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不赊销是否可行?

恒源顺农科


不是可行与不可行的问题,农资赊销的危害对于经销商来说实在是大。对农民来说当然乐得其所了。

曾几何时,农资赊销把多少经销商害得做也不能,不做也不行。各种经销商不再赊销的想法不绝与耳,但真正实行的真正是少。实行不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以个方面:

1、原来有赊账,想收回旧账了,就得再赊,不然会血本无归。

这是大多数赊账农资经销商的难言之隐,都知道赊账的痛处在哪里,垫不起本钱了,壮士断腕吧,一想想上年、上上年的钱还有那么多没收回来,一旦停止赊销,那么旧账就真的会成为呆账了。

农民跟经销商的心思也是一样的,去年赊了人家的肥料种子,那么今年就拿打了上年的账或者省打点继续赊,经销商今年不赊了,那么拜拜了您呐,我到另一家赊账的经销商那里进货了,什么时候打您的饥慌,追得紧了就打,追得不紧可能就不会打了哦。

2、赊账了销售量会有所下降或者直线下降,农资经销商不敢玩呀。

曾经做过赊账营生的农资经销商一旦某日开始不赊账了,原来的客户群里至少有30%会跑,如果就是30%也倒好,单怕超过一半的客户都跑了,那么可想而已,能否撑得住这个门面,就很难说了。重要的是客户今年不跟你打照面了,明年再合作那可真的就难了,我们说客户群体就是经销商致胜法宝,没有了客户,买卖就真的不知该怎么做了。

这个我有亲身感受,虽然我当农资业务员的时候,还是不怎么管经销商是赊还是不赊,但当我做过经销商第一天就告诉我的二级商,不赊账,通过农产品下乡争取客户,到农资销售的季节发现,买白面大米粗粮酱油醋的时候都是现金,订肥料的时候都在期望着不付钱,至少在没有见到货以前是不给钱的。所以销售的不确定性就提高了,二级商说心里没底,我何尝不是呢。但经营下来,发现肥料上供的货不多,但挣到的钱都进自己口袋了,心里多舒坦,而且有了这样的经验,明年订肥的时候哪怕只收点订金,能做到货到付款也是可以的呀,虽然这样真的会有一部分人不给钱或者晚给钱,我说那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人,下肥时不给肥料款的停止日用品供应,因为我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厂价供应的,因为几袋肥料享受不到全年的日用品优惠,他们不会那么傻吧。

3、大的经销商在竞争态势下为取得市场份额,主动赊销,顺带收粮,以粮抵账。

这样的操作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如果农民秋后将粮食给他收购了,那么肥料种子款都能抵回来,如果不交给他收购,那么肥料款能否拿回来就很难说了。经销商认为他们赊给的人都是自己靠得住的人,都是当地种粮大户、村干部、信得过的人。但如果种粮大户遇上年景不好,那呀,可是谁都说不准的。

但是这种赊账方式确实助长了农户赊账的风气,使得农民想赊账的越来越多了,一些小经销商和不想再赊账的农资经销商当头一棒,那还怎么玩呀。我合作社的其中一个二级商也投靠了这种方式,一方面现金销售着自己的肥料,一方面自己种的几百亩地都从另一个赊账的经销商那里赊货。我看到了,并没有多言,只是想到销售结束后做个总结,我们既然通过日用品下乡的方式想改变肥料赊销的现状,而且我们想通过农业贷款的方式服务大户,就不要担心客户会流失。一些大户不想贷款,怕有利息,就去赊销其它肥料,这种做法对自己来说就如矛盾关系一样,或者掩耳盗铃的做法一样,对整体发展是没有好处的,遇到这种二级商我一定会加以教育以至清除出合作社的。

通过以上三点,大体可以清楚了,现在经销商的赊销心态以及玩疾所在,农资不赊销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种体制,还需要一个平台,能把客户稳定地拴在一起的平台。农民现在并不是非赊不行,而是外界已经给了一个假象,不赊账好像就傻似的。我现在不管做什么事,肥料销售呀、割苗技术推广呀、谷子两种法呀等,都在想办法为农民服务,争产量提质量,农民在这里得到好处,缺资金时还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贷款,他们肯定不会有这种赊账的想法了,因为我的这些付出,就不允许有这样的想法出现了。

关于农资赊账的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我们只能以大众化的问题加以分析,但归根结底是稳定的问题,让双方都受益了,这个赊账问题终会解决,当然解决过程中会动了某些人的奶酪,那叫净化了市场,我认为该。


农资人实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情况是不赊销不太行。

家里有亲戚在镇上从事农资生意,生意不错,收入也还挺可观,可是每次临近年关,他都愁眉苦脸,一天到晚催款讨债忙得昏天黑地。有时候赊销额都快赶上一年的净利,如果有大额欠款的人跑路或者出意外,钱款基本上收回无望,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目前农资行业大规模赊销活动与国内的经营环境有关,这年头生意不好做,你不赊销其他人为了抢生意也会进行赊销,激烈的竞争导致恶性循环。其实不仅仅是农资领域,在县城或乡镇从事钢材、建材和电器等行业的店主,绝大部分都面临赊销、讨债的窘境,有些人甚至会因现金流断裂而关门歇业。

愿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有易讨回的欠款!

零零牛:“田管家”特聘农技专家;关心百姓生活,了解社会百态,欢迎关注今日新农人。


今日新农人








多年来赊销化肥一直是商家处销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如果说不赊销,转变经营理念,有可能会令一部分农户不好接受。因为每年春耕生产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在化肥农药这一块就占80%以上,这样会使农民生产资金周转不开,也许他们会有其它选择,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多年建立的农商关系断裂,直接影响农资的销售(化肥,农药)等。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一部分商家正在为农民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量身打造,(借助互联网新技术,融合农技服务,精准配肥,农资店商,金融信贷,农产品收储)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户组建专家团队,(联合国内的土壤专家,种植专家,科研院所专家)等为农户解决各类种植难题,(联合各家银行,为农户提供更加低息和便捷的金融信贷服务。提供测土配方,个性化定制肥)等深度服务。为农户提供(粮食收储,加工,店商销售)等增值服务。真正为农户降低种植成本,提升农产品种植效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为销售理念和服务宗旨。以其更加完善经营模式取代以往的赊销模式。

其模式能取代赊销模式,还有广大农民的验收和考证。

原因有三,(1)商家能否保证化肥的质量,商家能否低价格售与农民化肥,(2)商家能否真正为农民解决购买化肥农药的信贷资金,(3)商家对农民承诺的各项服务能否兑现。


神农35


必须可行,农资赊销由来已久,2016年农资行业不景气,再加上赊销严重,我走访十个,生意总盘子5,6百万的经销商,外面的欠款最少都有个100多万,而且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欠款都还有没收回来的。农资经销商深受赊销的毒害,16年我们提出杜绝赊销的时候,绝大部分经销商都觉得不可能,但是经过常年的赊销,加上16年农资行业的不景气,货送下去了收不到现款,好点的年底能给结,不好的一拖再拖。欠款的利息,经销商的人费,车费,库存等因素终于在16年大爆发,压的经销商喘不过气来。17年开年,我又拜访了一遍经销商,拜访了10个,10个都表态17年宁愿缩小规模,放弃部分市场也要做现款,只有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经销商联合起来杜绝赊销,零售店联合起来杜绝赊销,改变农资行业的赊销风气,现款操作也就是一两年的事了



农业一线


不是农民要赊销——而是,你卖的农资不值得农民现金购买。或者是,农民对你的信任不够。


十星科技


2017年我们将与北京农医生总部合作,关闭了赊销模式,开启了农技服务新模式,就是为了给客户省钱!倒出更多的时间做服务,为客户提质增产!让客户见效果、得实惠!





有人问我,别人赊你不赊,会不会卖的少?

我说,无论是谁,一包肥料挣5块钱没有往外赊的!我和北京农医生总部战略互惠合作,卖得价格偏宜(大家可以比较),北京农医生多支持一点,农户少花一点,我多卖一点!聪明的客户都会算帐,必然会到我这里卖价格偏宜而且质量好的产品!

现在市场上的农资产品琳琅满目,农资店到处都有,唯一缺少的是深入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2017年之后的农资行业正在洗牌,必将逐步淘汰一大批不懂技术的农资经营者!

聪明的客户必然会选择价格偏宜又懂技术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不赊欠并不代表我卖的少!


恒源顺农科


网上经常提到不赊销,零售商更怕赊销,可往往是代理商带头赊销,零售商进货没用钱也跟着赊销,比如俺县这两年种子不好卖,县代理商便拉着种子到处送,一分不收,下边也赊下去了,结果坑了零售商,因为县代理商的钱早晚是要付请的,而零售商向农民要账可就难了,说出苗不齐,说不纯,产量低,结果钱要不回,被坑的是零售商,造成赊销的是县代理商,所以干农资不赊很难,都是一个村的,或是邻村的熟人,不赊卖不出去,赊了一旦有问题成了死账。


半工又半农


完全可行,比如,河南绿业元就是不赊销,这几年业务高速增长,2017年增长62%,销售10.26亿元。截止2018年5月底今年销售10亿元,今年增长3.3倍。农资用赊销带来销量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时间和精力都不是用在做市场上,而是用在要钱上。农资赊销要逐步减少、杜绝才是上策。


南方略工业品咨询


如果做农资做得象银行和超市与及厂企那么标准,那么客户也自然而然的现款够卖肥料,问题出在哪,还是出在各个经销零售商自身问题,我相信很多零售商是不愿赊的,但你不赊有可能就没有生意做了,就这长此以往的形成了不良的赊销循环,差不多给整个农资链带来经济压力,但是也有少部分的零售商钱多不怕米贵概念。


义加贵柑橘种植全程技术指导


如果只是简单的在墙上写到小本生意概不赊欠,我想你这个生意估计要做不下去了。一是原先的客户已经习惯了赊欠,你突然说不赊欠了,他们心里一时不能接受,不舒服,很大可能就换地方了。二是,一旦你的销售量达不到供应商的要求,价格政策没了或者直接不和你合作了。而如果又是比较好的品种,那真是很惨了。 所以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只是简单的想不赊欠,难爬做一些努力,实话是我不是很看好。不赊欠我想只能在一开始就开始培养客户,估计这样才会行的通吧。不是很懂,可能说的不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