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4月9日,以“創新融合·擁抱灣區”為主題的2019中國(廣州)城市軌道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會前,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市委副書記、市長溫國輝,副市長馬文田會見了院士專家及企業家代表,並進行了座談。溫國輝在大會致辭。馬文田主持了大會。大會發布了《廣州市推動軌道交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和《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創新與發展——廣州 2019》報告。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周文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秦順全、王復明,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弗雷德·塞泊(Frieder Seible),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國家科技部軌道交通領域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交通大學首席科學家賈利民等領銜的行業專家和學者,來自廣州軌道交通產業聯盟會員單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建單位、互聯網、軌道交通投資基金等特邀企業500多人匯聚羊城,共商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宏圖,共謀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大計。

廣州三年打造軌道交通“千億產業”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王貞言

大會上,廣州市發改委發佈《廣州市推動軌道交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行動計劃》從強化政府引導、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集聚和推動合作發展四個方面確定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思路。到2021年,廣州軌道交通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200億元,力爭2023年實現產值1800億元。依託國家工程實驗室,並積極爭取建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在軌道交通運營與維保領域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平臺。為實現這一目標,《行動計劃》從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培育壯大企業主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在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方面,要強化運營服務優勢,支持運營企業開展軌道交通全生命週期管理模式創新,支持其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相關工作。同時,擴大施工建設及設計優勢,鼓勵設計施工企業開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綜合一體化以及現代有軌電車、市域快線等新制式軌道交通系統設計技術研究,依託項目建設,制定技術標準和規範。培育高端增值服務能力,依託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技術平臺,加快建設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獲取專業資質;加快建設廣州軌道交通綜合培訓實訓基地,創新廣州地鐵培訓學院課程體系設置以及商業運營模式,擴大培訓規模。

在構建軌道交通產業載體方面,要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示範工程。按照“零換乘、一體化”的目標,實現鐵路主體工程、交通樞紐一體化工程同步立項、同步設計、同步施工、一體化運營。探索實施鐵路樞紐上蓋和周邊TOD地塊“成片提供、分期供應”,促進形成軌道交通產業聚集效應,提高片區產業聯動開發水平,打造樞紐+社區+產業新型城市發展佈局。

在完善產業發展外部體制機制方面,廣州要推動軌道交通建設工程領域創新改革,探索研製新制式軌道交通線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建設。廣州還將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明確評價標準,建立國有企業科研投資指引和容錯機制,加強對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考核。

三個推動: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王貞言

“新時代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基本邏輯是:以服務交通強國戰略為目標,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視野,聚焦灣區市民幸福出行,依託廣州地鐵二十多年的實踐,持續通過科研創新,打造服務型、引領型、融合型、持續型的四型軌道交通體系,最終來實現三個推動:推動智能服務系統全面升級,推動灣區軌道交通的融合發展,推動灣區軌道交通產業的升級發展。”大會上,廣州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發佈了《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創新與發展——廣州 2019》報告。

丁建隆介紹,大灣區9市中,城際軌道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已開通運營總里程達1164公里,規劃總里程近6000公里。因此,新時代灣區軌道交通,將從灣區城際、區(市)域、地鐵網絡協同運輸起步,向跨層級互聯互通、跨城市一體化網絡融合逐步邁進,在灣區打造結構合理、換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級軌道交通網絡,並打破壁壘,形成“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格局,實現灣區城際軌道交通“公交”化。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廣州主動作為,積極引領構建三個體系,實現灣區軌道交通融合協同發展。一是建立區域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包括區域軌道交通網層級體系、區域綜合樞紐體系、多層級軌道網絡融合互聯、公交化運營區(市)域快線系統制式等;二是構建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技術體系,包括線網關係研究、系統制式、票務清分規則、運輸組織、信息互聯互通、管轄權規劃、資源共享規劃、安全應急處理等;三是構建區域軌道交通管理體系,包括規劃管控、票制及票務管理、投融資及資產管理模式、立項模式、運營模式、維修維護模式、經營模式、建設管理模式等。

技術創新引領“智慧”軌道

新時代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特徵是“安全、可靠、便捷、精準、融合、協同、綠色、持續”,因此,新時代廣州城市軌道交通要基於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將先進的多層域感知、數字通信、數據處理、信息融合、計算機視覺、自主協同控制等技術有效集成,實現大範圍、全方位、實時準確高效運行控制與管理,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向網聯化、協同化和智慧化方向發展。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王貞言

丁建隆表示,廣州地鐵正構建“1+4”引領型智慧軌道交通,即迭代更新的軌道交通智能平臺以及全息感知精準服務、高效安全運行保障、設備智能診斷和健康管理、綠色節能環保等4項關鍵科技創新技術,以實現“三提升一保障”即提升服務質量、提升運維效率、提升運營效益,保障運營安全。以票務服務為例,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礎上,未來通過各類智能無感檢測設備,捕捉乘客標籤特徵,結合乘客“畫像”信息庫,實現乘客“無感支付”,票務設備逐步虛擬化,全面實現乘客出行全過程中身份無感智能識別,精準判斷乘客站內出行軌跡,後臺自動完成系列票務操作,實現多元、便捷、集成的票務服務。而資訊服務也實現與乘客的遠程多媒體交互,形成“一站式”智能化的車站快捷資訊服務模式,實現乘客-客服之間的快速、精準的服務響應,為乘客提供更為智能、精準的品質專項服務,更好服務市民。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廣州地鐵在國內率先制定併發布了“智慧地鐵功能等級”體系,作為智能化演進過程中功能等級進階對照檢查的依據。該體系分四級,第1級為基礎級,第4級為最高級,內容上選取乘客服務、行車組織、調度指揮、車站管理、運營維護、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6個方面,功能項目細分為22類、80項 。丁建隆介紹,今年底,廣州將建立“智慧地鐵示範站”,以數據驅動實現智能化的服務、網絡化的協同、個性化的定製、服務化的延伸。2025年,10條地鐵新線達到智慧地鐵第3等級,並啟動已開通線路的智慧地鐵升級;到2035年,廣州地鐵全線網將逐步提升為“智能感知、智能聯動”的智慧地鐵最高級別。

科研創新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升級發展

作為區域龍頭與應用場景提供者,廣州地鐵依託運營線網、千萬客流、線上線下粘合的生態圈,於2016年聯合佳都科技、白雲電氣發起成立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此後,不斷有新成員加入。此次大會,又有22家新成員單位加入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聯盟成員單位達到47家。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王貞言

目前,由廣州地鐵牽頭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經過三年的建設,已經建成通過專家組驗收。實驗室在建設期間已孵化成立廣州運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鐵科智控有限公司、廣州鼎漢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正上維機軌道交通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等4家產業化公司,累計註冊資金達2.99億元,預計到2023年,實現年產值超過10億元。

對此,丁建隆表示,未來,廣州將依託國家科研機構和廣州軌道交通產業聯盟兩大抓手,以“智能建設、智能裝備、智慧服務、檢測認證、信息服務”為重點突破口,打造一套集科研創新、場景應用、產品孵化、協同拓展於一體的全鏈條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產業新動能,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生命力,助推軌道交通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把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打造成為立足灣區、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支柱產業。

行業頂級專家學者羊城論道

參會的軌道交通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聚集一堂,暢談打造大灣區上的軌道交通。國家科技部軌道交通領域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交通大學首席科學家賈利民教授圍繞著“軌道交通技術發展的歷史、趨勢與未來”發表主題演講;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弗雷德·塞泊以“從灣區發展看軌道交通建設”為主題發表主題演講。

“軌道上的大灣區”如何打造?技術創新帶動千億產業崛起

圖:王貞言

當天下午的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丁榮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中國中鐵副總裁劉輝和來自華為、騰訊、廣電運通、運達智能科技、白雲電氣、海康威視、雲從信息科技、中興通訊、同方威視、佳都科技、鐵科智控、鼎漢技術、中國電子科技三十八所、中南大學、國家工程實驗室、廣州地鐵設計院等行業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圍繞“智能裝備”和“智能運營”兩個主題,分別從大灣區一體化規劃、智能建造、智能運維、智慧安防、綠色節能、人工智能、5G技術、AI技術、區塊鏈等方面發表演講,為廣州軌道交通產業創新與發展出謀劃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