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作為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大旗,你認為還有機會超過華為嗎?

東震木


聯想集團作為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大旗,你認為還有機會超過華為嗎?聯想集團確實是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旗幟,在全是國外品牌橫行市場並且價格高昂時,正是以聯想集團為首的國產電腦異軍突起,硬生生的把大旗搶到手。然而星轉鬥移,如今另一面科技擎大旗者-華為卻更是如日中天,聯想還能有機會超過華為麼?

聯想曾經是有機會一直走在國內科技企業的第一位的,但機會錯失要想重新再來,卻又非常的不容易了。聯想曾經左衝右突、自造與兼併購買、終於把自己做成了全球PC行業的老大。但在逐漸變強大之時,卻又沒有及時深挖潛力緊抓核心科技的研發,最終在核心關鍵科技上未能有關鍵性的突破。還讓自己陷入虧損、方向迷失、決策失誤的泥潮之中,直到最近才有所緩解。

而在早期本來落後的華為,卻依靠軍團式作戰,並且深深扎入研發之中,最近幾年猶如火山似的爆發。兩相對照,卻已今夕何夕,反差強烈。特別是在關鍵技術上的突破,讓華為受益匪淺,不但讓自己坐上全球通信設備及方案提供商的老大,還在關鍵零部件上取得眾多成果。麒麟手機處理器、凌霄處理器、鯤鵬處理器、天罡處理器等等,一塊一塊的芯片,凝聚了華為的心血,也讓華為在某些關鍵技術上擺脫了國外卡制。


2018年的財報已經逐步公佈。按照聯想集團上一財季營收971億元來看,如果每一財季平均下來一樣,那麼年度大約為3800億元人民幣左右(2018財年應該是達不到如此高的營收的,聯想控股2018年也才3589億。)、稅後利潤大約為64億左右。與華為相比較起來,顯得太弱小了一些。華為2018年實現營收7212億元人民幣,差不多是聯想兩倍,淨利潤為593億,差距更是巨大,差不多是9倍到10倍的差異。在研發投入上那就差距更大了。

聯想集團目前的主營方向主要為個人電腦、AI智能業務、數據業務、移動手機業務等。有部分與華為業務相重合,但相比較而言業務規模卻也是差異巨大。特別是移動手機業務,曾經的中國市場老大聯想已經與華為不是同一個競爭陣營。


聯想集團要超過華為,估計已經沒有機會了。當然除非華為自己滑倒摔跤。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方高揚】。


東風高揚


以前網絡不發達,好多人孤陋寡聞什麼事都很少知道,只能聽聽官方報道。聯想的好壞,政府媒體說了算。可現如今就今非昔比了,各種各樣的媒體宣傳評論,多如牛毛比比皆是。芝麻大的平常事,都能給你炒作的沸沸揚揚,家喻戶曉。關於最近幾年間,媒體對聯想企業的報道,絕大多數都是負面新聞,因為它們為了集團利益,選擇支持美國企業,對中國企業華為不利,再者說了,聯想本身就是靠美國的技術,軟件打拼天下,博取名聲的,自己缺乏創新開拓,安樂於吃過水麵,啃老本的保守狀況,一切以美國企業的馬首是瞻,共進退。說老實話,如果不反省思進,開拓創新,僅僅為了得到美國的一些技術施捨,就給美國企業當馬前卒,擋箭牌。雖然賺了點小錢,但失去的卻是國人的大民心。長期以往下去,聯想在中國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混的。最終關門大吉,追隨美國去西方世界駕鶴西遊,向上帝報到,,,,


老年人213624353


聯想從開始創建時候的目標就不是很明確,或者說沒有理想的企業。聯想依靠政府採購,慢慢變得強大,但是依然走低端攢機器的老路,沒有創新,沒有大的目標,更別說企業理想了。

反觀華為,從沒有任何資源的民企,一步步發展成今天的世界級別的網絡設備製作商的領頭羊。可見任正非是多麼有理想有抱負。

軍人出身的任正非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始終把創新,研發作為第一位,始終視華為在危機中。

不融資,不上市,把大部分利潤分工給員工。

在企業管理方面為中國和世界做出了榜樣。

聯想現在走下坡路,別說超越華為了,聯想做的那些丟人的事還少嗎?建議國家拆分聯想。聯想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追夢人137423410


感謝邀請: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聯想集團作為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大旗,你認為還有機會超過華為嗎?

我們對於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考量,是怎麼樣去評定的呢!創新和研發,但是兩個方面大聯想都沒有具備,曾經也只能屬於過去,對於過去的聯想我們很看好,因為聯想在成立之初也是一樣走的研發道路,而且相對於華為發展要更早,在實力方面絕對是碾壓的趨勢。但是之後的發展,可以用不思進取來形容。

華為和聯想的過去和現在:

接著剛才的話題來說,聯想在發展最輝煌時刻飄了起來,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來帶動科研的發展,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以貿易為重,來達到科技的發展,這樣做沒有錯,但是這樣的發展到最後結果就是隻看到了利益,我們這裡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同村的兩個人都是種植西瓜的,一個是一直不斷的在研發新的品種,雖然銷量不好,但是沒有停止過,而另外一個農戶注重的是發展,也就是我找更多的代理,我可以賣更多的西瓜,本來是也是想著要研發新品種,最後發現這樣可以賺很多錢,為什麼還要去研發呢!但是最後第一個農戶研發的新品種火了,收購商都來收購人家的西瓜,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農戶每年都有新的品種,而之前那個農戶只能通過降低自己的價格來達到自己的銷量,為了拓展新的市場在其他地方降價了,但是老用戶還是原來的價格,突然這件事情一天被人發現曝光了,人們再也不買這個農戶的西瓜啦!

這個其實和聯想一樣,聯想在美國拓展新的市場通過降價的方式來進行,但是對於國內的價格還是一如既往,在再加上關於5G投票的因素我們對於聯想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華為的業務相對更多,通信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以及企業服務,這其實就像第一個農戶一樣,雖然我們前期對於華為很少人知道,但是突然有一天發現還有這樣的一個企業,然後我們對於這個企業的前世今生了有了瞭解,而且現在華為在5G通信方面實力,以及在手機方面每年的創新和發展,以及在企業服務方面的解決方案等等,讓我們看到華為的實力不可限量。

總結:聯想要超過華為,首先在業務範疇方面要超過,但是這個方面顯然是做不到了,在研發實力超過華為,這個顯然也是不現實的,而且兩者的產品不同,我們一款電腦可能用5-10年的時間,而手機最多使用3-4年的時間,產品的不同,以及發展方向的不同,讓兩者漸行漸遠,所以超越只能說很難,甚至我們可以說不可能來形容。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和發表不同的看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聯想集團作為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大旗,你認為還有機會超過華為嗎?答:只有在夢中想想。曾經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猶如煙花雖燦爛絢麗,也發出過耀眼的光彩,美麗而奪目引世人觀賞。煙花雖耀眼奪目也催燦美麗耀眼天空。但生命之短暫也註定了歷史使命瞬間耀眼完成。而留下來的只是觀者而珍惜美好的一片回憶和為之消逝而發出的感嘆。一個企業,一個領頭人的智慧而決定了企業的生命長遠。而領導人的眼光高度則確定了企業及品牌的高度。而領導人的視野則確定了企業及品牌發展的寬度。而聯想的高層及領導人的短視,猶如李自成農民起義,雖勢如破竹浪濤洶湧。但總會受思想視野之侷限,而導至功敗垂成。現在的聯想企業高層,不思進取,只想投機而且還嫉妒賢能。雖看之還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失去了心智,失去了技術,失去了核心。只知道組裝,滿腦子的國際企業,好像他是國際的,是貴族,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而沒有民族沒有國藉的世界宇宙人士。這種思想意識中的錯誤已讓聯想在中國民眾中的心中失去了信任。俗語講的好,天時地理人和這三者缺一不可。可聯想企業聯想高層在國內民眾中已失去了人和,地理已被華為小米等國內其它企業佔領。天時也因為聯想之高層的決斷錯誤而失去,別說超過華為,就是和小米步步高中興等企業相比,也只會被甩在後頭。剩下的也就只能是聯之想想了。回答完畢。





鶴舞蘭天逍遙客


“極客談科技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聯想集團想要超越華為的可能微乎其微:

  • 聯想的主營業務是PC電腦,未來發展,將會逐漸被移動終端所取代;

  • 華為的主營業務為通訊網絡製造以及最近提升較快的個人消費業務,具備發展潛力。

除了行業發展的潛力,聯想在很多方面依然無法同華為進行對比。


兩家公司的業績分析

1、華為2018年的業績情況

  • 2018年華為總體銷售業績為7212億元,淨利潤為593億元,實現雙增長;


  • 個人消費者業務發展迅速,佔比總收入的48.4%。

華為下步將會繼續加強消費者業務,剛剛召開了消費者業務的“誓師大會”。

2、聯想2018/19財年三季度業績

得益於近期個人PC業務的回暖,聯想的業績同樣有了較大的提升。

  • 截止2018年12月31日,聯想營業業績為971億元,連續六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

  • 稅前利潤率達到24.2億元,成功的扭虧為盈。

聯想依然徘徊在扭虧為盈的路上,體量同華為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兩家公司的特點與差異

1、對於研發的態度

華為是一家比較注重研發的公司,每年在研發上投入相當巨大。

  • 研發佔比達到銷售收入的10%以上,2018年研發的費用高達1015億元;

  • 對於研發的重視,使得華為在5G網絡、個人手機端更具競爭性。

反觀聯想,每年研發經費投入較少,主要和聯想發展的核心路線有關。

  • 對於自身不具備的技術實力,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行解決;

  • 聯想也收購了一批知名品牌,例如IBM的個人PC、摩托羅拉的手機等。

2、海內外市場差異

  • 華為更加重視個人消費者,也是個人消費業務提升較快的原因,國內定價低於國外;

  • 聯想國內更加重視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集中採購,國內定價高於國外。

不同的定價策略,導致市場對於兩家公司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關於聯想能否超越華為的問題,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你好,基本不可能,因為一個強有力的公司,在剛出道時就會有閃光點,基本沒有看出來聯想有小光點,反而華為一直都在閃光之中。



為什麼說聯想是很難追上華為呢?因為企業的核心是團隊力量,不是說你花多少錢就能找到這樣的人,還真找不到的呀!



比如阿里巴巴公司,馬雲的團隊裡的十八羅漢,哪個公司會花錢找得到?人家都是自己不要錢,也要加入這個馬雲的公司的。



華為企業同樣如此,有這樣的團隊,打下了這樣的基礎,有企業的核心文化,這個核心文化就像是革命時期的信仰,很難改變也很難形成,基本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時間積累的企業文化信仰。


互聯心聲


覺得,"曾經中國科技企業的一面大旗″還真的有"超過″華為的"機會″。

覺得會超過華為的依據,最先要說的,是沒有哪個企業絕無可能被超過,華為不會是個絕無僅有,獨領風騷一百年怕也是很難,以至不可能的,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華為就是超過了"曾經″獨領風騷企業的活生生例子,順手奪過、高舉了"大旗″,於是,第一面大旗在手👍,還在5G世界高地上樹起了一面大旗,第二面入手👍,一個企業惹得幾國來奪,同時,又在世界智能手機市場上和蘋果、三星坐在了單獨的一席👍,追第二奔第一,奔的就是奪來第三面大旗👌,勢頭正猛著呢。

覺得會超過華為的依據,第二個是其自身,其自身就是一個顯在的現實性最大機會,太多太多的機會攥在自己手裡,多多的未來大旗。

這,怎麼說?想想啊,哪些地方被華為超過了應該是自身明明知道的,連《今日頭條》眾多自媒體人都知道,連全世界不少人都知道,華為也知道、知道自身在這麼多地方反超過。

怕就怕不知道,不知道的話,就等於不知道明明在前頭的大旗在哪裡。

得超過華為哪些個地方?怎麼樣才能超過?譬如說,把貿工技反過來走,又與技相應,把科研投入的低變成高,把科研人員的少變成多,同時,把員工吃肉的少變成多,也就是把老闆與管理人員吃的肉減少。

再同時,決定性的機會、根本性的舉措,無異於終決,是把老闆的識見和能力提升成華為任總那樣的,至少不低於,如果時任老闆提升無望呢?那就換嘛,果斷、堅決,換太必要了、否則必然超不過,在內部遴選或從外部引進一個新的,何況,未來華為,"任總之後″的華為,現在誰能勝任扛大旗還真不好說呢,是個難事。

與再同時同時,又譬如說,把官家作派改回民營該有的,把中國內PC的價格變成低於國外的,還有,把沒投華為票那檔子事是不是"小瑕疵″說清,徹底除去模糊性,若實是瑕疵就致歉、改過,這是決定在中國的人氣會不會旺的大事,人氣旺就容易超過,中國市場人氣旺格外了不得!

還譬如說,……。

把這些個被華為超過的地方反超了,大旗就變成了只不過是被"曾經″奪走過的,而已。

覺得會超過華為的依據,第三個是時間,時間足夠,就有機會超過,時間本身就是機會,時間還會另讓遇到很多機會,這個不必多說。

只是,那麼多地方被華為超過了,個個都是大的,要反超華為,肯定是早著呢,異乎尋常的遠,即使"任總之後″扛華為大旗的掌舵人不及任總,只不過與現時的包括蘋果、三星、愛立信等等世界強企的掌舵人差不多,反超也得以百年計,差不多百年。

現在華為營收額、淨利潤分別超過近兩倍、九倍多,還有專利眾多、成果眾多、經驗眾多,艱險經歷還獨獨最多,所以,一時半會肯定超不過,那麼多、那麼大的地方會讓華為大旗在好久的時間裡作為最前面的一杆,高高飄揚、迎風獵獵。

更何況,任總這面太高的大旗還將屹立一陣子,無敵,也就是華為的大和強將增添著,況且,任總這面大旗也應該繼續在位,至少因為,華為雖然是高科技公司,卻又本就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創始時的大旗可以不急著換的,只因為是民營企業。

事實上,中國民營企業整個群體也著實還需要任總這面大旗在著,太需要了👌。


肇俊武


目前來看,二者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未來能不能超越,一方面取決於企業領導人的決心和超人的魄力,另一方面還要華為犯錯誤。

第一條,比較兩個企業的領導人,聯想的領導人是商人思維,眼前利益為重,華為任正非思維是科學家思維,站在國家名族的高度做企業,誰高誰低,高下立判。

第二條,等華為犯錯誤,很難,華為的合夥人制度讓每個人把企業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就算任正非本人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而聯想屢屢傳出的卻是楊元慶的億元高薪和領導人的絕對持股比例。

綜上,我認為聯想想要超過華為,絕無可能!


七七老妖


聯想超越華為?這個想法很勇敢,很敢想,不過也就是想一想了。


華為一步步壯大,是真刀實槍幹出來的,是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結果,是與國際競爭對手一次次訴訟勝利贏下來的。


時至今日,華為已經成為國內科技企業的最強代表,長時間也許還會有國內競爭對手出現,短時間位置無人能夠撼動。但是不管怎麼看,似乎都輪不到聯想。

作為資深業內人士,關於臺式電腦財智成功曾經下過定義,所謂的組裝機,就是全部購買一線知名品牌,組裝到一起,沒有品牌。至於所謂的品牌機,就是一些知名品牌配件和一些不知名配件組裝到一起最後貼個品牌。前者性能強悍,但是要比品牌機便宜的多,懂行的人配置好的電腦比品牌機一點不差。


臺式機是這樣,筆記本的科技含量能高一點,但是仔細看看似乎也高不到哪裡去。重要配件都是採購,沒有一樣是自己研發設計的,甚至還不如生產手機的企業,起碼國內幾大手機生產商都還有自家經過定製優化的安卓系統。


聯想的崛起,充分享受了國內快速發展的紅利。通過佈局銷售及售後網絡獲得了龐大的市場。但是在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路線上,聯想選擇了後者,結果從一線演員,慢慢向三線演員靠攏。


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儲備不夠,國外售價比國內售價更便宜,在國內的口碑開始變差,這都是聯想邁不過去的坎。


聯想也做手機,但是身邊很少看到有用聯想手機的人。老大做的久了,就彎不下腰了。不去研究消費者真正需要什麼,不去改進優化,自然就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技術積累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太久不敢說,二十年內聯想應該沒有超越華為的可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