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六大都护

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大都护从二品,上都护正三品。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

六大都护府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 它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动内附。自太宗同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由于数百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民族偏见较少,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从太宗至高宗,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到武后实际执政至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孜别克斯坦大部等地。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是级别最高的行政长官。

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

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 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

咸亨元年(670年)至长寿元年(692年),唐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只短暂占安西四镇。但是,后世北庭都护府的部分,此时被唐朝占据,没有被吐蕃占据)。吐蕃3次极短暂进入安西四镇,但每次都很快被逐出,唐朝很快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控制。吐蕃在这段时期占安西四镇的时间加起来只有约10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罢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元年,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平定内部徐敬业之乱(684年)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在之前唐朝已经统治的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设立了北庭都护府,而安西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西的地区。

安西都护府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

后来,唐朝发生内乱朱泚之乱,吐蕃趁机进攻北庭、安西。公元790年左右,吐蕃占据北庭,唐朝失去了与安西的联络。公元790年以后的某一年,安西陷落。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始料并无确切记载,这是情报断绝造成的。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安西都护 安西大都护

初建之安西都护府共四任都护(640年-658年):

第1任:乔师望(640年一642年,即贞观十四年至贞观十六年):

第2任:郭孝恪(642年-649年,即贞观十六年至贞观二十三年);

第3任:柴哲威(649年-651年,即贞观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

第4任:曲智湛(651年-658年,即永徽二年至显庆三年)

再建之安西都护府共7任都护(667年-685年):

第1任:陶大有(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667年-669年):

第2任:董宝亮(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

第3任:崔智辩(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

第4任:杜怀宝(咸亨二年至仪凤四年,671-679)

第5任:王方翼(调露元年至开耀元年.679-681)

第6任:杜怀宝(开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1一682)

第7任:李祖隆(永淳二年至垂拱元年,683-685)

三建之安西部护府共两任都护(689年-691年):

第1任:咎斌(永昌元年至天授元年,689-690)

第2任:佚名都护(天授元年至天授二年,690一691)

安史之乱后可考之安西都护

朱某:765年--?

尔朱某:?-778年

初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5任大都护(658年-667年):

第1任:杨胄(显庆三年至龙朔二年,658年-662年)

第2任:苏海政(龙朔二至三年,662-663)

第3任:高贤(龙织三年至麟德元年,663-664)

第4任:匹娄式彻(麟德元年至二年,664-665)

第5任:裴行俭(麒德二年至乾封二年,665-667)

再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2任大都护(686年-689年):

第1任:王世果(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

第2任:闽温古(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7-689)

三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12任大都护(693年-752年):

第1任:许钦明(长寿二年至万岁通天元年.693-696)

第2任:公孙雅靖(万岁通天元年至圣历元年,696-698)

第3任:田扬名(圣历元年至长安四年.698-704)

第4任:郭元振(神龙元年至景龙二年,705一708)

第5任:周以惮(景龙二年,708)

第6任:郭元振(景龙二年至景云元年.708一710)

第7任:张玄表(景云元年至开元二年,710一714)

第8任:吕玄璟(开元二年至三年,714一715)

第9任:郭虔瓘(开元三年,715)

第10任:靖德太子李琼(开元四年至十五年,716-727)

第11任:延王李玢(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727-737)

第12任:李林甫(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一年,737-752)

安史之乱后正式册封的安西大都护(781-?):

郭昕:(建中二年至不详,781年至不详)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重要军政管理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上元三年(676年),唐将安东都护府把治所迁往辽东故城(今辽阳)。仪凤二年(677年),治所迁往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辽西契丹族反唐,但是这次反叛只持续了约1年时间,很快,武则天平定了契丹的反叛。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平州(今河北卢龙)。天宝二年(742年)年治所迁往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受安史之乱影响,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废止。

虽然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安东都护府还被废止,但是唐朝后期仍然管理着辽东等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此外,新罗、渤海国等族在唐朝后期仍然臣服于唐朝。

东北做为中国辽阔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版图。唐朝统一中国后,做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对东北享有无可争议的行政管理权。在平定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唐朝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体制对东北进行行政管理,开发建设东北。

安东都护府初隶河北道营州都督府;武则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长安四年(704年)以幽、营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开元七年(719年)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开元二十年(732) 以幽州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及平卢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从中划出,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直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废止。

安东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接受唐中央政府双重体制管辖。一方面,都护府作为河北道辖区的一级政府受治于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另外,安东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征服高句丽民族基础上形成的,高句丽作为东北夷,根据唐制,被征服诸夷,"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羁縻制度是唐朝政 府管理和安抚境内诸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安东部护府带有羁縻性质,根据唐朝规定,羁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职参与管理本民族事务,并可以世袭。中央政府派员参与管理,或设置相应机构协调、监督管理。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在边境置节度使、经略使,扼控四夷,安东都护府也在其列,辖于平卢军节度使。

安东都护府属上都护府,其长官为安东都护,正三品,"掌统诸蕃, 抚慰、征讨、叙功、罚过, 总判府事"。有唐一代,薛仁贵、高侃、唐休景、仁贵子薛纳、王玄志、薛泰、许钦凑、裴云挂、玄宗第十三子颖王李磁等,都先后担任过安东都护之职。

安北都护府

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总章二年[669 ]改瀚海都护府置。治所在今外蒙古杭爱山东端,统辖漠北铁勒诸部府、州。辖境约当于今外蒙古全境及前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元年[685]后移置漠南,治所屡徙;起初在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西安城[甘肃民乐西北]、西受降城;开元、天宝年间又移中受降城,横塞军、天安军。至德渐渐改名镇北,建中年间废。另有会昌五年[845]改单于都护府置。

贞观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后,铁勒诸部内附。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纥部)、燕然都督府(多滥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龟林都督府(同罗部)、卢山都督府(思结部)等六都督府,皋兰州(浑部)、高阙州(斛薛部)、鸡鹿州(奚结部)、鸡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结别部)、颜(白部)七州,各以部帅为都督、刺史,旋设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八月,铁勒诸部中最远的骨利部来附,置为玄阙州。后又以结骨、葛逻禄诸部置坚昆都督府、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浑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归燕然都护府统领。都护府治故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部、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龙朔三年(663),都护府移于漠北回纥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护府,与云中都护府以碛为界,领碛北诸羁縻府州。总章二年(669)改为安北都护府。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不久铁勒故地皆为所并,安北都护府遂废。武后时回纥、契骨、思结、浑等部度碛徙甘、凉间,垂拱元年(685)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不久又内移至西安城(今甘肃民乐西北),圣历元年(698)迁至单于都护府旧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河套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乌加河北)。开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黄河北岸)。天宝八载(749),都护府复移治横塞军(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南麓),由军使兼理府事。十四载(755)又移治大安军(乾元后改名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加河东)。至德二年(757)改名镇北都护府。兴元后遂不复见。

会昌年间复改单于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废。都护府在同城、西安时,当领有内迁甘、凉间的回纥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号。其后回纥等部北还投突厥,都护府东迁碛南,所领部落府州无考。天宝初置附郭阴山县。

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建立的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管理北方边疆的重要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属关内道。

三受降城 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安南都护府

唐代六都护府之一。大唐初期曾在越南设置了交州总管府,624年改称都督府,679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从此交州便正式被称作安南(早在三国时代,吴的孙权就任命吕岱为安南将军)。安南都护府地址在现在的河内,由交州刺史充任都护。

调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和龙州、宁明、防城部分地区,西界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都护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改名镇南都护府,永泰二年(760)复名安南都护府。自天宝以后,南诏强大,云南南盘江以南地区渐为所有,开成、大中间即大致以今云南省界与安南都护府分界。咸通元年(860)十二月都护府治为南诏攻陷,未几收复。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废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复置都护府于行交州。七年复克安南旧治,都护府移故地,并于都护府置静海军节度,重筑安南城,由节度使兼领都护。终唐一代不废。

至德二年[757 ]改名为镇南都护府。永泰二年[766]又改为安南都护府。辖境约北面包括进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宁音、防城等县边境。

天宝后今云南地渐入南诏,约于开成、大中年间就大致以今我国云南省与越南边界为界。

咸通元年[861.1]府治被南诏攻陷,未几收复。四年[863]再陷,寄治海门镇[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七年收复恢复旧治;设置静海军节度使,以节度使兼领都护。

五代初期,节度使由当地首领充任,臣属于南汉。今广西南部为南汉所有,大致以今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边界为界。公元939年,吴权起兵击败南汉,后废弃。

北庭都护府

武则天时期所设置的唐朝六大都护府之一。治所在庭州[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公元679---681年间,东突厥复辟,重建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 "。之后的十几年里,后突厥两代可汗志在重新统一东西突厥,多次入侵西域,并蚕食西突厥十姓部落,一度夺取了蒙池都护府治所碎叶城。

后突厥的西征却意外的遭到西突厥部落顽强抵抗。为遏制后突厥西侵的势头,唐廷册封非阿史那氏的异姓突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为瑶池都督,利用其实力抵御后突厥的西侵。突骑施汗国建立后,夺回碎叶城,并将其归还给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唐朝将安西都护府分出另立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突厥诸羁縻府州,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西达今咸海(一说里海)范围内的突厥诸部族。

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干人就屯成在北庭。北庭附近的轮台,亦为唐军重点驻扎所在,城中设有轮台都督府等重要军事机构。

唐德宗时期唐朝发生内乱朱泚之乱,吐蕃趁机向西域进攻。贞元六年(790年)左右,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占。

北庭都护府在遏制后突厥西侵,以及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于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建立的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管理北方边疆的重要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属关内道。

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车鼻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云中等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设瀚海都护府以统之。与燕然都护府壤地交错。龙朔三年(663),移燕然都护府于碛北,并改名瀚海都护府,原瀚海都护府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遂以碛为界,碛南诸都督府州隶云中。麟德元年(664),改名单于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尽拔诸羁縻府州。垂拱二年(686)改置镇守使,圣历元年(698)移安北都护府来治。开元二年复为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移治中受降城。会昌年间,改名安北都护府。垂拱以后都护府何所领无考。天宝初置附郭金河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