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如何給孩子講解生死?

PLAstyle




現代父母跟孩子交流,最好始終堅持兩個基本原則:誠實,科學。

我們八零後這一代人,小時候問父母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告訴我們:我們是乞丐丟的、路邊撿的、菜心裡刨出來的、天上大雁飛過時掉下來的……

我們問我們最後到哪裡去,人為什麼會死,父母告訴我們:我們永遠健康、長生不老,我們一百年一千年後如果去了另外的地方,是因為地上太悶了,菩薩神仙要帶我們去更好的地方享福……

父母因為他們自身對生死的看法和理念,因為個性裡的羞怯,或是表達方法的欠缺,將生死這些基本的重要的命題,善意而有想象力地加以遮蔽和隱瞞。

新時代的父母無需如此。

古人說:不知死,焉知生?世上所有事,唯有死生最大。我們自己要愛生、惜生,但不貪生、偷生,我們真實地熱愛活著的每一天,也坦然樂觀面對衰老和死亡。我們自己對待生死要有良好的態度,然後也能夠分享給孩子。

當我未來的孩子問我,他/她(下文用ta)從哪裡來時,我會很坦然地告訴ta,ta的父親和母親因為愛而結合,創造了ta這樣一件偉大的作品,ta是上天給我們的禮讚。



我們會帶ta參觀相關博物館,觀看相關紀錄片,毫不避諱地讓ta知道:ta父親上千萬只“小蝌蚪”中最強壯的那隻,跋涉了艱苦漫長的旅程,和ta母親提供的“細胞”相遇。它們因為相愛而在一起,慢慢地,長大成了你。

——如果是男孩,這些生命的歷程將主要由我講解給他聽;如果是女孩,則主要由她母親告知。

我們會帶ta去參觀人體標本,瞭解人體的生理結構,培養醫學常識;我們會給ta配置簡單好用的儀器:顯微鏡,天文望遠鏡……甚至會為ta打造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讓ta自己探索樹葉、昆蟲等生命的奧秘,讓ta觀測浩瀚的宇宙銀河,認識到自身的渺小;

我們還會帶ta去殯儀館,參加各種不同的葬禮。告訴ta:變成塵埃是每一個人的必然結局,生活在世的每一天,你要正直而圓通,善良而勇敢,強大而慈悲,一切好的品質和成就不會來自任何人的賜予,你只有靠博學、思考、實踐才能得到;你要具備好的德行,卓越的才能,親近一切生命,對他人的不幸懷有悲憫、理解和同情,活著的每一天你首先要健康快樂,我們更希望你能在這個基礎上擔當起促進社會和人類進步向上的責任。你不要只想到佔地、買房、購車、撈錢、發財、升職……這些俗事,正常人只要願意的話都會無師自通。我們希望你成為一個健全圓滿的人,你的才幹和品質達到了,你一定能獲得並配得上美好的一切,所有被你影響過奉獻過的人,都會將你當成他們心中永恆的榮耀之國。

我還會對ta說:你將來也會有孩子,我和你母親是你的前世,你的孩子是你的來生。我們一家人,就這樣生生不息。當你的孩子來到世上,你要體驗生命的喜悅;而當我和你母親離開,請你微笑而不用悲傷。


鄒澤江的光陰故事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對死亡都沒有太大的敬畏。那些年,陸續有親人離世,我也難落下一滴眼淚。當時我想,死亡,就意味著不能再見到他們而已,生活該幹嘛還是幹嘛。

可最近,我卻意識到,死亡,並非永遠的離開,長輩們還存活在我們的心裡。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

上個寒假,我回到家鄉,發覺過去崎嶇不平的道路,已經用水泥鋪平,那張青石凳,也已不見蹤影。幼兒園放學了,我佇立在十字路口,靜靜地等待人群流走。


我倏地想起,以往,太婆便常在那張青石凳上等我放學,一週總有那麼三四回。她總拿著些不知名的零食,朝我揮手,我便樂呵呵地朝她奔過去。她翻開那老舊的布衫,從白色暗格裡翻出一捆花花綠綠的紙幣,從中抽出幾張,硬塞給我,說我太瘦了,該多吃點。

又有些日子,她總給我帶一些不知名的糖果麵包,我嫌那味道不好,卻又無法拒絕。後來,我心生一計,決定繞遠路回家,好躲開太婆。

沒想到,過了幾天,正要吃晚飯時,樓下傳來了太婆的喊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還是穿著灰藍色的布衫,路燈映出她枯瘦的影子。

“最近怎麼不見你了?”
“我,我去同學家裡了,給他補習數學。”
“這樣啊,”太婆將一個紅色塑料袋塞給我,“給你吃的,我先回去了,你也去吃飯吧。”

我木然地接過,透過淚珠,目送太婆蹣跚著離去。

回到樓上,我打開了袋子,裡面是我最喜歡的大白兔奶糖。

原來,太婆,什麼都知道呢。


我回過神來,人群已經散去,那張青石凳,依舊找不著。

我方明白,再也不會有人,靜靜地等我放學;也不會有人,樂呵呵地朝我招手;更不會有人,費盡心思地為我提供一切。

我的眼淚,簌簌地流下。


陪孩子去感受生活,他們便明白了“生死”

想來,這便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生死吧。

我們無需教導他們生命的終結是由於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放緩,也不用讓孩子背誦各個國家的平均年齡,從而讓孩子瞭解“死”。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

所以嘛,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身邊的人,去好好地感悟人生,品嚐每一刻的酸甜苦辣,每一絲真情實感。


浮世新觀


和孩子談論死亡,繪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我曾和孩子一起讀過一本繪本《獾的禮物》。故事中的獾已經很老了,預見了自己即將死去,他淡然地給朋友寫了一封信,然後在睡夢中安然離去。他告訴別朋友,不要替他難過,他只是去往了長長隧道的另一頭。

在這個故事裡,衰老和死亡是一個無比自然的過程,不會令人畏懼,對老邁的獾來說,死亡是自由,是解脫,是生命的另一種形態。

對於獾的朋友們來說,悲傷在所難免,但獾死了並不意味著他的消失,他給他們留下了禮物,值得他們永遠懷念他。

在讀這本繪本的過程中,不要刻意地加進自己的解說,不必強行讓孩子去理解,倘若他有問題,弄清楚他真正的疑問在哪裡,幫助他解答就可以了。我個人認為,關於死亡,只告訴他他想要了解的部分就可以了。人生漫長,成年人也未必能理解死亡,死亡是一生的課題。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一個契機,可以準備一些類似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探討關於死亡、關於懷念的話題。

其他繪本推薦:


主婦向上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人的生死本就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儘管你還小,可是你早晚有一天也會輪到你,看淡就好了,看不淡的話,折磨的還是你自己,一切順其自然就行了。

其實,我也害怕著死亡,這不是膽小,當你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慫了,有些事情不是說上說說就行的,千萬不要逞強!

你要記住的是,作為一個人害怕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害怕的話,可能就有些矛盾了。

但你更要記住的是活著,就要好好活著,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不要讓自己後悔就行,正所謂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人活在世,開心最重要。


志明科技派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天地輪迴,日月星移,週而復始,草木逢春,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一年四季,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生有死,生老病死,不可違背,生死有命,健康根本,人之重點,少小勤奮,興旺發達,青年發奮,成家立業,中年創家,晚年幸福,生兒育女,一代傳承,不忘根本。


清明時節,祭祖思源,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江河湖海,必有其源,人之亦然,教育傳承,發揚傳統,水清則明,清白做人,踏實做事,光明磊落,正派對人,一世傳承。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中國人喜歡討口彩,因此畏懼談論死亡。一年之中好像也只有清明節才能放下忌諱談論下死生的話題。節日期間,我們通常會帶著孩子去給逝去的親人們祭掃墳墓,這時也是我們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契機。那麼如何給孩子講解生死呢?

一、要排除孩子幼小心靈中對死亡的恐懼。要讓他懂得,人為什麼會死亡,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就像一棵樹,一盆花,春天長出的新芽,秋天就會凋落,年復一年,新舊更替,沒有什麼可怕的。生命是一個圓圈,循環往復,永無休止。

二、要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要讓孩子懂得珍惜。珍惜當下的時間、珍惜與親人的團聚、珍惜所有的生命。

三、要讓孩子懂得親情的無可替代。告訴他無論怎樣,父母親人對他的關愛無時不在。即使有一天父母可能不在了,但只要心裡想著他們對你的愛護,他們就會一直活在你的心裡。要懂得,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東極觀瀾者


能量守衡原理

不能因為孩子什麼也不懂,所以就用不科學的方式來解釋。但解釋得太科學,孩子不一定能明白,又徒增孩子的煩惱與恐懼。

我是告訴孩子,生和死,是生拿的兩種不同的狀態,但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遵守著能量守衡原理,只是狀態不同了。

先和孩子說說能量是如何守衡的,比如,煤燃燒變成了熱能,熱能帶動機械能,機械能再轉化成電能。或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舉一些他能理解的能量轉化的例子。

物質的不同狀態

現實生活中,同一物質,不同狀態的現象。比如,水分子能呈現氣體的狀態、也能是固體狀態、也能是液體狀態。三種狀態,不可能同時存在。

和孩子解釋的時候,就可以說,生死是生命的不同狀態。如果水的不同狀態一樣。液態時,不能理解固態的堅硬,氣態時不能理解固態的冰冷,固態時也不能體會液態的流動,這就和生命的兩頭一樣,生不能理解和體會死的狀態,死不能體會生的狀態了。

一種容易接受的方式

和孩子解釋的時候,用物體的狀態給生死歸類,同樣,也告訴她們,一家人處在同一種狀態時又能匯合了。

這樣,應該是一種容易接受的方式。


鋒能量


看電影《Coco》,分分合合,生生死死,不過是另外一場聚合,生命的消散,不過是肉體的消完,當現實世界的人不在記得先人,先人才算完全消失。

記得有馬東曾回憶他的父親,相聲界泰斗馬季時,這樣說——在父親過世一年多後,夢見父親對他說,這一世父子,感覺很好,他要走了,珍重。內容大概是這樣,初聽時,淚目不止,這就是消完的意義,有滅失,才有珍重,才會在乎這一場蓋棺定論。

大多數時候,我們害怕談死亡,不語怪力亂神,可是如果就這樣消失了,我們真的不甘心。清明,他的意義不是排場,而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方式。生活需要儀式感,當晚輩站在先人的墓碑前,聽父母說家風家史,談家訓家教,這就是一種言傳身教。孩子們給先人彙報考試成績,成年人談談工作情況。

寫到這,筆者突然認為,清明的意義在於生者,生死的意義更在於生者。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莫等要失去才想珍惜。

孩子,死亡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有期限的,錯過就是錯過,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是不要害怕,爸爸媽媽在你前面,永遠愛你,我們也許會先走一步,但是我想告訴你,勇敢一點,我們永遠在你心裡,陪伴你。

其實《Coco》裡講的更好,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動畫片,與君共勉。


玥思759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死觀。印度人認同多世說,相信生死輪迴。中國人認同二世說,死後認祖歸宗。歐美國家一些人則認同一世說,人死如燈滅,過完今生就好。

不同的生死觀,會讓活著的人,產生不同的價值觀。相信輪迴的人,傾向於遵守善惡有報的價值觀念。相信死後歸宗的人,傾向於為祖宗負責。而只相信今生的人,有不確定的價值觀。

成人的生死觀,必然會影響孩子們的生死觀。中華民族講究清明祭祖,實際上就是相信人死後,會和陰曹地府的祖宗們再次齊聚一堂。陽間是否行善積德,是否孝敬祖宗,是否光宗耀祖,都直接影響著將來在陰間的生活。因此,清明是否祭祖,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在教育孩子上,首先必須要樹立孝敬祖宗、長幼有序的理念。其次要帶著孩子儘可能的履行祭祖的義務,相信祖宗在天之靈,會時刻庇護家人。最後還要告訴孩子,生死無常,但家人有常,對於死亡不必恐懼,列祖列宗們都保佑著呢。


Fandy


我不許所有的親朋好友在現場掉眼淚。當我的兒子問我,奶奶為什麼會躺在殯儀館這裡?我會非常認真的告訴他,奶奶這一輩子很苦很累太困了,他實在需要睡覺休息,我們不應該打攪他。由於一輩子太苦太累睡眠都不太好,所以他這一次的睡眠要睡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他只能在夢裡跟你說說話,聊聊天,陪你玩。我們的生命來源是我們哭著來到人世間,父母笑著迎接我們的到來慶賀。反之,我們希望平靜的離去。不希望親友傷痛的讓我們離去。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