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络安全调查报告:过半数消费者愿意牺牲一定的网络隐私换取便利

智能设备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仿佛是人的第二大脑,但从信息安全来看,智能设备也可能成为用户的监视器,隐私泄露的风险和损失日益增大。

“‘毒’是什么,‘毒’在干什么,过去我们发现这个东西一直在变,最近这两年来,我们认为对于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就是隐私权的问题。”赛门铁克大中华区消费事业部首席销售工程师王世煜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目前的网络犯罪主体目标就是隐私,这些数据看似没有价值,但累积起来价值是很大的。

4月9日下午,赛门铁克(SYMC.O)旗下公司诺顿LifeLock通过民调机构The Harris Poll对超过1000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线上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发布了《2018年诺顿LifeLock网络安全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王世煜解读报告称,85%的中国消费者比以往更加警惕隐私安全,这一数字在接受调查的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列。

不过,尽管存在隐私方面的顾虑,很多消费者仍然愿意以分享个人信息来换取便利。在中国,有91%的消费者表示担忧自己的隐私安全,但也有62%的消费者愿意牺牲一定的网络隐私来换取便利。

在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隐私悖论的核心便是如何管控这些信息——信息的控制权的归属一直是业内讨论的重点。王世煜介绍,消费者对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表达了强烈的渴望,但大多数并不愿为这些数据买单。

王世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有的消费者与接收数据的公司之间存在认知落差,一些消费者认为既然授权公司方面抓取数据,就意味着公司方面需要保护数据,而有的公司则认为接收到的数据是可以在契约条件下使用甚至自由使用的,这就延伸出了谁该为保护数据安全买单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