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都挺好》在熒幕上留下了大團圓的結局,接著蘇明玉的口,成功地跟“原生家庭”和解。而在原作中,作者阿耐給出這樣的結尾,“心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生活復歸平淡,不似電視劇般“完美”,但它更貼近生活原貌。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誰的成長不是一身的傷?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握手言和,更多時候也就是很無奈地選擇“淡淡如水”。對於一段關係的了結嗎,蔡康永說過,“我不恨你了,但不是原諒,而是算了。”

所有成長旅途上的“傷”,最“傷”莫過於“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揹負著它,也就是負重前行,你累嗎?

卸下擔子,修復創傷,未必是不可能之事。至少,在你面前有兩條路,可以無需同時涉足,但總有一條會讓你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從此改變你餘生的路。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第一條路:親密關係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所謂的“原生家庭”,是相較於我們成年以後,與自己的伴侶組建的家庭區別而言的。寬泛地說,世上沒有哪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無瑕的,甚至連我們自己組建的小家庭也是“千瘡百孔”,進而“傷害”到自己的下一代,儘管這一切都是無心之過。

於是,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藉由自己的小家庭去修復由父母創建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形成了一套“受到創傷——修復創傷——再造創傷”的固有模式,當然,這些都是無意識的行為。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而“親密關係”就是“修復創傷”的重要一環,也可以理解為“借”東牆補西牆。親密,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闊而大之,也可以說是我們活下去必不可少的成分。

那麼,什麼是“親密關係”(Close relationship)呢?心理學家定義,它有三個特性:第一,時間長、頻度強的真實有效互動;第二,同經歷、共榮辱的現實生活事件;第三,相依戀、互影響的情緒情感投注。

廣義的親密關係,並不單單指夫妻,也包括密友、性伴、戀人等等。親密關係的建立,首先需要滿足“親密”這一基本條件,其次才有可能維持關係。既然足夠親密,也就代表著安全和依賴,自己在關係裡就可以悠遊自在,怡然自樂。

但是,那些“傷”並不是消逝了,只是暫時的遮蔽了,“親密關係”就像是障眼法,讓人活在跟眼前人的喜怒哀樂裡,短期內無法顧及“原生家庭”給予的“傷”。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如果讓“親密關係”極具療愈價值,就需要另一半能夠承接得住,給當事人足夠的寬容、溫度、陪伴等等療愈性的因子。這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難上加難,當然不排除確實有能夠給到當事人的情況,可絕大多數,會把“原生家庭”的“傷”原封不動地帶入“親密關係”裡,而後就是生活中的“經典性重複”(也叫“潛意識重複”)。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第二條路:諮詢關係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相比“親密關係”,心理諮詢師能給予的“諮詢關係”就更具有療愈的意義。

首先,來訪者跟諮詢室只有在特定的工作場合(諸如心理諮詢室、心理治療室)內接觸,無形中幫助來訪者建立起了人際之間的邊界,使得來訪者的所有情緒只能在這個界限裡“發揮”,超出這個界限,就毫無“用武之地”。這也就幫助來訪者,分得清什麼是自己的部分,什麼是他人的部分,構建“界限感”。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其次,心理諮詢工作開展,註定了兩個人只能有單一的關係,即諮詢關係,而不可能有現實關係。待諮詢關係結束之後,大家就“相忘於江湖”。所以在諮詢關係裡,也能提供給來訪者“親密關係”裡的安全感,加上“保密原則”的約束,來訪者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小秘密”被洩露,從而影響自己現實世界裡的人際互動。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再次,這段關係裡有“心理學”這門科學作為依託,多維度、多視角地幫助來訪者,並且通過來訪者跟諮詢師的關係互動,呈現出來訪者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從而藉助專業性、科學性的方法進行系統地療愈、修復和重建。而後,來訪者帶著經驗到的東西,重新迴歸生活,繼續展開自己的現實生活。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諮詢師在開展工作的時候,可以扮演來訪者父母的角色、伴侶的角色、子女的角色、閨蜜的角色等等,諮詢師更像是一灘清水,來訪者的需要則可以類比做任意形狀的容器,由來訪者的需要,諮詢師變換不同的形狀以適應容器,甚至偶爾的溢出,都具有濃烈的討論意義。

到最後,來訪者跟諮詢室分離的時候,還需要做“分離”的討論,這就不同於“親密關係”的持續性陪伴,但儘管有別離,別離在心理諮詢那裡依然極具價值,具體可以參考約翰·鮑爾比的《依戀三部曲》,即《依戀》、《分離》、《喪失》。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意識,能夠勇敢地走進心理諮詢室,約談心理諮詢師,也不是說只有心理諮詢才可以真正幫助到那些受了“原生家庭”的“創傷”的人群。在療愈的路上,不論選擇哪條路,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而不是沉重地負擔著“傷”,過著“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一輩子。

兩條路療愈“原生家庭”的那些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