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偷塔”

2019年,騰訊看起來像個奧斯卡小金人,雙手扶劍,安靜非常。除了偶爾敲打一下實力懸殊卻總想碰瓷的某軟件,總體來說幾乎一言不發。

但安靜 可能 絕對只是假象。

目測2019是騰訊歷史上最兇猛的一年。你可以想象一片懸浮於賽博宇宙的疆土,乍一看上去國王坐鎮其中,禁衛軍進退有據。但假如你把這片硬幣一樣的土地輕輕翻轉過來,你將瞬間看到轟鳴的炮火,彈片橫飛,流血漂櫓,身披彈帶的企鵝軍團正在邊疆兇猛地進攻一座要塞——“產業互聯網”。

用正確的姿勢吃瓜,才能看到今天這個世界的熱血所在。


騰訊“偷塔”



(0)秋名山車神和互聯網的“大摺疊”

可能還有童鞋沒跟上思路,2019年的騰訊到底在幹嘛?咋還打起來了呢?我們不妨花多五分鐘,通過兩個小問題來個前情提要。

第一,騰訊在互聯網的秋名山上開了二十年車,手裡握的是什麼駕照?

曾經25個同學去肯德基應聘,24個人都成功了,失敗的那個就是馬雲。在馬雲的人生底色裡,見慣了死路,所以阿里巴巴承襲了一種草莽氣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相比而言,生在“普通家庭”的馬化騰畢業之後就是個安靜的碼農,不見黃土雞鳴,這讓騰訊可以在二十年的時間裡堅持某種精英主義氣質:“直面用戶,打動人心”。

馬化騰曾經在青年營裡和高中生交心:“我們的規劃永遠不會太遠,可能看到未來三年已經算很極限了。”私以為這句話中飽含了對世界的大敬畏。

“覺得A有機會?不妨試試看。覺得B有機會?那也試試看。”靠著這種廣種薄收的達爾文主義,騰訊內部寬容地培育了很多項目,死了很多“青銅”,活下來的都是“王者”。

除了在QQ如日中天的時候培養微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014年,微信無心插柳推出了紅包功能,卻牽出了背後的騰訊金融;2014年,為了給用戶優質內容,騰訊把微信公眾號體系開放給“好盆友”搜狗搜索。2016年,騰訊一方面支持京東,一方面投資了更接地氣的拼多多;

以上任何一波操作都跟兵法上寫的不一樣。只有一種解釋:這些操作的首要任務都是衝著“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去的,但到最後很多都不小心成了“殺棋”。

接下來的結論就很有趣了:

騰訊的戰略起點只是“人心”,卻經常收到賞心悅目的商業奇效。由此來看,如果中國互聯網的邊界一直無限拓展,“秋名山車神”非騰訊莫屬。


騰訊“偷塔”


然而,就在歲月靜好之時,郝景芳在科幻大作《北京摺疊》裡的描述果然發生在了現實世界。我們的互聯網也猝不及防地來了一次“大摺疊”。

這就是馬化騰2018年10月專門發一封公開信解釋的“下半場”。

那個原來主要負責賣萌的企鵝突然發現,之前的套路開始天黑路滑,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的自己只能做更苦更累的活了,這個國家的煤氣罐他得扛,這個國家的下水道他要通。

換句話說,騰訊的技術需要深入到中國最主要的經濟根基:製造、金融、政府、醫療、教育等等方面。(可以參考中哥之前的文章《壯年騰訊》和《騰訊的“下半場”》)

2019年,情況已經基本明瞭。互聯網是在空中飛轉的硬幣,正面的“1”就是上半場消費互聯網,反面的“菊花”就是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直接說結果:各大巨頭都把自家的雲計算作為下半場的主力選手。

阿里雲被阿里巴巴“收歸中央”,一副把20年法力神功都傳授給它的姿勢;百度整合各個部門的底層技術團隊,歸於百度雲品牌輸出;華為把雲事業部獨立,儼然一副再造帝國的架勢。而騰訊也把雲部門集合成為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調集騰訊雲大軍殺入戰場。

可以說,一眾曾經的“秋名山”車神已經轉戰“巴音布魯克”了。


騰訊“偷塔”

巴音布魯克賽道來自《飛馳人生》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拷問靈魂的問題: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之後,騰訊家的騰訊雲會不會翻車?

說到這個話題,騰訊雲的小小尷尬出現了。

事實上,阿里比騰訊提前兩年佈局雲計算,有絕對先發優勢。究其原因嘛,一方面這當然可以解讀為阿里巴巴的遠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騰訊的車技太好,在互聯網“上半場”比其他巨頭更如魚得水,才使得它不那麼著急變革。

但無論怎麼說,慢了就是慢了。有錯就要認,捱打要立正。

據此很多人判斷:到了“下半場”,產業互聯網的玩法都變了,後發的騰訊雲失去了消費互聯網的主場優勢,恐怕前途不會平坦。

但沒有反轉的劇情豈不是太無聊了。幸好細節裡有魔鬼,2019年騰訊雲似乎已經正在完成一波騷極了的“偷塔”。正在幫助騰訊雲完成這波騷操作的英雄,就是騰訊金融雲。

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是中哥從騰訊金融雲的負責人胡利明那裡聽來的。


騰訊“偷塔”

胡利明



(1)騰訊雲的“自我覺醒”往事

凡事皆有前緣,故事還得從2008年說起。

胡利明是雲計算技術的“老炮兒”,從2008年起就在華為做“私有云”。在那個年代,可以對標的只有雲計算的開創者美國亞馬遜的 AWS,可見華為的起步相當早。

但當時做了二十年大客戶服務的華為有個大短板,那就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把“服務一個企業的產品”擴展為“服務整個社會的公共平臺”。打個比方容易理解:就像一個精通於造30人遊艇的企業,不太知道怎麼造一個容納3000人的遊輪。

然鵝,胡利明心裡可是一直想要“幹票大的”。於是2012年,他跳槽到騰訊雲。

那時候的騰訊雲還叫做騰訊開放雲,隸屬於騰訊開放平臺。多說一句,開放平臺是騰訊當年最火的一個玩意兒,各路遊戲、內容團隊可以利用騰訊提供的資源,在QZone、騰訊遊戲等等舞臺上各種凹造型,從而獲得巨大的曝光。

相比洶湧的野心,現實有點骨感,騰訊開放雲最初寒酸得很。

最初團隊只有幾十個人,這還包括了寫代碼的公共開發團隊,不過這些人的目標倒是挺明確:成為像 AWS 一樣的巨頭。

沒錯你可能也看出來了,這還是騰訊傳統的“無心插柳”玩法。只要你有夢想,就會給你資源支持。但最初你可不要奢望有太多資源,都是兩三個人包打天下。管你做的是個人級服務還是企業級服務,做好了會所嫩模,做壞了繼續幹活。

騰訊“偷塔”


當然,對於胡利明來說,這倒不算什麼愚公移山的困難。

“因為在華為的時候踩過很多坑,雲計算的每個細節都很清楚,我只要把腦子裡的東西搞出來就行。”他說。

開發了兩個多月,2013年3月1日,騰訊開放雲正式上線。沒想到上線瞬間就成為開放平臺上最靚的仔,遊戲、社交一票應用都選擇用騰訊的雲計算。到了2013年底,騰訊開放雲的客戶已經有3000家,收入好幾億。

倉廩實,才有機會凝望遠方。這一年,騰訊雲計算公司正式註冊成立,騰訊雲的“自我意識”覺醒了。

這時候管理層有一個懵懂的共識:既然雲計算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那麼在戰略上就不能僅僅依託於騰訊開放平臺原有的兩大客戶“遊戲”和“移動App”。

2014年,胡利明第一次去拉斯維加斯參加亞馬遜的 re:Invent 全球大會。那時候的亞馬遜的 AWS 早已不滿足互聯網客戶,而是已經和各大銀行開始接觸,甚至服務於傳統工業、科研機構 NASA、視頻廠商和運營商。


騰訊“偷塔”

NASA 計劃用雲計算探索火星


這著實給胡利明幼小的心靈以巨大的衝擊。以騰訊在中國的地位,好歹也算個巨頭,AWS 能做的行業,騰訊雲肯定也能做啊!這可是大到沒邊的生意。

從2014年開始,騰訊雲總裁邱躍鵬陸續促成了和非互聯網公司富途證券、泰康保險的合作,由胡利明團隊來實施。當然,這些合作主要是保險證券公司比較表層的互聯網業務,不涉及核心系統的改動,也不算是“金融雲”。

說到這裡,中哥得岔出去說個小插曲。

2014年1月27日,騰訊上演了公司歷史上能排進前三的“神操作”——推出微信紅包。這件事被馬雲稱為“偷襲珍珠港”,可見有多炸裂。而它對於騰訊的深遠影響,恐怕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展現完全。

微信紅包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推動了微信錢包的火爆,砍下了中國人金融入口的半壁江山,讓被支付寶欺負了半輩子的財付通突然揚眉吐氣。

中哥覺得,騰訊此役最重要的副產品(也可以說是戰果),是在全中國人的腦子裡,把“騰訊”和“錢”捆綁在了一起。這種緊密程度,已經遠超上一次QQ推出Q幣的效果。

當年騰訊雲之所以能和證券、保險達成合作,微信的支付入口顯然也是巨大的籌碼。你還記得不,2015年首次出現在春晚上的搖紅包,就是微信和泰康人壽一起玩的。

陽光和煦,一片大好。

別忙,有一個巨大巨大巨大的餡餅,馬上就要從天而降。


騰訊“偷塔”



(2)金融“海平面”下的珍珠、貝殼和礁石

2014年9月,騰訊 TEG(技術工程事業群)的同事找到騰訊雲,告訴胡利明一件天了嚕的大事:騰訊投資的一家銀行,剛剛拿到了牌照,經過內部討論,決定整個銀行的系統都使用雲和分佈式架構!

沒錯,他們說的銀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微眾銀行。


騰訊“偷塔”


翻看當年的報道還能感受到,那段時間輿論的焦點都放在了國家建立民營銀行的嘗試上。而微眾銀行是 BAT 中第一批拿到民營銀行牌照的。備受矚目的阿里系螞蟻金服投資的網商銀行由於種種原因,比微眾銀行遲了整整兩個月。


騰訊“偷塔”


面對這麼好的一把牌,騰訊當然得集中精神。雲計算的負責人邱躍鵬跟團隊傳達了馬化騰的態度:不惜一切代價支持微眾銀行。

不惜代價,也分怎麼個不惜。這裡涉及到一個巨大的抉擇:微眾銀行的底層技術系統到底是求“平穩”還是求“先進”?

科普一下,傳統的銀行核心系統都是“小型機”架構,需要購買血貴血貴的進口軟硬件。貴也就算了,但這種架構的靈活性稍弱,不太適合波動特別大的互聯網銀行業務。

然而,由於金融對於計算的穩定性有變態的要求,誰都不敢打破這個“祖訓”。如果求穩,那肯定是要延續小型機架構,就沒騰訊雲什麼事了。

不過,微眾銀行打算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們放棄了那麼多來創業,作為技術人,一定是想用最先進的技術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微眾銀行基礎架構部產品負責人盧道和說。


騰訊“偷塔”

盧道和


而當時製作這個銀行專用的金融雲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胡利明頭上。在整個項目裡,盧道和代表微眾,胡利明代表騰訊金融雲。“二人組”就這麼成立了。

根據時間表,2014年12月底微眾銀行的分佈式核心架構就要上線,現在已經九月了,況且中間還有十天國慶假期。最關鍵的是,一個銀行級別的私有云到底應該長啥樣,沒人清楚。

這種難度大概相當於一個只做過民用汽車的工廠來做一輛坦克。

面對同事和盟友期待的目光,胡利明和同事們都壓力山大。不過相比商業上的期許,胡利明看到了更讓他激動的事情:

所有產業採用先進技術的第一目的都是“降低成本”。對於工業來說,如果全流程基於雲計算的生產模式,就可以讓備貨週期大大縮短,從而降低商品成本,對於遊戲來說,如果租用雲計算,就可以免去購買服務器的繁瑣,快速迭代,不僅節省成本,還能爭取寶貴的時間。

對於金融行業也一樣,傳統銀行之所以不貸款給普通人,就是因為風險成本和業務成本都很高。同樣耗費線下網點核查人員的時間,同樣耗費銀行的資金管理流程,一筆大額的貸款從成本角度講顯然更合算。這使得傳統銀行理論上存在一條邊界:當貸款生意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銀行就會虧本。

而如果雲計算可以進入微眾銀行,恰恰就是把這條盈虧平衡線向下拉,就像把海平面降低,可以讓人們看到更多的貝殼珍珠和礁石。

這樣看來,普通人得到的授信機會、哪裡只是賬面上的貸款額度,而是我們歷史裡幾乎沒有存在過的普惠金融的榮光。

如此看來,這件事是成也得成,不成也得成。“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誓死報君王。”胡利明豁出去了。


騰訊“偷塔”



(3)微眾銀行的“心臟移植手術”

胡利明和盧道和合計了一下,做一個金融雲,主要分兩步:

1、要把騰訊公有云的技術,變成銀行內部使用的私有云。2、要把一個互聯網基因的雲改造成符合國家監管的適合金融行業的雲。

你看,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一眾技術大咖差點累吐血。

由於監管要求,銀行必須使用完全屬於自己的數據中心,所以,騰訊必須把騰訊雲從自己體內拆出來,裝進微眾銀行的機房。

這有點像一臺心臟移植手術。

原來的騰訊公有云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調用很多周邊的支持系統,就像一個心臟想要工作,必須依靠周圍的組織器官提供養料。現在胡利明要把這個心臟拆出來,放到一個“外星人”體內。為此,胡利明和團隊得研究騰訊雲連通外界的每一根“血管”,確保在“外星人”體內,心臟所需的養料不會斷。

幾個星期昏天黑地,終於把極其複雜的騰訊雲從騰訊母體裡拆出來。接下來不僅僅是移植,還要把心臟重新改造一遍,從互聯網的心臟,改造成銀行的心臟。


騰訊“偷塔”


盧道和盤著腿,給胡利明科普國家監管對於銀行系統的要求:網絡系統必須是三層,數據必須同時通過兩道防火牆,單一服務器裡的虛擬機不能太多,等等等等,足足說了幾十條。

看著這些“無理”需求,胡利明差點哭出來。。。當時的騰訊雲幾乎沒有一項能滿足。

吐槽沒用,他趕快回家,讓兄弟們修改雲計算代碼。但他同時意識到,要滿足金融級的要求,不僅是雲計算代碼要修改,連底層的硬件佈局都要重新設計。於是他趕緊找到負責硬件的同事請求修改方案。

然而對方看完要求,和胡利明之前的反應一樣:“銀行的硬件結構設計太土了,哪有我們互聯網的結構先進?況且這改起來工程量太大了,我看用不著改吧?”

眼看時間一點點消逝,這時候如果慢慢給同事普及監管機構的良苦用心,那肯定黃花菜都涼了。胡利明只好各種請同事吃飯,連哄帶騙,好不容易才讓同事們把硬件設計搞定了。

當然,為了配合金融行業雲的分佈式計算,還要有一個金融級別的分佈式數據庫。

幸好有十幾年的騰訊增值業務、計費業務、Q幣之類的實戰磨練,騰訊的數據庫 TDSQL 已經足夠堅強,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滿足金融級別的要求。後來回憶,這確實幫胡利明搶回了不少時間。

萬事俱備,只欠上線。

2014年12月1日,在最後期限之前三週,剛剛誕生的銀行級別的私有云重磅上線微眾銀行進行測試。結果讓人非常激動:跑不起來。。。

面對這個結果,好多同事都要跪了,胡利明本人倒是非常冷靜。

“把一個雲計算系統拆出來,又做了這麼大的手術,裝到新的環境裡跑不起來,這也在預料之中。”胡立明說。

果然,經過排查,是雲計算系統需要的“生命支持”組件有些遺漏。但是,“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接下來三週,幾十位同事索性連覺都不睡了,這邊寫代碼,那邊跑測試,就這樣履帶式前進。

12月20日,在微眾銀行的機房裡,銀行級別的私有云這部巨大的引擎,終於順利地跑起來了。

此時,微眾銀行火速接棒,在這套全新的分佈式雲架構上馬不停蹄地部署銀行軟件系統。

2015年5月,微眾銀行推出第一款服務“微粒貸”,正式開門迎客。從第一個客戶開始,就跑在了完全分佈式架構的雲上。

橫跨半年多,騰訊金融雲和微眾銀行用盡全力跑了一場接力賽,不僅創造了騰訊雲在金融行業從無到有的奇蹟,更證明了分佈式雲計算這種“民用發動機”,經過改良後真的可以成為“航空發動機”,帶動精密的銀行飛上天空。

回想當時,微粒貸掀起一波熱潮。普通人點兩下按鈕就能瞬間用不貴的利息借到錢,內心充滿一種被龐大而高冷的銀行體系眷顧的欣喜。由於微粒貸是灰度開放給合適的用戶使用,坊間都以接到微粒貸的內部邀請視為一種榮耀。

世間總是千金易獲,人心難求。


騰訊“偷塔”

微粒貸



(4)“偷塔”大計

戰場造就猛士,這話不假。

本來無心插柳的騰訊雲成為了騰訊爭奪產業互聯網的鐵軍,本來佛系發育的騰訊金融雲又被微眾銀行的高標準逼成了中國最早經過銀行核心系統驗證的金融雲。

2015年,中國雲計算整體形成了和今天差不多的格局:阿里雲領跑,騰訊雲緊隨。但在雲計算的版圖上,金融雲是一個特別特殊的存在,正如剛才微眾銀行那樣,監管的嚴格要求,導致雲計算提供商必須要對標準的雲計算做改良。這就使得金融雲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

由於歷史原因,阿里巴巴剝離了螞蟻金服,這導致在阿里版圖內“金融”和“雲”總是分屬兩個集團,雖然後來形成了螞蟻和阿里雲合作的“螞雲計劃”,但配合起來總歸有所損耗。

就是利用了這個小小的裂縫,在金融雲的獨立生態裡,經過微眾銀行一役騰訊雲竟然還領先了阿里雲半個身位。

藉此機會,騰訊金融雲開始了它的“偷塔”大計。

2015年,得知全國首批互聯網保險公司安心財險正在籌備,胡利明趕緊殺過去和他們交流。

理論上來說,保險面臨的監管要求比銀行要稍微寬鬆一些。這意味著一個經過互聯網銀行考驗的雲計算系統,是可以服務於互聯網保險的。

然而,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機房的硬件上。保險公司不用像銀行一樣必須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機房,但依然有很多監管要求。

我們還是把雲計算系統比作心臟,保險公司的“心臟”可以放在騰訊體內,由騰訊代為保管。但是,必須在架構、線路設計、容災、消防、管理流程等等一系列標準上符合保監會的要求。

為了這個,胡利明專門推動騰訊雲在上海建造了一個“金融雲機房”,裡面的所有標準都按照最嚴格的要求來做,除了銀行證券這兩個監管異常嚴苛的行業之外,所有的其他金融行業例如保險,互聯網金融都可以使用這個機房。

2015年12月,安心財險對騰訊金融雲進行驗收的時候,留下了四個字的評語:超越想象。

在保險領域,騰訊雲可謂一戰成名。從安心財險開始直到2019年,全國一共新籌建12家保險公司,其中有10家都使用了騰訊金融雲。這個比例大大超越了騰訊雲在雲計算市場上的份額。

但不可否認,銀行還是金融雲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騰訊雲只是和騰訊背景的微眾銀行有合作,自然不能服眾。

不過好消息很快就來了。

2016年,騰訊雲火速拿下華通銀行和金谷銀行兩家銀行的訂單。胡利明長出一口氣,這證明了確實有其他銀行來買騰訊金融雲的賬。

緊接著,騰訊金融雲又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杭州銀行等很多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達成了合作。

2017年,騰訊金融雲拿下國有四大行之一中國銀行的訂單,2018年,另一家國有銀行建設銀行又成為了騰訊金融雲的客戶。


騰訊“偷塔”



胡利明告訴我,和建行的合作,其實是對技術的另一次挑戰。

建行是一家很“好客”的銀行,在和各地社保局、供電局等部門合作的時候,發現自己可以為它們提供一些技術服務,但這些服務需要構建在一套雲上。於是騰訊雲就做了一個幫助合作伙伴服務它合作伙伴的金融雲。

我們之前是把公有云變成金融級的私有云,現在又要把金融級的私有云變成金融級的公有云。這是一次非常大的升級,這次之後,我確信騰訊金融雲的底層技術是非常紮實的。

胡利明說。

根據2018年的數據,騰訊金融雲已經服務了超過6000家金融客戶,包括150多家銀行、幾十家保險公司和券商。

看來,經過這麼一波行雲流水的操作,騰訊雲已經成為了國內雲計算百團大戰裡對金融切入最深的那個。這對於一直是“追趕者”角色的騰訊雲意義非凡。

這裡,中哥還要多說一句騰訊集團的騷操作。

從2014年開始,馬化騰就一直強調騰訊有兩個半業務:一個平臺,一個內容,半個金融。整個騰訊對於金融業務的定調,一直是比其他業務矮半頭。根據馬化騰的解釋,金融是和人最密切的行業之一,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這種謹慎不僅讓騰訊內部對於金融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清楚韜光養晦,也似乎讓對手感覺到騰訊在金融方面並沒有野心。

但正是這種對金融“佛系”的態度,讓微信支付和微眾銀行都走得非常穩定。以微信支付為例,雖然在整體交易額上遜於對手支付寶,但是在交易筆數上已經是支付寶的兩倍。不可否認,對於支付來說,交易額才是核心指標,但是頻繁的交易次數卻不斷把“騰訊和錢的聯繫”在人們的心中打磨得越來越清晰。

騰訊金融的低調,一邊為金融雲提供充足彈藥,一邊為金融雲的進軍讓開了足夠的空間。讓騰訊金融雲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偷塔”。


騰訊“偷塔”

Pearl Harbor



(5)有人,有江湖

在和胡利明聊天的時候,我總是在思考一個不太相關的奇怪畫面:

離開了人,水依然可以滋養萬物。離開了人,陽光依然可以普照大地。但金錢是個奇怪的東西,離開了人,它就是廢紙和數字。如此說來,理解了人,恐怕也就理解了一多半錢的問題。

如此,騰訊為什麼能夠在“金融”和“金融雲”上屢建奇功,也就多了一個有趣的解釋。

2012年,雖然騰訊雲只有幾十人團隊,還是喊出宏圖大志:做出像亞馬遜 AWS 那樣的公有云。當時不知有多少人是當笑話聽,但如今已經沒人再把這句話當成玩笑。這恐怕是“騰訊故事”的標準版本。

當然,偷襲絕不意味反轉,騰訊雲這種重磅玩家也肯定不會滿足於“偷襲”。

2019年3月,騰訊金融雲和老朋友微眾銀行聯合成立了一個金融科技實驗室,就是要在現有金融雲的基礎之上探索更激進的技術,例如分佈式計算、量子通訊、智能運維等等。

胡利明告訴我,很多金融黑科技已經箭在弦上,也許在2019年就能問世,不過作為技術人,沒拿出真東西之前還是不能吹牛。

告別胡利明,我在想,所謂“上半場”和“下半場”,並不是一聲哨響分野兩邊,楚河漢界再不相見。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更像是硬幣的兩面,他們之間只隔了薄薄的一毫米,硬幣正面的能量是可以透傳到硬幣反面的。

如此說來,騰訊金融雲恐怕只是一個縮影。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互聯網,那麼對於人的理解和尊重就永遠有效,騰訊的“老司機”駕照也就不會過期。

鳥瞰世界,互聯網已然“摺疊”。無論這次是誰先動的手,騰訊都必須開進戰場。

我絕不相信士兵都不畏懼子彈。但世界的美好也恰恰在於:即使是在殘酷的戰場上,也不只有戰爭機器,還有人。

一局遊戲落幕,人們會銘記那位勝者。但互聯網的地圖上,遊戲不僅沒結束,好戲才剛剛開始。


騰訊“偷塔”




騰訊“偷塔”


再自我介紹一下吧。我叫史中

,是一個傾心故事的科技記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

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pro

或者關注微博:@史中方槍槍 @淺黑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