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未檢:深化“捕、訴、監、防、維”一體化工作模式 最好的愛都有和聲


蘇州未檢:深化“捕、訴、監、防、維”一體化工作模式 最好的愛都有和聲


女童保護培訓班正在進行中


蘇州未檢:深化“捕、訴、監、防、維”一體化工作模式 最好的愛都有和聲


“未成年人的心靈港灣”沙盤展示


蘇州未檢:深化“捕、訴、監、防、維”一體化工作模式 最好的愛都有和聲


模擬法庭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蘇州是一座溫柔的城市,這裡的未檢工作風格也同樣溫情漫漫。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檢察機關堅持深化“捕、訴、監、防、維”一體化工作模式,把關心下一代工作建設貫穿於司法辦案始終,“以愛為弦,奏響未成年人人保護和聲”,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日趨全面的司法保護,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效,也演繹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感動全國網友一年以後

這個清明節,吳江市檢察院檢察官付雷給那個叫楊蘇(化名)的孩子寫了第二封信。信上說,“小楊蘇,漸行漸遠的你,回眸望一望身後吧。”

2018年10月,患有精神病的母親楊某殺死不到3歲的兒子楊蘇一案判決,楊某因故意殺人罪被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但對於付雷來說,這並不夠。在辦案最痛苦的時候,他曾給已經離開的楊蘇寫過一封公開信,信裡連說了10句“孩子,請你原諒我”。這封信在網上傳播之後,今年年初還在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中被朗讀,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今,悲劇發生一年之後,他和他的同伴們仍在探索制度層面的防範機制。

他們完成了多篇調研報告,因為堅信“辦案不是全部,保護才是核心”,所有報告都直指一個主題——關注楊蘇案背後的流動困境兒童權利保護。“困境兒童”為何經“多方救治”後境遇並未得到根本改觀?

以楊蘇案作為開始,他們發現,困境兒童信息收集存在盲區,由於對外來人員沒有必須申報的硬性要求,外地籍、“黑戶”兒童難以納入保護視野。基層檢察工作力量有限,兒童救助保護機構嚴重匱乏,且多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混同。他們可調研對象只有吳江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這個每年救助500多人的站點只有13個工作人員,困境兒童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另外,多頭管理、保護措施缺位及臨時監護身份都令困境兒童保護工作難以推進。

從2018年起,該院未檢檢察官們跑遍了吳江市所有可能跟流動困境兒童救助相關的單位,民政、婦聯、政法委的綜治辦、公安的網格化管理中心、社區、村委會……隨著訪查深入,愈加發覺困境兒童保護工作面臨著很多深層問題,他們提出了三個設想——建立完善“困境兒童”信息排查、信息互通機制;從制度層面完善“困境兒童”救助體系;構建“家庭+政府+社會”保護模式,壯大“困境兒童”保護力量。“梳理容易,做起來千頭萬緒,涉及到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說起這個,付雷感嘆道,“太難了。”

後來,為了看是否有合作或者信息共享的可能,付雷準備了一份《針對流動困境兒童的預防和監測機制》,每次一到對方單位坐定,開門見山先講楊蘇案。

這些文字見證了他們在辦案中深挖案件背後的社會綜合治理問題並積極謀劃解決思路的決心,“這是檢察機關的法定職責與使命。”付雷說,“在遇到這樣戳心的案件之後,你會發現職責、使命這些詞有千鈞重。”

付雷曾在公訴工作多年,以前,他認為辦好手中的案子,堅持真理、伸張正義是最能體現一個檢察官社會擔當的事情。“可是未檢工作的特殊性在於,案結不意味著事了。因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不僅僅是辦案,它的核心是未成年人。是如何幫助涉罪未成年人走出困境,是如何幫助受害未成年人走出陰影,讓他們擺脫過往,走向未來。”同事們常提起付雷在案後還和未成年當事人保持通信,並且密切聯繫對方家長,“如果孩子案後走向不好,未檢人的內心會感到自責。”

一年多的時間裡,付雷和同事們向有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後,居委會、村委會開展對疑似困境兒童、患有精神病單親母親的排查工作已經開始,付雷覺得很欣慰,“有階段性成果總是好的,路要一步一步走,小楊蘇向後看的時候,我們也有個交代”。

這件事,未檢人做定了

在吳江,預防校園性侵的活動起於3年前。

2014年至2015年,吳江市連續兩年均發生民辦學校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輔導、批改作業的時機猥褻、強姦多名女童的案件,給被害人造成嚴重傷害。吳江市檢察院未檢科科長李冬梅開始研究防校園性侵的有效途徑。

此前,她目睹了同事一次失敗的授課經歷。一次,一位同事在小學講法治課,說到預防熟人性侵——諸如老師、校長、親戚時,旁聽的校長立刻打斷他,表示這不是法治課的內容。課後還和他就這樣直白的表達方式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進行交流。“什麼樣的表達才安全有效又易於接受呢?”李冬梅想找到一套專業的“說課”方式。在網絡搜索時,她發現,有一個叫“女童保護基金”的公益組織,長期從事保護兒童免受性侵害的工作,具備專業的師資力量,並且已經開發出科學的兒童防性侵課程。

2016年,吳江市檢察院與“女童保護基金”簽訂《合作協議書》,李冬梅成為“女童保護基金”吳江團隊負責人。每一個“兒童保護”講師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核,除了本職工作外,李冬梅還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各類教案,去組織講師隊伍,組織培訓考核,進行團隊的日常管理。

第一期“兒童保護”講師培訓場面很冷清。工作人員只有5個,被授課的是21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派來的老師。課程要求在一天半時間內完整講出課程,課程中有60多個知識點,能全部試講出來才能得分,“現場是準備好了就上講臺,很多人考了多次,有幾個人邊吃著盒飯邊排隊試講。”首批選拔講師18人,其中未檢檢察官3人,李冬梅也是其中之一。

“防性侵課程必須經過科學設計,不斷打磨也讓課程更加有效。”李冬梅說,《愛護我們的身體》課程已經修改過50多稿,越來越專業。“給孩子的防性侵教育要輕軟地表達出來。”李冬梅說到動作模擬,比如課程中會引導孩子體驗正常和不正常的觸摸,教孩子從邊緣標識行為提升對侵害的辨別力。

2018年 10月,婦聯、教育局、檢察院經研究決定,對10位工作積極、成效明顯的講師,命名為“吳江區優秀女童保護講師”,在他們分享的故事中,李冬梅感受到了付出的價值。

老師吳建芬在一次上課時講到如何分辨身體所表達的情感是好的還是不好時,邀請女孩一起表演。當她使勁地摟抱孩子並摸到女孩臀部時問,“假如有人對你做出這些舉動,你會覺得怎麼樣?”女孩的回答竟是“這個人好熱情。”她在講述性侵害行為後又向小學生們提問,“如果熟人對你做出這些行為算不算性侵害?”有幾個同學的回答是不算。她當時特別吃驚。“對這些孩子而言,防性侵意識實現了從0到1的轉變。”李冬梅說。

如今,課程成效已經逐漸彰顯。這3年,校園性侵案件發案率下降明顯,很多孩子學會了自我防範。有個五年級小女孩,被鄰居叔叔叫到家中,要給女孩禮物讓女孩拿著,讓女孩閉上眼睛後,他解開自己的衣服。女孩偷偷睜眼看到這一幕,猛然想起老師在保護課上的一個知識點——“男性當面脫衣服,危險!”她立馬跑回家,並讓媽媽報警。李冬梅接到案件線索後和女孩聊天,特別欣慰。女孩說自己上過保護課,“所以覺得那個叔叔不對勁”。

吳江市女童保護培訓班已經舉辦了三屆,從檢察機關獨立組織,到婦聯、教育局一齊參與,女童保護力量愈加強大。如今,在吳江市,經過全國女童保護基金考核的講師共有92人。

普法植入“訂製思維”

蘇州市姑蘇區檢察院同德樓一樓有臺電子互動設備被大家暱稱為“大機器”,它有一項特殊功能,在寒暑假期間,幫助持有一卡通青少年刷卡“簽到”。

2016年,蘇州市推出“家在蘇州· e路成長”萬名少年探秘千年文明社會實踐活動,首批24個實踐點中,就有姑蘇區檢察院。3年來,一批批未成年人帶著“體驗護照”“手繪地圖”和探秘裝備來打卡體驗,最後還會在自己的體驗護照上蓋戳。

“體驗站:姑蘇區檢察院未成年人模擬法庭;時間:2019年2月15日;適合學段:4年級至6年級;人數限制:30人……”該院未檢部副主任於悅介紹,在“成長蘇州”公眾平臺上,每次活動一上線,就會在半小時內報滿人。

有個陽澄湖小學的男孩四年級時曾在模擬法庭出演過法警角色,沒有臺詞。升到五年級後,孩子的家長來電,強烈要求讓孩子演一次審判長。到了活動現場,於悅見到了一臉正氣的小男孩,黑黑的小臉像包公,氣勢很強,還很善於“自我發揮”,當旁聽席有人交頭接耳時,他敲擊法槌,要求“請遵守法庭紀律,保持肅靜!”於悅和同事們很是驚訝。“幾乎所有小朋友都帶著下載來的劇本,把不認識的字用拼音標註好,非常認真。”

十多場活動下來,也有家長和老師建議,“劇本是不是多樣性和針對性更強一些?”這也是於悅一直思考的問題。

於悅在家長和孩子中做了個調查,將未成年人常遇到的不良或危險行為標註出來,為各年齡段孩子訂製劇本。比如低年級的小朋友對身體上的欺凌更有概念,就選用故意傷害案的劇本;高年級的同學會接觸到抄霸、鬥毆、網聊等行為,就用類似的案例進行改編。整個體驗活動也是訂製的,有孩子家長說,“一上來就開庭,不容易入戲啊。”於悅又策劃了“全套教程”。

活動一開始,檢察官帶領學生參觀檢察院,先了解這裡是幹什麼的,再參觀未成年人辦案區、未成年人模擬法庭,幫助孩子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辦理的概念,接著進入由同學們根據喜好進行分組,在預約後剩餘的角色中選擇法官、檢察官、律師角色。

選完角色要有宣誓就職、宣傳片觀看,還得經過一個“小小司法考試”的考驗,最後進入正式模擬庭審。

劇本的呈現方式經過反覆琢磨。以前的做法是扔一個改後的文本給孩子念,於悅認為教育空間有限,於是他將最高檢發佈的“守護明天”系列法治宣傳片《少年搶錢的背後》重新剪輯成故事背景片,這個故事講述孩子因為父母離異,從被欺凌對象轉變為一個索要錢財的校霸,“在未成年人中比較常見”。

剪輯後的版本直觀地告訴大家這是一個什麼案件,案件當中有什麼問題,“這個劇本講出來就很可信!”於悅說。

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檢察公益宣傳片是蘇州市檢察院策劃拍攝的,成為了模擬法庭的必備動作。

“孩子你何時需幫助,未檢小蘇哥來相助,啦啦啦啦……”固定播放的宣傳片正是這部MG動畫《小蘇哥,未成年人檢察是什麼?》。蘇州市檢察院公訴一處副處長姚國梅是主策劃之一,她介紹道,“我們的最初思考是片子一定不能說教,不能太嚴肅,還要有高級萌。”正是在此思路下,“捕訴監防維”的未檢工作核心被生動展現出來。動畫以蘇州“未檢曉蘇”品牌為基礎,將未成年人人物設定為萌萌的小丸子,簡潔溫馨的動畫人物設計,讓這些犯錯場景和檢察工作程序帶有幾分笨拙可愛。這首童趣主題曲是原創的,有家長評價說,“這部片子抓耳的旋律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哼起來,孩子回家還在唱!”

“未檢工作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蘇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陳清說,“孩子是未來最明亮的希望,我們希望通過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創新普法教育模式,強化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實效,給孩子們最好的呵護。”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項項紮實的舉措,都指向一個美好的願景,把最好的愛給孩子,讓他們奏響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