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八旗制度是清朝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對清朝歷史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坊間似乎對八旗制度有種誤解,認為八旗制度的組織形式就決定了它的等級固化性。

然而事實上八旗制度雖然有不平等性,但它卻是一項相對開放的制度,為了加強八旗不同旗分和旗色之間的有機聯繫,增強八旗制度的整體性和生命力,八旗內部表現出比較強的流動性。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八旗

八旗制度的內部流動性分為縱向流動與橫向流動,而今天要與大家講的抬旗就屬於其縱向流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有清一代,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包括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皆為皇帝直轄的“嫡系”旗;“下三旗”包括正紅旗、鑲白旗、正藍旗和鑲藍旗,由宗室王公統轄。而在八種旗色之下又分為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三種旗分。

作為八旗內部流動形式之一的抬旗,按《中國歷史大辭典》的解釋,意為“清代給予有功、死難大臣及后妃家屬的一種榮譽”。

經過對有關“抬旗”制度的史料梳理,筆者總結出了清代抬旗制度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有清一代,下五旗旗人官員一般都是憑藉軍功或者突出的政績被抬入上三旗。縱觀清代歷史,憑軍功抬旗官員屬乾隆朝最多。如時任駐藏大臣鑲紅旗滿洲人拉布敦因在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平亂中殉職,其全族被乾隆帝抬入正黃旗滿洲。

又例如正藍旗滿洲人阿桂,因在平定新疆回亂中表現突出,加上督辦伊犁軍務井然有序,也被清廷抬入正白旗滿洲。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田文鏡

其次,另有一些旗人官員因為辦事謹慎妥帖而被皇帝抬旗。如雍正帝的寵臣田文鏡,雖被時人稱之為“酷吏”,但因雍正帝辦事非常謹慎妥帖,因而得到雍正帝的賞識,被授命為河南總督,後從正藍旗漢軍抬入正黃旗漢軍。

另外我們還能觀察到部分旗人官員實際上既無軍功,又非辦事得力,只是因為與皇帝個人關係親近而被抬旗。

比如順治初年,尚未執政的順治帝被多爾袞邀請上府議事,當時已經退值的侍衛喀蘭圖得知此消息後,害怕多爾袞對順治帝圖謀不軌,立即趕往順治帝身邊護駕,順治帝感念其忠義,執政後就將喀蘭圖全族抬入滿洲正黃旗。

再如臭名昭著的和珅,在成為乾隆帝的寵臣之前,只是個侍衛,後來就因為做人辦事八面玲瓏而為乾隆帝賞識,被抬入正黃旗。這類皇帝近臣的抬旗情況,有別於以軍功、政績抬旗,屬於一種特例,可以算作以“特恩”抬旗。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和珅

二、由內務府包衣旗抬入外八旗佐領

外八旗佐領屬於八旗分領制的殘留,雖然也是領主的“奴才”,但是相比身份和地位更低的包衣,他們對領主王公的人身依附關係更弱。

而且如果是上三旗的佐領,那他們更容易因為與皇帝的親近關係而登上高位,所以對於社會地位只比賤民、奴僕更一點的包衣旗人來說,抬入外八旗佐領無疑是種巨大的誘惑與榮譽。

另外,無論是內務府包衣中的漢軍,還是滿洲、蒙古人,都可以抬入外八旗佐領。雍正一朝的朱國治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包衣旗漢軍朱國治因在三藩之亂中殉職,雍正帝感念其視死如歸的忠貞臣節,特將其家族全部從包衣旗抬入正黃旗漢軍。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乾隆兩朝,存在著大量的包衣旗成批抬入外八旗的情況。

如雍正帝因為寵信年羹堯,特將其家族下的包衣奴才全部抬入身份高貴的鑲黃旗。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包衣旗成批抬入外八旗的例子非常罕見。但史實顯示,有清一代包衣旗成批抬入外八旗的例子不但非常多,而且還形成了一定的制度。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年羹堯

如清廷明文規定,漢軍如果因為犯錯或者有罪被打入包衣旗,但其後代中若是出現了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可以申請回歸原旗。

三、由八旗漢軍、蒙古抬入八旗滿洲

為了與皇帝門當戶對,皇后或者皇貴妃的家族都也必須抬入上三旗。如道光朝的二等侍衛頤齡,就因其女被封為皇后,從而被舉族抬入鑲黃旗。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兒子成為皇帝,生母直接成為太后,其母家也應抬入上三旗。如康熙帝的舅舅佟國綱一支也被抬入鑲黃旗。

除了皇帝后妃母家抬旗的常例,普通八旗漢軍和蒙古一般都需要藉助功勳,才能抬入八旗滿洲。其中最典型的例子非乾隆朝四川巡撫紀山莫屬。乾隆十二年,巡撫紀山因在四川任職勤勉,加上乾隆帝念其父曾為國捐軀,被特恩抬入上三旗。但因私事與四川總督張廣泗不和,加上辦事不力,次年紀山又被乾隆帝打回鑲紅旗。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康熙帝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舉證來看,抬旗雖然有助於八旗子弟的上下流動,加強八旗內部的縱向聯繫,但也恰恰從側面證明了八旗制度現實層面的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不在於上三旗與下五旗的榮譽差別上,它更多地體現在各自旗人的身份和地位上。

夏目說:

清軍入關後,八旗的權力逐漸集中到中央,領主王公對八旗的掌控力被大大削弱。

但由於八旗分領制的保留,領主王公仍然有權利世襲旗下佐領。雖然上三旗、下五旗的佐領本質上都是“主子”的奴才,但是旗色的等級之分就已經決定了他們之間的身份、地位差別。

上三旗子弟因為離皇帝比較近,有著更多靠近最高權力的機會。比如逢年過節,地位更高的上三旗子弟有可能被皇帝賜宴入座,另外皇帝挑選侍衛一般也先考慮上三旗子弟。

而下五旗旗人對領主王公的人身依附關係更強,他們常常被王公當作奴役使用,甚至有時必須離王公半步不離。為此,雍正帝還曾特意數次批評下五旗王公的虐待旗人行為,並同時嚴格規定王公對旗人的奴役程度及範圍,不過情況並沒有多大的改善。

從抬旗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清朝等級制度的流動性與不平等性

八旗服飾

所以對於下五旗旗人來說,抬旗就意味著低級奴才身份的解除,它不僅代表著一種身份地位上的榮譽,更多地是能使他們免遭王公們的奴役甚至懲戒,這也是抬旗制度其重要意義的一種具體表現。

清代的抬旗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統治者對於人才流動的重視,但同時也反映了八旗內部落後領主制的殘留甚至是奴隸制的濫觴。而因皇帝與宗室王公身份等級的差別,導致上三旗與下五旗各自旗人身份地位的懸殊,更反映出八旗內部等級關係的森嚴壁壘及其複雜性。


參考史料

《中國歷史大辭典》

《清宣宗實錄》

《八旗制度》、《清史稿》

《清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