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

肥料圈


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

雖然現在各個地方都在實行土地改革,不管是打造家庭農場也好還是實行合作社也好,到什麼時候都還是會有小戶存在的,只是這時候的小戶種植和以前的小戶種植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這是屬於農場,和農村有很大的不同,農村土地改革早早的開始了,農村的一些土地上面的惠民政策很是讓人羨慕,可是我們農場這些政策都是沒有的。不過最近幾年我們農場也在積極的走改革之路。

就在2018年年底,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在我們這正式掛牌成立,著意味著我們農場從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轉入集團化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以前的小戶種植都是各種個的,現在企業化之後就相當於企業是個大農場,而小戶都屬於大農場下的小農場。這意味著小戶種植模式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管是種植大戶還是小戶都依靠集團的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把我們的農場構建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簡單的說就是告別了小戶各種個的情況,而形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以前農民每到種植季節就會為種植什麼品種和種植之後的產量怎麼樣價格怎麼樣等等擔心,現在集團統一發放種植品種提供種植技術,統一經營統一銷售。農民在也不用為種植的糧食賣不出去賣不上價而擔心發愁了。

所以說,不管是十年也還二十年也罷,小戶是始終會存在的,只不過大家再也不是單打獨鬥了,都自覺的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鄉村劉肉段


10年以後應該是2029年了,那個時候現在農村種地的主力軍的年齡都應該到了7080多歲的老人了。我的觀點是基本是98%的土地都是大戶和合作社在種植。還是會有一些7080後的分散小戶的。

為什麼種地會走向農場或者合作社的形式?

首先10年以後種地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就拿現在我們這裡的平原地帶的種地情況來說吧!單純的在農村種植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的農民朋友們很少,現在種地一年真的掙不了養家餬口的錢,每畝地的糧食產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好的年景可能多收個三五斗,多收益200多塊錢。所以說只要5060後的我們父輩的那一代由於年齡太大了而不能夠再耕種土地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國家土地流轉最好的時候!

其次就是大規模種植土地能夠實現把種植成本降到最低。現在我們的土地比較分散和零星,很難實現機械化種植和收割。極大的增加了人工勞動的成本。本身種地的收益就不是太高,這樣一年到頭真是掙不了多少錢。何況種植大田作物只有以量大才能夠取得效益!

我是豫東小東這只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國家能夠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留言說說!🙏🙏🙏


豫東小農


從一瓢粗食一瓢糠,到配合飼料規模養豬;從一頭耕牛一張犁,到機耕機耙集約種植。

規模種養:大勢所趨,歷史必然。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一切都在往好處發展。農村土地由集體經營到分戶承包、再到集約經營也是發展的趨勢。



大家是否分析過這樣一個現象,農戶散養生豬的時代為什麼悄然消失了?農民家家戶戶養豬自八十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持續了三十多年,曾經是農民最直接的現金收入來源,為什麼說消失就消失了?這正是社會進步的的表現。家家戶戶養豬,一瓢粗食一瓢糠,一頭生豬養一年,最後賣了變現換作錢,攢了豬糞肥農田。可是,隨著配合飼料和化學肥料的出現和應用,傳統的戶戶養豬也就逐漸被養豬大戶、規模養豬場取而代之了,家庭一年養上幾頭豬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無利不起早,散戶養豬無利可圖,農戶還會去養豬嗎?



土地流轉:順應形勢,順勢而為。

如今種糧大戶出現了,各種農業種植合作社、各類農場又如雨後春筍在廣大農村迅速成長髮展起來,農村的土地正逐漸地被流轉、被大戶、種植合作社、農場規模經營起來。

農戶願意交地、大戶(包括種植合作社、農場主等)願意承包地,這一土地流轉的過程是自發的、是順應形勢、順勢而為的自然而然的過程。

農村土地從農戶分散承包種植逐漸向大戶集中規模經營的趨向說明了什麼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年,各行各業迅猛發展,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的崛起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用武之地、掙錢之源。外出打工比在家種地更能掙錢,農民還會在家種那二畝地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土地分散種植效益的低下必然導致農村的土地被冷落。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錢掙的多了,思想觀念也發生大的變化了,也都不願再回鄉務農了。



互利共贏:自願流轉,何樂不為?

年齡大的、走不出去的農村人,沒有辦法,在家種地,一戶幾畝地,一頭耕牛一張犁,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一年,到頭來沒有掙到幾個錢。幾畝地,農業機械施不了、半年閒,種地苦、糧食價格低,掙錢少,莫說一年千兒八百,就是三百二百也想把地流轉岀去。



耕地是不能改變用途的。糧食還得種、必須種,中國人的飯碗永遠離不了中國人自己種的糧食!種一畝地、幾畝地掙不了多少錢,種植幾十畝、上百畝、幾百畝那可是效益可觀。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的應用,集約經營、政策的扶持必將使農業成為最有前途的行業。所以,有眼光、有實力的種植大戶應運而生,在農村這廣闊的天地也必將大有作為。

目前推行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行的村社合一的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正在調整完善落實的農業政策,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瓶頸問題。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鼓勵農村土地集約經營、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所以,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之外,分散種植的小戶有也不會很多了。

你說是嗎?

@圖說農村事期待您關注並提出寶貴意見。


圖說農村事


十年後,除了大戶和合作社,還應該再加個家庭農場、農業園區。凡塵觀生活的答案是:

十年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園區外,現行的小戶將會顯著減少或者消失。

原因:

1、大和小是相對的。任何時候,只要有大,就有小。題主說了大戶、小戶,但並沒有界定具體數額,即多少為大,多少為小!所以,十年後,除了大戶,還有小戶。只是,十年後的大戶可能比現在的大戶更大一些,十年後的小戶也可能必現在的小戶也要大一些!但是,十年後,他們的大戶、小戶也都同時存在的。否則,就不會有大戶一說,也不會有小戶一說!

2、它們五個的概念。

種植大戶:大戶是指從事某一種農產品生產、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專業種植水平的農戶。它的面積要達到組或者村總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

合作社:勞動群眾自願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合作組織形式。它的兩個基本要素是“合作”、“經濟組織”。

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是指現代農業在空間地域上的聚集區。它具有社會公益性功能、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三大功能。

種植小戶:種子小戶的種植面積應該小於組或者村的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小。

3、它們會依然存在。

從這些概念不難看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園區十年後將會更加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由於現在小戶、分散不具有競爭力,將會逐漸淘汰,或者改制或者轉型。可以斷定,現在的小戶,十年後將會很少或者消失。將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小戶。那另一種形式的小戶是什麼形式的,讓我們試目以待!

網友們, 你認可嗎?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我國的土地流轉是個大趨勢,但這個過程會是異常緩慢的。因為決定土地流轉速度的並不是資本兼併土地的能力,或種田大戶規模化種植的能力,而是因土地流轉而離開土地的農民如何找到生活出路的問題。

在我國,如果流轉後每個農場平均經營500畝土地的話,所有分散的土地都進入農場就意味著98%的農民要離開土地。我國現在農村人口還有5.7億。98%是多少?一個美國加上一個俄羅斯的人口規模。為這麼多的人重新找到生活來源,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10年時間是肯定不夠的,既使是50年以後大的農場成為農業的主體結構,還會依然有一部分分散的小農戶。許多山區的土地並不適合流轉,有些貧困地區很多人在很長時間裡還要依賴自家的一點土地來維持生計,這就決定了小農戶存在的長期性。



大的農場主經營500到1000畝土地進入中產階級;同時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自耕農”靠幾十畝土地艱難地生活在比貧困線稍高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我國未來50年、甚至100年所不得不面臨的局面。


種田博士後


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個人認為,這個大戶應該會以後的主流,分散的小戶也應該有少部分呢?

為什麼說分散的小戶也,有少部分呢?個人認為,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提高,部分農村老人,會成為新的小戶接盤俠。不為別的,只想讓自己的後輩吃上點自己種植的綠色蔬菜、水果、糧食,養的雞、鴨、魚、豬等等。雖然不賺錢,但是吃的放心,吃的安心,再說國家也沒有哪條明文規定要將小戶一棒子全打死。

小戶種地不掙錢,己經是常態,今後農村取而代之的將是規模化、機械化、節約化的運作模式,農民依靠流轉出去的土地,收取一定的佣金。所以說,只有那些想自己家吃的放心、安心的農民,可能還會種點供自己家吃的綠色食品,多餘的土地,也將會隨大勢流轉出去。



總之,隨著社會發展,落後的種植方法及生產方式,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就好比我們以前小時候常見的打穀機,最開始用手打,後來用腳踩,再後來又有電動機、柴油機取而代,現在基本上都是收割機了。這個應該三十幾到四十來歲以上的農村人,以前常見。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村的土地,應該今後也同樣走上這條路。


壞男人2576


要說十年後的土地會由大戶或合作社種植。我來分析一下十年後的農民是什麼樣,才能談到什麼人種地按照現狀,農民工現在還有很多30至50歲的無技能無高的文化人員都在城裡做低等工作,一般都為建築行業,試想中國的現狀,中國的房孑真的不夠住嗎?十年後就會有大批的農民失業,他們失業後無生活門路,也就會從回到農村,回到農村後而他又為過多的資本投資,也只能散戶經營。十年後的糧食也不會象現在這樣,因為國家不重視土地,土地大面積被房子,綠化,公路所佔據,還有拋荒嚴重,糧食會緊缺,種地就能維持生活。而有少量的在域裡己有發展的,就會退出土地轉讓給小戶經營,而大戶會很難種到土地,因為同樣的地租,小戶可以掙到錢而大戶就不會。沒有種地的親身經歷你是不知道投資農業的艱辛,乾旱,洪澇,病害,草荒,人工,市場,那一樣都會叫你傾家蕩產。不是土地成片,機械配套就能淨錢的。我說十年後應以中小型農戶為主。


邢榮譚


十年也許就是彈指一揮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就目前來看,十年後農村肯定有變化,不過變化應該不會太大。城鎮化搞了幾十年,農村人口在緩慢的往城市轉移,十年後農村人口將進一步減少,但是我個人估計十年後基本上農村還存在,只是規模慢慢變小了。

我覺得我這代人也就是八零後,我們這代農村人老了會怎樣?我一直生活在農村,這些年確實發現是種田的人越來越少,我們這邊是丘陵加盆地的地形,我們這邊農業以水稻為主,總的來說這些年所有耕地基本上得到了利用,很少看到拋荒的情況。

因為我們這邊基本可以實行機械化操作,耕田現在基本上是機器耕田,收割也基本上是實行收割機收割,就是目前插秧還沒有實現機器插秧,打農藥目前已經有無人機噴藥,估計以後是個趨勢...

所以就我們家鄉來說土地很少有拋荒的。這些年從事農業人口在逐步減少,我們村以前主要從事農業的有六零後及六零前,但是這批人也在逐步步入老年,農業貌似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但是我們這裡卻不是這樣,雖然現在小農戶在逐步減少,但是現在的農業結構和以前大大不一樣了。就拿我家來說,家裡是有幾畝責任田的,但是由於種田確實不怎麼賺錢,再加上又勞累,所以這幾年我家裡的田是租出去的。租我家田的是村裡的種糧大戶,由於像我家這樣的情況逐漸增多,所以這些年農村形成了很多種糧大戶,他們少則種幾十畝到幾百畝,多的則種一兩千畝。由於現在基本上是機械化操作,現在一個人耕種幾十畝幾百畝也不再是神話。

種田雖然利潤微薄,但是你種的多,你會管理,你肯吃苦,你用心去做還是有一定回報的。因為種的多,種糧大戶他的收入也還可以,算起來一年的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差多少。所以我們這邊逐漸形成了這樣的一個趨勢,我覺得這也是我們今後農業的大趨勢。可能再過十年全村的田只要少部分人都能耕種,所以今後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基本上不要擔心,除非以後我們都不吃飯了,只要有需求和利潤就有人生產,這也是市場化必然的結果。

至於說農村的房子還有沒有人住,我覺得至少我們這一代,也就是八零後九零後應該還有人是留在農村,到了我們的後代確實不好說,不過我覺得就算是到了我們的後代農村應該也還是有。你就拿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來說,他們也還是有農村,只是到那時農村人口的佔比會降得很低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改變,集約化發展也是大勢所趨了。但是究竟多少規模算大戶,或者究竟哪種形式,我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小戶還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如果小戶不存在了,肯定是因為被淘汰了,最直觀的就是不賺錢,難以生存。你們現在的小戶賺錢嗎?家裡有個一畝兩畝果園,如果可以外出打工,肯定是外出了。畢竟有各種壓力擺在這裡。小戶會不會有?要看區域的,比如在安徽地區,我老家那邊,土地併成大塊,如果有資本介入,就可能直接流轉給大公司做了。

大戶多少算大

在山東蓬萊種植50畝蘋果園,已經算大戶了。果園發展30畝左右就算有規模了,也是現在比較能實現盈利的。在山東濱州土地流轉種植大田作物,面積要在200畝左右。

合作社等組織形式的出現

合作社,當地的農業技術和銷售的服務型平臺。

當前發展的中化MAP也在打造產供銷一體的服務平臺

還有農機合作社等形式,應該更加完善

十年之後

十年可以推進嗎?能實現小戶變大戶,組織化程度大大提高?

這個還真是要走走看,不好確定。

不過慢慢更多人會加入農業中來,農業服務化體系完善,採後,深加工等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更加推進農業發展進程。


果農微課堂


十年之後,土地到底有沒有分散的小戶,要看歷史的流向。倘若一直這樣“摸著石頭過河”,即便走向了“流轉”,也會浮浮沉沉或者說起起落落,始終也不會有個“定招”。

糧食生產,是用來保障供給的。“市場化”會給農業的發展不僅帶不來生機,反而會遭受嚴重的打擊。農民倘若以能否“賺錢”來決定能否種地,那是農業發展最大的悲哀,也是最嚴重的失敗。這麼多年來,土地母親被我們的化肥、農藥等弄得病魔纏身,當下我們做兒女的,不但不去下大力氣想盡一切辦法去“正規醫院”看病,反而更可恨的是,有的人不管不問,讓母親“丟荒”冷落,忍饑受餓。這是多麼的不忠不孝!

如是,人們又哪來的安全生產?又哪來的綠色消費?又哪來的解決“三農”?又哪來的鄉村振興?!

所以,農業的流向很重要,尋找“金色的陽光很必要。我認為,農業一不能私有化,二不能市場化,必須實行集體化,政府化,才能實現有機化,綠色化。有了有機化和綠色化,什麼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產業化,等等,都不是夢話。

如是這樣,我覺得十年之後哪裡還會有分散的小戶。代之而起的是,每家每戶都會把土地交給“國公社”,都會讓“金色的太陽”融入得分外妖嬈,沐浴得分外輝煌。

(回答於2019-2-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