮艇”是在當代中國海軍手裡用來承擔港口警衛和打雜的,而在新中國海軍剛建立的時候,這不僅是當時海軍最迫切需要的艦種,而且還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夠批量建造的型號。而且就是這種看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炮艇,當時的海軍還得在全國造船能力最強的上海江南造船廠(時為海軍江南造船所)試驗建造。更加令人沮喪的,是即使江南造船廠這樣的大船廠,在建造炮艇這樣的事情上一開始也沒有太好的表現,在1951年試製第二艘42噸炮艇的下水過程中,就因沒有加足壓載鐵導致艇體傾覆。

江南造船廠這兩艘小艇上的火力只有3挺機槍,航速也只有12節,雖然鋼製船體毫無疑問比木船要好,這批不成功的炮艇只建造了兩艘,建造時間卻從1950年12月拖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對一艘排水量42噸的炮艇來說,長達11個月的建造時間顯然不是什麼好表現。同期的青島造船廠也建造了8艘43噸的炮艇,基本性能也大同小異。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一張據說是青島建造的43噸炮艇的照片

到1952年,在吸取首次建造的經驗教訓之後,江南廠修改了圖紙,開始批量生產52甲型炮艇,該型炮艇的噸位增大到了50噸,但得益於艇體設計本身是按照蘇聯教材中的樣例稍加放大的線型,在使用同樣動力的情況下,炮艇的航速沒有變化,抗風浪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武備則增加到了2座25毫米機關炮和2挺機槍。這型艇的性能基本滿足了海軍的要求,因此在上海和青島批量建造了26艘,成為中國海軍第一批大規模裝備的國產炮艇。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52甲型炮艇的基本結構與當時我軍的日式炮艇有不少相似之處

1953和1954年量產的53甲型和54甲型是從52甲的基本設計上進行逐漸改進後發展而來,53甲型艇增加了露天指揮台和人力駕駛舵,方便了編隊指揮作戰,同時增強了火力,將52甲的兩座25毫米炮換成了一座37毫米炮和一座20毫米炮。由於動力仍然使用功率不足的庫存美製柴油機,噸位進一步加大的53甲炮艇航速降低到了11節(後期由於設計配備的柴油機使用殆盡,被迫更換了動力更小的發動機,航速降低到只有10節)。54甲型的改進更多是在一些設備的佈局上進行了調整,使設備安排更加合理。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1955年的老電影《怒海輕騎》中就出現了這型炮艇

儘管兩型艇的性能並不盡如人意,但是東南沿海迫切的需求還是讓53甲和54甲型被大量投入建造,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中國海軍生產了36艘53甲型和14艘54甲型炮艇,成為這一時期大量新建炮艇部隊的主要裝備。加上之前建造的炮艇,全國在1955年之前建造的這86艘排水量50噸左右的炮艇,就是當時人民海軍自行建造的主力艦艇,它們加起來的總噸位不足4300噸,和中國海軍現在的一艘054A型護衛艦差不多。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批量建造中的53型炮艇

這批炮艇在海防形勢最關鍵的50年代初解決了漫長沿海巡邏的有無問題,成為我軍一批新建炮艇部隊的主力裝備,也參加了50年代的多次與國民黨海軍的戰鬥。同時,對一系列炮艇的設計和改進,以及在短時間內批量生產的實踐,客觀上鍛鍊和提高了中國的艦艇設計人員和造船工業。而從52甲、53甲到54甲一年一個型號,逐漸在設計上漸次改進的做法,也讓人民海軍第一次在實踐中操作了“小步快跑”這種日後我們會反覆提及的技術發展策略。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批量服役後的53甲/54甲炮艇成為當時海軍的主力

不過限於當時的中國工業水平,這種“鍛鍊”實際上是相當有限的:從技術上看,這些炮艇所謂的自造部分,實際上主要是製造這些炮艇的艇體;炮艇雖然採用了快艇的線型,但卻因為動力系統的功率有限,無法發揮這一線型減阻提高航速的優勢,最大航速只有10-12節左右;艇上的動力系統多數是來自於船廠在抗戰後採購囤積的登陸艇用柴油機;武器要麼是蘇聯引進裝備,要麼是倉庫裡庫存的日製或者美製槍械;至於火控什麼的則基本完全沒有。中國當時建造的炮艇更像是造一個艇體來承載庫存的動力和武器,至於能否達到理想的配合,顯然還不是這支一窮二白的海軍所能追求得起的。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新中國也從1953年開始全面進入了和平建設和發展時期,蘇聯156工程的全面開展,也拉開了蘇聯工業體系向中國全面輸出產品、技術和設計思想的大幕。中國海軍很快就會在新一輪的造艦工作中感受到來自蘇聯的新血液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開始不僅僅在於那些直接引進、充當海軍主力的“四大金剛”,也在炮艇這樣一箇中國海軍50年代最基本的艦種身上迅速發生。

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故事,从江苏泰州一个小乡镇讲起

這樣的改變,也在中國的炮艇身上迅速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