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垃圾分類“扔”得好不好

“麗華苑小區北門有個垃圾分類點,每天都有人把各種垃圾分開裝進不同的垃圾桶內。”近日,市民趙先生向山西晚報熱線反映,說他所在小區有垃圾分類的設備,按照相關的流程操作後,不僅能做到垃圾分類,還能獲得一定積分,兌換禮品。

這種垃圾分類設備已在省城投入使用一年多,多個小區都有。那它的使用情況如何?省城的垃圾分類做得怎麼樣?除了這種設備外,環衛部門又做了哪些努力?就此,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麗華苑:約有三分之一居民使用

4月3日10時,山西晚報記者來到長風西街麗華苑北門附近,小區內有一處垃圾分類設備。有市民按照流程操作,分別有廚餘垃圾、玻璃、紙類以及一些電池、燈管、藥品分類。

剛剛投放完垃圾的市民郭先生稱,這臺設備投放有一年了,剛開始,小區居民都不知道咋用,有的還嫌操作麻煩。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使用這臺設備。他現在只要扔垃圾,都會按要求投放。

“這個設備,不僅可以進行垃圾分類,對我們投放垃圾的人也有一些獎勵,包括肥皂、洗潔精等日用品。”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說,她已經拿到了一份獎品,以後,她會帶動周圍的居民一起來做垃圾分類這件事。

山西晚報記者在現場走訪得知,儘管不少人願意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來,但總體算下來還是偏少,更多的人還是嫌操作繁瑣,還有些老年人想參與進來,但是不懂如何操作。在山西晚報記者採訪的兩個小時內,共有十幾位居民使用了這臺設備,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普通的垃圾桶。

隨後,山西晚報記者聯繫到了麗華苑物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臺是去年2月份左右建起來的,據他所知,很多南方城市的小區都有類似的垃圾分類設備,他們也關注這方面的設施配套建設,也響應太原市有關垃圾分類的舉措。“電池分開、紙類分開,都挺好的,小區居民的意識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這位負責人說,設備的費用是由山西百川森太智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他們物業部門並沒有支付費用。一年多來,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小區居民註冊並使用了這個垃圾分類設備。

註冊成會員 分類投放可得積分

山西晚報記者聯繫到了山西百川森太智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琳,他表示,他們在多家小區安裝了這種垃圾分類設備,效果不錯,很多居民都能積極參與,他們也在不遺餘力地引導居民,希望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能夠逐步提高,以後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趙琳介紹,去年2月4日,他們和太原市物資回收利用總公司在麗華苑小區開展了萬柏林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項目啟動儀式,該小區居民有2700餘人,在設備剛剛投入幾個月時間,有四分之一的居民進行了註冊,截至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用戶註冊了信息。去年3月底,他們又在師苑小區進行了小店區垃圾分類啟動儀式,運行情況跟麗華苑相近。

趙琳介紹,這種設備有一個電腦操作平臺,居民先用手機號碼註冊並填寫姓名(或暱稱)、居住在哪個小區、幾號樓、幾單元等相關信息,成為會員,然後使用手機號碼登錄,選擇投放的物品種類(金屬、玻璃、紙張、塑料、廢舊電池等),之後放在稱重臺上自動稱重,就可以投放了。後臺會自動將積分計入大數據平臺。他們會根據後臺數據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此外,每個小區的前10名,還會有額外的獎勵。這種設備每臺大約6萬元,除了麗華苑,他們還在匯錦花園、和平苑等多家小區共安裝了12臺。他們打算今後再投入20臺左右。

趙琳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每天9時30分至11時30分,16時至18時30分都有運維人員現場運維,保證小區居民能做到分類投放,並對分類投放不準確的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保證分類投放的精準性。每週六還在小區內進行“週六資源回收日”活動,對小區居民家中的低值可回收物以及危廢垃圾實行現場禮品兌換、集中回收處理。另外,小區居民也可電話預約運維人員上門回收大件垃圾。目前已經做了近20期的“週六資源回收日”活動。此外,為了更好地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運維人員每週都會在小區內派發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到目前為止已派發4000餘份,並且通過懸掛條幅、張貼展板等方式來宣傳引導小區居民積極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環衛部門推動垃圾分類穩步向前

4月4日上午,山西晚報記者來到太原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副局長時中瑛介紹,太原市轄區內日產垃圾6215噸,近幾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先後印發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意見,2016年出臺了《太原市餐廚廢棄物管理條例》,2017年頒佈了《太原市建築廢棄物管理條例》,2018年制訂了《太原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2019年2月1日施行,成為全國第15個為垃圾分類立法的城市。2019年,在《太原市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太原市進一步修訂了《太原市環境衛生設施管理條例》,強化對各類垃圾分類收集、分揀、轉運、處置等設施的規劃、建設,為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奠定了法制基礎。此外,太原市還召開了黨政機關、醫院等垃圾分類專項推進會。現在,太原已經初步建成了其他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裝修垃圾等分類收運處理體系,“但是,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待提高,這也需要一個過程。”時中瑛表示。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太原市共有951個公共機構、531個小區樓院、130個村莊配備分類垃圾投放桶1.3萬個、分類回收亭377個(含智能回收亭33組),覆蓋居民18.9萬戶,佔主城區85.27萬戶的22.1%。

時中瑛說,在終端設施建設中,按照整合資源、一體佈局、循環利用的思路,太原市在清徐縣柳杜鄉東南社村規劃了循環經濟環衛產業示範基地,目前已建成500噸餐廚垃圾處理廠,3000噸焚燒發電、700噸汙泥處理、3000噸汙水處理等項目正抓緊推進,今年10月建成投運。啟動了廚餘垃圾、大件垃圾、醫療垃圾、病死畜禽、糞便等處理設施前期工作。在陽曲縣建設1800噸焚燒電廠,今年擬對同舟電廠升級改造,這些項目將在1至2年內陸續建成,為垃圾分類處理奠定硬件基礎。

在強化分類體系建設方面,按照先易後難、分類治理和大分流、小分類的思路,針對性地開展垃圾分類,初步建立了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廢舊衣物、廢舊電池等專項收運處理體系。大件垃圾方面,由各區環衛部門配備專人、專車,將堆放在街巷、樓院的廢舊沙發、衣櫃等廢棄傢俱,進行上門收運、集中拆解、歸類堆放、分類處置。裝修垃圾方面,由環衛部門定期收集,運往渣土場處置,避免了亂傾亂倒。廢舊衣物方面,依託社會單位設置5000個專用回收箱,日均回收20噸廢舊電池,設置回收箱1400個,環工部門定時收集、固化存儲,年回收8.7噸。

“垃圾分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未來的工作還是任重道遠,需要各方面共同協作,需要市民們繼續提高意識,積極參與進來。”時中瑛說,和其他城市相比,太原市在垃圾分類方面也存在終端處理設施不足、中轉設施較為短缺、分類收運體系欠缺和分類投放未普遍推開等方面的不足。2019年,環衛部門將在加快設施建設、提高處理能力、建立健全體系、購置收運車輛、建立分類收運隊伍、強化宣傳引導,提高分類參與率等方面繼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