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如今像約書亞、阿瓦雷茲、戈洛夫金等拳擊明星一般一年只打兩場比賽,而前輩拳王修格·雷·羅賓遜(173-19-6)在1941年曾經出戰20場,即便在他職業生涯末期, 1964、1965年還分別出戰10場和14場。為什麼如今的拳擊明星出場次數這麼少呢?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比賽

這種情況出現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第一,現代拳擊完善的等級制度以及發達的傳媒技術有利於新秀們儘快崛起並問鼎世界冠軍。以約書亞為例,他經過2年17場職業賽就站到了世界冠軍賽的舞臺上。而羅賓遜在那個沒有電視轉播的時代,他必須要征戰全美各地才能讓廣大拳迷認識自己,最終,他是在經歷了6年零2個月、打了75場比賽後才站到世界冠軍賽的擂臺上。僅在這一階段,羅賓遜就比約書亞多打了五十多場比賽。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羅賓遜的知名度是一場一場打出來的

第二,為了保證曝光率或者說維持知名度,老一輩拳手經常打一些無太大風險的調整賽、熱身賽。比如羅賓遜為了備戰1947年6月對吉米·多伊爾的衛冕戰,從3月開始打了4場熱身賽,打完對多伊爾的衛冕戰後,羅賓遜又在下半年打了4場熱身賽。放在今天我們很難想象約書亞在備戰米勒期間會與一位11-24戰績的無名拳手打一場熱身賽。正是這種冠軍賽之間的大量非頭銜賽、熱身賽,讓四五十年代的拳手比當今拳手獲得了更多出戰的機會。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羅賓遜比賽的資料保存下來的並不多

第三,約書亞跟羅賓遜職業生涯晚期經歷大不相同。羅賓遜自1961年3月不敵基恩·福爾摩之後,就失去了再度征戰拳王賽的機會,而此時他已經把大部分收入花光,因經濟拮据只能繼續征戰在各種小規模、低檔次的比賽上。1961-1965年羅賓遜在非冠軍賽上又打了43場。相反,約書亞沒有經濟問題困擾,此後到了時間就會正常退役,沒必要像羅賓遜那樣在低檔次比賽中再“掙扎”那麼長時間。

正是這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職業生涯軌跡,導致約書亞等當代拳擊明星與前輩們在總比賽場次上有了明顯不同。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約書亞將於6月進行今年的第一場比賽

實際上,羅賓遜等前輩那些動輒超過百場職業比賽的情況已經隨著轉播技術的革命性改變而一去不復返了。因電視轉播以及後來的有線電視轉播的出現,大量資金和觀眾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重大比賽上來,小型比賽尤其是俱樂部級的拳賽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原來沒有電視轉播時,羅賓遜可以在芝加哥舉辦衛冕戰,阿奇·摩爾可以在巴爾的摩打場熱身賽,兩人各自吸引周邊觀眾購票。但是,當電視轉播出現後,全美觀眾被匯聚成一個觀眾群,拳手和承辦人根本就不會在同一時間內安排兩場競爭味道明顯的大賽,畢竟惡性競爭的後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早期拳擊比賽現場

進入八十年代,美國的PPV有線付費頻道進一步將拳迷的目光吸引到最頂尖、最昂貴的超級大賽上,稱雄泛中量級的四大天王以及重量級的前後兩代霸主霍姆斯、泰森在統治拳壇的同時也牢牢控制了拳擊市場,那些小成本、低檔次的拳賽進一步被壓縮。

如今的明星拳手雖然一年只有兩次比賽,但是每場比賽收入動輒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美元,有的竟然達到幾億美元,如果他們比賽頻率增加,每年打上十場或者二十場,到年底總體收入未見得就比如今一年兩場的多,而要承擔的風險卻要多出數倍。

為何約書亞一年只打兩場,而羅賓遜等老一輩拳手一年打數十場?

如今的拳擊比賽現場


從古奇、普拉達到蘋果、瑪莎拉蒂,飢餓營銷已經成為高端品牌的一種常見營銷手段。亮相次數多未必就好,次數少也未必就不好,該由市場決定的,就讓市場來決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