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大多数鸟类繁殖季,是一夫一妻制共同筑巢保护领地繁殖后代。幼鸟的基因来自同一父母,个体之间差别不大,多数幼鸟发育正常,个别的不良隐性基因组合,就会出现残疾幼鸟。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有些鸟类是一夫多妻制,心灵嘴巧的雄织巢鸟能筑5个鸟巢,它的后代比一夫一妻的鸟多了4倍。鸵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多只雌鸟在它们的巢内产卵)这样它的后代是以父系为主,母系为辅的基因多样性。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有些雌鸟也并非多女侍一夫,鸡形目的环颈雉,白鹇,石鸡等,雁形目的绿头鸭,鸳鸯,斑嘴鸭等,它们会有几名雄性伴侣,一窝幼鸟来自一只雌鸟,和多只雄鸟,这样它的后代形成以母系为主,父系为辅的基因多样性。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水雉表面上看是一妻多夫,雌鸟在不同的雄鸟巢内产蛋,实际上巢内的蛋是几只雌鸟产的。后代的基因还是以父系为主,幼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澳洲鹪莺共同筑巢育幼,表面上是一夫一妻,实际上雌鸟产蛋后,雄鸟就开始寻花问柳,雌鸟也不甘寂寞,接受其他示爱的雄鸟,结果窝里大半的幼鸟,与巢主雄鸟没有血缘关系。其他鸟巢的幼鸟也是如此。雄鸟出于本能会抚育后代(雄鸟无法辨认哪只是自己的孩子),幼鸟同母异父兄妹。

幼鸟基因多样性的起因可能是以下情形:

一、幼鸟是早成雏,只需单亲照顾就能自行觅食生存。雄鸟或雌鸟无需参与哺育,有精力繁殖更多的后代。

二、是非专一配偶,产蛋较多的鸟类,不必要完全重复基因组合。幼鸟的的基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繁盛。

三、是少数表面一夫一妻的鸟类。雌雄鸟各自有异性伴侣,不同的基因组合,后代基因多样性,会产生优秀的个体,有利于种群优化。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不管哪种繁殖方式,不问是否出轨,把自己的基因最大化延续才是目的。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是基因优化组合的方式,幼鸟基因的多样性,减少不良基因组合的几率,有利于鸟类种群的优化繁盛。

来自 | 鸟网论坛

图文 | 亨利先生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幼鸟的基因多样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鸟网论坛,欢迎转发分享

用影像的力量唤起公众对野生鸟类和环境的关注!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和鸟网论坛,关注爱鸟护鸟人的专业共享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