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昆明徐霞客纪念馆油画:徐霞客与吴方生在昆明顺城街头

在几乎所有的文章中,在写到徐霞客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十一月初离开昆明的时候,基本都是这样描述的:

徐霞客离开可昆明城到了筇竹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游览了西华洞(海源寺上洞)、妙高寺后到了沙朗,后经李子坪、头村、二村、三村到达大营(大哨)、富民。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昆明筇竹寺一景

然而,虽然只是短短两天的行程,由于徐霞客记录得相当详细,透露出大量的信息,细细研读,还是很有意思。

昆明本土“骨灰级”徐谜吴叔,效仿徐霞客的足堪目测的做法,试图还原徐霞客当年的每一步足迹,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筇竹寺古道(下山道路)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徒步细致考察,随着妙高寺周边诸条古道逐渐清晰,徐霞客在妙高寺前的这一段游踪也已经很清晰了,精细化一点、稍微夸张一点,就是徐霞客这一段游踪考证可以达到“米级”了!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如今的徐霞客笔下的“妙高大道”一段


不信?来看看吴叔的细细解析:

先要来看看徐霞客一行的活动轨迹

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一行”,既然是一行,至少是三人以上。徐霞客的旅行,其实都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至少有仆人同行,还会在行程中临时、短途雇佣挑夫、马夫之类负责行李,人数不定,多数时候是一个人。

因此徐霞客的每次出行,特别是赶路、转移地点的时候,算得上是一个旅行小分队。

在离开昆明的这一段,“徐霞客旅行小分队”至少是三个人:徐霞客本人、同行的仆人顾仆(有的版本写作“顾行”)、“肩行李者”。

插播个趣事。

云南山路多、道路狭窄,而且经常是上坡接下坡,因此很少直接用“肩挑”的方式,而是借助工具(如背篓、架子等)用“背”的方式负重。负重的时候,在肩上会有类似古代行刑、关押犯人那样枷锁一半的那种的东西来分担力量。

因此徐霞客在这里先用了一个“肩”行李者,可能觉得用“肩”不太合适,到了后边的沙朗天生桥下,就用“负行李人”的称谓。由此,可以看出云南人、特别是农村,背东西的方式从那个时候就到了现在。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接上正题

徐霞客一行离开筇竹寺之后,才下到寺前的山箐之中,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就开始分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筇竹寺前山谷底,徐霞客/顾行在这里与“肩行李者”分开

“肩行李者”首先分开,“逾南涧,仍来路出峡,往海源寺”,走的也就是今天的筇竹寺古道、到三碗水一段;徐霞客和顾仆则是穿过如今的郊野公园,“逾北涧,循涧北入,东向蹑岭”,然后游览海源寺上洞(西华洞)、中洞。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海源寺中洞:惟门左旁列一柱,又有二孔外透为异耳

游览完中洞,徐霞客和顾仆又分开了。“乃令顾仆下山招海源行李,余即从洞岭北行,期会于妙高。”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海源寺中洞前,徐霞客与顾仆在这里分开,山下就是海源寺

后来他们是在哪里汇合的呢?徐霞客一个人游览完妙高寺之后,“瞻眺久之,念行李当至,因出待于茶庵

侧。久之,乃从坡下山(吴叔疑为:上)”。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旁古道边的“茶庵”今何在?

这里的“茶庵”,是指在主要的通行大道上,供行人喝水、吃饭、歇息的房子。不同于路途中的饭馆、客栈之类,寺庙附近的茶庵,茶水甚至食物都是免费的,由寺庙或好心人布施。

徐霞客后来行程中,在大理宾川鸡足山下、在翻越高黎贡山时都写到茶庵。云南著名作家彭荆风入选中学课本的《驿路梨花》,讲述的也是这样的情形。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古道上经常会有供行人歇息的“茶庵”

那么,曾经的“茶庵”又在哪里呢?吴叔推测,应该就在妙高寺附近的三华山古道边上。

徐霞客到茶庵等待的时候只用了简单的一个字“出”,相当的从容不迫,就是说离妙高寺应该很近,而且路很好走。

实地勘测妙高寺地形,不难推断出茶庵应该在妙高寺侧门旁边的古道上的结论。

注意是侧门而不是山门。如果出的是山门,要下一段路到达山箐中、然后再爬上对面的山脊,费时费力,徐霞客根本不可能这样从从容容,就如同出自家院门一样。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东侧的林间小道,走在上面,很是惬意!

至此,“徐霞客旅行小分队”的轨迹就清楚了。

再来回顾一下前文对三华山四处古道的考证结论:

  • 最精华:妙高寺东侧丛林-垭口-牛圈哨,古道的中间、妙高寺东侧应该有茶庵存在,有称作三华山古道上段。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东侧丛林古道

  • 最忽略:海源村上妙高寺垭口路段,也就是徐霞客在海源寺中洞看到的妙高“大道”,有称作三华山古道下段。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大道”的一段古道

  • 最无视:妙高寺山门前古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山门

  • 最难觅:自卫村到妙高寺小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自卫村到妙高寺上山小道在这里与筇王公路汇合

徐霞客在三华山古道上的踪迹考证

把徐霞客一行的活动轨迹带入这些古道中,就可以还原出当时徐霞客游探访妙高寺的情形和他走过的道路。

徐霞客一个人,从海源寺中洞,“余行岭半一里,有路自下村直上,西北逾岭从之“,就是说徐霞客先走到了三华山古道的下段。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徐霞客朝着北边“行岭半一里”,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巨大的地质滑坡,让本就是“细线样”的小路都不存在了,远处是海源寺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这就是徐霞客看到的“妙高大道”如今的上山路口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徐霞客通过小道来到这里与大道汇合,然后“西北逾岭从之”

接下来的各种所见及里程就对得上号了。就下来就来看着图读《徐霞客游记》吧: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如今徒步上妙高寺的大道,风景绝好!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三华山古道下段路口处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三华山古道下段

《徐霞客游记》原文:一里,逾岭西,峰头有水一塘在洼中。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坞口石峰东峙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坞口石峰东峙”换个角度看

《徐霞客游记》原文:由塘北西下一里,山复环成高坞,自南向北;坞口石峰东峙,嶙峋飞舞,踞众壑之交。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大山下的小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停车场就是西坞,公路通向西南,徐霞客就是顺着这个方向误入歧途的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正中丛林深处就是如今上妙高寺的石阶

《徐霞客游记》原文:石峰北,又有坞自西而东,西坞重壑层叠,有大山临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余望之行,半里,北下至石山之西。又半里,西抵西坞之底。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西坞南崖,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妙高寺后从西向东看

《徐霞客游记》原文:路当从西坞北崖缘峡而上,余误从西坞南崖蹑坡而登。

一里,逾岭脊而西,即见西北层冈之上,有佛宇重峙,余知即为妙高,而下有深峡间隔,路反折而西南,已觉其误。

循之行一里,以为当截峡北渡,便可折而入寺。乃坠峡西北下,半里涉底,复攀峡西北上,以为寺在冈脊矣,而何以无路?又半里,及登脊,则犹然寺前环峡之冈,与寺尚隔一坑也。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石阶尽头,转弯又是一段古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山门前古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一个转弯,凝集着悠悠岁月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山门

《徐霞客游记》原文:复从其东北下坑,半里,由坑底再上北崖,则犹然前坞底缘峡处也。北上半里,冈头有茶庵当道,是为富民大路,庵侧有坊。沿峡端西循坡半人,半里,是为妙高寺。

后来,徐霞客出了妙高寺到茶庵等待,走的应该是妙高寺侧门: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妙高寺侧门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侧门林间小道

顾仆和“肩行李者”的踪迹很简单

顾仆和“肩行李者”从海源寺北行,然后走徐霞客先前走过的妙高寺“大道”(三华山古道下段),然后走三华山古道上段到达茶庵,这样徐霞客才能看到他们“久之,乃从坡下山(吴叔疑为:上)“。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三华山古道下段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三华山古道上段

一行人汇合之后,“遂更上坡“,奔着沙朗而去

接下来还是看图说话吧: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岭头

《徐霞客游记》原文:三里,逶迤逾岭头,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盘崖山道

《徐霞客游记》原文:即循岭北西向盘崖行。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山道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牛圈哨?

《徐霞客游记》原文:又二里,有小石峰自岭北来,与南峰属,有数家当其间,是曰牛圈哨,东西之水,从此分矣。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古道情深

结束语

四处古道,无论是徐霞客,还是顾仆及肩行李者,都没有走过的一段古道,就是自卫村到妙高寺小道。

原因徐霞客也交代了:

余因执途人询沙朗道,或云仍下坡,自普击大道而去,省中通行之路也,其路迂而易行;或云更上坡,自牛圈哨分岐而入,此间间捷径达之路也,其路近而难知。余曰:“既上,岂可复下?”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通向远方的古道


至此,徐霞客在妙高寺附近的这段游踪细节就梳理完毕了,不知道这样读《徐霞客游记》是不是很过瘾?或者说探访这些古道时能带入徐霞客走过这里时的情形,是不是更有趣、更有古意?

还可以这样?!对照实景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的最后这段

徐霞客游记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吴叔这段时间的辛劳也就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