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神奇而古老的汉字传承久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哪种解释比较合理呢?听听王立军老师怎么说~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文 / 王立军

上古时期的一天,一位男子要外出参加一次大型的围猎行动,临行前,去跟自己心爱的女子告别,他拿出一根绳子对女子说:“我出去10天才能回来,这根绳子上有10个绳结,我走之后,你每天解开一个绳结,等绳结都解完了,我就回来了。”女子点头应诺。男子走后,女子每天解开一个绳结,等到绳结解完的那一天,男子果然回来了,女子高兴地对男子说:“这真是个好办法啊!走,带我看你们的战利品去!”来到部落中间的那片平地上,只见大大小小的猎物堆得像个小山似的,女子兴兴奋地数啊数,可怎么也数不清。男子笑着掏出一根打满大小绳结的绳子,说:“数数这个就知道了,这上面的大结代表大的猎物,小结代表小的猎物。”女子仔细数了数,足有100多个绳结呢!女子说:“这办法好是好,不过,打那么多绳结,多麻烦啊!要是用大绳结表示10,用小绳结表示1,那不是更方便了么?”男子一听,狠劲拍了一下脑门:“对啊对啊,我真笨,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赶快告诉大家去!”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甲骨文中的“十”、“廿”、“卅”

于是,用大绳结表示10、小绳结表示1的办法便在部落中通行开了。直到甲骨文中,还保留着这种结绳记事方法的痕迹。甲骨文的数目字“十”,像一个绳结的样子;数目字“二十”,即廿,像两个绳结的样子;数目字“三十”,即卅,像三个绳结的样子。

正因为如此,人们很早就将汉字起源与结绳联系起来。《周易·系辞下》即已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的许慎在讲汉字产生前的情形时,也提到了结绳:“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近人朱宗莱更是肯定地说:“文字之作,肇始结绳。”这就是关于汉字起源的重要传说之一——结绳说。

其实,结绳只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确曾使用过。《庄子·箧篇》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个说法,上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而神农氏则是使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据说,我国怒族解放前仍使用结绳记事,其方法正与此相同。在大部分地区,结绳主要是用于记数。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数量的记录和计算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收获的谷物、猎取的禽兽需要计算,区域的大小、路途的远近需要标记,甚至岁月时日、生活琐事也都需要用数字来记录。于是,他们逐渐探求能够帮助记数的各种方式,结绳便是其中的一种,这样,绳结便和数量建立了联系。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结绳记事图

至于有人根据甲骨文“十”、“廿”、“卅”3个数目字的形体很像打结的绳子,认为它们来源于原始的结绳记事法。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我们不能断然肯定此说纯属虚妄,毕竟在结绳记事中单结的确可以表示10。但即使这种推测能够成立,极个别的汉字采用结绳形象作为构字符号,也只能说明结绳记事法对汉字的产生有一定影响,而不能由此得出汉字起源于结绳的结论。这正如“目”、“口”等字采用人体器官的形象作为构字符号,而我们却不能说汉字起源于人体器官,其道理是一样的。结绳仅仅是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性记号,不可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人们之所以把结绳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人类创造结绳记事的方法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很一致的。

一件事情要想存储在脑子里,只有在记忆能力所能达到的时间和准确度之内,才是可能的。但人类记忆的延续时间和可负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外部标志的提示作用,才可能使这些限度有所提高。这种对记忆超越时间限止的需求,正是激发人类发明文字的动因。可以说,在原始人利用结绳来帮助延长记忆时间的时代,文字产生的主观要求就已经具备了。

原始社会的人群活动范围还不很大,对记事符号的交际功能要求不高,突破语言的时间限制比突破空间限制更迫切一些,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结绳这种低级的记事符号确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绳结的可区别性很低,其记事的数量和明确性都十分有限,但它毕竟是人类在使用符号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事务越来越繁杂,简单的结绳再也满足不了管理社会的需求了。于是,另一种全新的符号体系——文字,开始孕育而生。从结绳到文字,虽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在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思路上却是相似的。因此,结绳说虽然不能揭示汉字的真正起源,但其中确实隐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篆书“绳”

关于汉字起源的另一个重要传说是“仓颉造字说”。这种传说战国时即已流行,到秦汉时代更加盛行。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淮南子》高诱注);甚至说:“仓颉四目”(《论衡》)、“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仓颉四只眼睛,生下来就会写字;他造字时,惊天动地,天上下起了粮食,鬼在夜里偷偷地哭泣。这些传说,显然把仓颉神化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过,只要我们剔除了其中的封建糟粕,还是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汉字创造的历史真相的。

据传说,仓颉是皇黄帝的史官,虽然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的,但史官在汉字起源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文字是具有高度“约定俗成”性的符号体系,其应用范围应该是相当广的,所以,只有在大范围社会交往的需求下,文字才可能产生。仅仅在单个氏族内部,由普通人出于某种个体需要而刻画一些符号,是难以形成文字体系的。当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战争事务频繁,迫切需要能够为各联盟所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对民间刻画符号进行搜集并从中整理出共用文字的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这项工作不可能由民间某个普通人来完成,而只能由上层“有知识”的人整理之后,再靠行政手段去推广。传说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他的史官仓颉来做这项工作,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仓颉是史官,因集中使用原始文字,得以对群众自发产生的字符加以规整,所以,《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里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喜欢文字的人很多,而仓颉的名字单独流传下来,正是因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够掌握文字的正确规律,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将零散的字符规整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仓颉像

过去,对于仓颉造字说,历史学家们总着眼于考证仓颉是否实有其人。我们认为,仓颉本人的有无,并不十分重要,即使当时没有名叫“仓颉”的史官,也一定会有叫别的名字的史官来做这样的工作。“仓颉”出现的时代,应在原始汉字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阶段,也就是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说他是在黄帝时代,是因为黄帝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而且也是大规模部落联盟形成的时代,至于具体的时间,是不足为据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汉字的起源还必需用科学的方法去证实。世界上文明的发生都在大河流域,因为,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生态条件。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和这些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它古老文字不同的是,

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一直没有中断过,成为世界上唯一仍在继续使用的有着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

既然汉字发展的历史没有中断,那么,我们沿着它踏出的足迹向上追溯它的起源,应当是可能的。但是,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所以有人说,如果把殷墟文化看作中国文明的诞生,那就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就有了白胡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

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这就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去建立科学的假说。也正因为如此,关于汉字的一些传说,才具有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殷墟玉器

作者介绍: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栏目主持人】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

专栏画家:黄亭颖

----------------------------------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

王立军:汉字起源的文化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