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体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我皆常人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独特的, 别人是万能之神不费吹灰之力七日造世界,我们是盘古顶天立地死而后已。别人逃避洪水,我们人力治水。别人是去神界盗火,我们是砖木取火。天烂个洞,我们补天。十个太阳烘烤大地,我们射日。别人是羽蛇神降谷,我们是神农氏尝遍百草。

以上都说明我们中国人在改造自然时所独具的强大主观能动性。 很多人被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所迷惑,不再相信中国人礼仪与传统的延续,甚至有逆向民主主义者开始批判中国人的种种优良品质。其实抛开所有的互联网设备与电力系统,你敢说当代中国与五百年前的中国有什么根本分别?然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冉冉上升的来自于基因的推动力(你可能说近代受洋人的辱,那时候的前因后果与国人的发愤图强我不展开讲,我只想说受辱之前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那么优越感从何而来?因为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的基因里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渴望去改变这个世界到更好更安全的秩序里去,而且我们确实在历朝历代都做到了。这种优越感会在未来的十年再次袭来),实际的表现是:作为受华夏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只要他没有明显的智力缺陷,上至皇帝老子下至百姓戍卒,打从生下来开始,就都在拼命的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向上面爬,往更高处奔。

因此,与其说儒家独霸东亚社会两千年,不如说华夏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最适应东亚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独特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儒家学派,除了伦理纲常(不管糟粕与否,大部分国人小时候少不了调皮捣蛋挨父亲的打)外,儒家最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个人的积极入世,鼓励人们最大状态的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不仅对社会进步有巨大推动力,而且对于阶级流动也有非常的积极意义,毕竟耶稣诞生的200年前,中国的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以来,地球上100%的国家都想通过埋头发展实现工业化,然而除了欧美的几个通过野蛮掠夺发展起来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放眼全球, 5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里,截止2016年,能够作为后发国家快速向前奔跑,一路逆袭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 中日韩为代表的儒家文明国家几乎是唯一成功案例,可以说在整个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到经济腾飞时段里,儒家思想中“改善”与“自省”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这难道不正是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不甘人后的一种思想先进性体现?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弟子们,通过汲取当时华夏社会最先进最美好最具正能量的表象,提炼并发展成一套独特简练而高级的儒家理论体系,不拘泥细节并且脱离了形而上学的低级趣味,更酷炫的是可以允许后人不断改进和补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 这样一项难得的发明创造即便不完美也是相当牛掰的,用孔夫子的话说:善莫大焉!!


土杂漫谈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既好玩又有趣。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儒家思想,可以说,无儒家,不中国!

儒家不是宗教。因为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有神的崇拜,追求的是彼岸的幸福与解脱。但是儒家崇拜的是孔子、孟子,他们的追求也不是成为彼岸的神,而是在此岸的生活中,道德完善的人。所以,儒家学说的主体思想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注并追求人何如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完善理想人格的问题。通俗的说,儒家关注的主体就是,我们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既然儒家是人学,那么儒家就更多地关注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人的价值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第三是人与外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

我们先来谈人的价值的问题。孔子首先发现了人的价值,并高扬了人的价值。而孟子则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尺度,是因为人有道德。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人和禽兽的差距很小,很小的一点就是人的道德理念。孟子认为人先天地有四端也就是说四种善的萌芽存在。这就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等。也就是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然人的价值在于道德,那么实现人的价值就在于锤炼和塑造完美的道德,这叫做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要求我们通过艰苦的不懈的道德践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禹、孔子那样具有极高的道德和极大的事功的人。

第二个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与西方的原罪思想不同,与西方的冷漠的“他人即地狱”、“人与人是狼”的人际关系的论述不同。儒家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温柔的色彩。孔子是主张仁的,仁就是爱人。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要能够爱别人。当然,儒家的仁爱是有先后顺序的,即要基于血缘关系的远近,先爱父母,这叫孝,再爱兄弟姐妹,这叫悌。然后再把爱洒向其他人。当然,儒家在人际关系上,除了强调仁,还有礼,而礼就涉及到社会的秩序的问题。人只有在社会上遵守礼,才能有立足之地。通俗地说,礼其实就是一种立足于社会的游戏规则。在人与人之间要遵守仁的原则上,孟子把孔子的仁,进一步拓展为仁政。就是说,在国家的治理中,也要遵守仁爱的原则,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王道的社会,而王道理想是儒家过于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

第三个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在儒家学说中属于天人之辩的范畴。儒家将仁爱仁政也推广到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也要把仁爱的原则实施到自然身上,这就是宋朝儒家思想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人类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而大自然则是我的好朋友。

这就是儒家的主体思想。


好玩的国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试图教化教化人类,从伦理道德维护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对待和处理君父子夫妻兄妹关系上,以忠孝仁智礼义信三纲五常去维系巩固君父夫权。其核心思想是仁忠孝。虽然孔的教化观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孔教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产关系相结合重大方向上的疵漏。人类生存在与自然界的搏斗中,水火狂风暴雨雪雹地震对人类打击总是残酷无情。个人能力渺小,人群不以宗氏性别组织起来去抗御自然灾难极其重要。而且人们在生死存亡关头私与公私的择策中,往往追逐私利者表现的不择手段而丧失亲情。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实践,冲破了孔教的束缚。教化是伟大的。其功能也是有限的。共产主义和天下为公是社会进程中必然的优良导向。它不是一种思维。而是思想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与运用。人们的努力任重道远。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大道致远天下为公,仅就交通大道之行都还在处处设卡,怎么一路畅通呢?


子元396


巫儒的主体思想就是权与骗。骗权、权骗一一大儒骗皇上的权,小儒骗百姓的钱;大儒只骗别人,小儒自欺欺人。

巫儒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一一权!

为啥?

因为巫儒的源头是王,也就是部落首领!

部落之王为了统帅部众,经常干一些装神弄鬼糊弄人的巫蛊把戏一一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文化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这招术对于统御部众,有很大的作用。

在当时,王就是巫,巫就是王。而女巫男觋,就是儒的祖宗。

当时候的巫儒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名誉和地位。

在混沌初开,人神鬼不分的启明时代,巫就是王,儒至高无上。巫儒依靠巫朮,


文刀沐子


儒家思想是专制集权社会的唯一意识形态,享受待遇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把中国人思想关进笼子里。中国从汉武帝开始确立儒家思想的领导地位,就走上了每况愈下之路,文人只能攀附官场才能“体面”过活,又没有市场和自由,话也不敢说,写点诗歌罢了。文字狱,在所谓康乾盛世非常严重;思想都死去了,竟然还有盛世。何况,那时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百花齐放、科学高速发展、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民主权得到论证……“康乾盛世”真的是睁眼说瞎话。

东汉结束,西晋五十年,竟然五胡乱华,小小的鲜卑、羌、氐、羯、以及破落的匈奴竟然分别在中原建立政权,洛阳啊!同志们。儒家思想让人民在等级奴役、男女奴役里变态了,伪君子遍地,国民素质大幅度下滑。

后来,不足汉人百分之一人口的蒙、满都曾白帐篷、黑帐篷、留发不留头地大规模长时间统治全境;奴性已经成为国民特征,谁势力大谁是爷,完全丧失主持正义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和价值观。

等级社会、皇帝一统,全国人民都是奴才。只有皇帝可以思想,其他只能跟着。盼明君,成为能够好好活着的唯一希望;所谓明君就是少折腾人民的皇帝。儒家思想就是为完成这项使命服务的,如果美国需要可以免费派教师去讲课,不信它不每况愈下。至于其要求孝敬父母,就算不提倡,大家也有数,比如外国人;就算在中国孔孟之乡,也有不孝敬父母的;起到的作用有限。再比如“仁”,不仁不义的人还少吗?

以德治国、以等级制度治国,是皇帝千秋万代美梦全部覆灭的原因,两千年原地踏步。

现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人人平等,人民治理即民主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宪法限制住了公权力的边界,分立的公权力阉割了奴役人民的邪恶性,人权成为世界共识,有尊严的人民纷纷创造伟大的发达的自由的国家。


透视线



儒家思想的主体,可分为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一、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仁。即亲亲之爱:父母有慈、儿女有孝,兄长有爱、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义。

与西方文化的以神为尊相比,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最重视家庭。


二、政治思想可分为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未来的政治理想。

当下的政治理想是遵守周礼——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以礼法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而人民却拥有广泛的自由——礼不下庶人。今日谓之——宪政。

未来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今天,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实现大同社会。


杨朱学派


孔子创立了儒家,但儒家思想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经过历代统治阶级阉割已经改变很大,这个版本可称为后世儒家思想,孔子当初为当时统治阶级创立的治国的学说可称为原始儒家思想。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接受的儒家思想是后世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思想有很多东西是为统治阶级不喜欢,从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可见一斑,孔子辛辛苦苦创立为君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长治久安的统治理论工具,想售与帝王家,终不得其志,最后教书为生培育了大批弟子。那个时代并未有人尊他为圣人,君王对他也不感冒。

后世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的徒子徒孙们,为了更适合君王采用,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弱化了,甚至剔除了君王不喜的地方,强化了君王欢迎的地方,于是一个历代君王喜欢并使用,大力推的儒家思想出现了,这就是后世儒家思想,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认为的儒家思想。

这两者大的方向,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一套为君王提供的治国方案。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区别在哪里呢?简单说,孔子的方案可使统治更长久稳定,但君王不太舒服。后世的方案,统治会短些,没那么稳定,但君王过的爽些。大多王朝前期自觉不自觉地选用原始儒家思想反思,后期会选用后世儒家思想,所以朝代更替,历史周期律出现。

具体区别是什么?举几个例子吧。

1.对君王的要求不同。孔子对君王统治阶级道德,品质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道德模范,圣人的要求。君为轻,民为重。要以身作则,要求臣民的,首先自已先做到。自已做不到,就别要求臣民做到。后世儒家思想弱化了这一点。孔子这一点是君王很难受的,也很难真正做到。

2,对阶层财富分配不同。孔子说,不患寡,患不均。说白了,要统治阶级控制贪欲,不要搞出太大的贫富差距,会带来社会动荡。这点,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很难自控,也不想控制。后世儒家思想也淡化了这点。

3.后世儒家思想强化了忠孝,达到了愚忠,愚孝地步,发展出三纲五常,只强调臣民的品德,不提君的品德。奴化臣民,提倡臣民以德报怨,做个顺民。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不举例了,很多。但再有区别,总的方向目的是一致的。孔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小人难养也。所以毛主席当年大力批孔,主要批的是后世儒家,解放劳力者思想枷锁,人与人平等,不再受压迫。


老红缨枪


人们可以看看历史中“三张羊皮换个宰相“的史记,就可以知道奴隶社会的大概。说的是,秦国用三张羊皮从魏国买了二十七个奴隶,也就是一张羊皮刚好换九个奴隶,可见,当时社会奴隶的价值。其中有一个奴隶叫"百里奚",很有学识,为奴隶主放羊,秦国买去后,知他有学识,就封他为了宰相。可想而知奴隶社会一个人不值一只羊,连一张羊皮都不值。这有历史为证。这样的社会,孔子主张维护,主张复辟奴隶制,现有的人极力美化吹捧,居然说批判孔子的人是祸国殃民,是坏人,是卖国,是走狗。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今336


儒家思想的主体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自体是,仁。

儒家思想的本体是,礼义。

儒家思想的主体是,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的变体是,爱我者仁。

后来,儒家思想被不断添枝加叶,点缀成葱茏大树,就复杂了。

枝头春意闹

孔丘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由于他生活在一个颠沛的时代,所以他很向往三代早期的王道乐土的那种有秩序的和谐安稳的生活。从语言、行事方面的体现,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各安其位、各守规矩,遵礼仪而不逾矩。

作为一个身处贵族阶层的人,他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要求改变现状了。不仅楚国曾经问鼎,齐国曾经称霸,三晋正在谋求独立自主,田氏正在谋求和平演变,连孔子所在的鲁国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剧变,即便周室内部也是渴思求变而不知该怎么变。各国仕子开始大鸣大放,纵横捭合,跨国游说,拉帮结派。连商人也开始与政治结盟,甚至直接投身官场。一种即将天翻地覆的“金钟毁弃,瓦缻独鸣”的变化趋势,让这个保皇派分子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都要守规矩啊!”他呐喊,他呼吁,他宣扬。但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无利之礼,其谁为守?尽管孔子删改《鲁史》,编撰《春秋》,对他眼中的“乱臣贼子”施行“口诛笔伐”,也收效甚微。后来,孔子哀叹:“吾道其永终乎?”终结了一个保守主义者的悲催一生。



人家只是想更高尚嘛。(本图源自网络)

有个周润发版的《孔子》,安排了一个孔子救奴隶的情节,来说明孔子的仁爱堪称大爱无疆,极天及地,恩润苍生,泽被天下。其实,这种夸大其词的设计反倒画蛇添足。即使有这样的个例,也不足以掩饰当时的贵族阶层对奴隶阶层的整体性对立。实际上,奴隶逃亡、怠工和诅咒已经很普遍了。秦国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崛起腾飞,就是因为赋予了奴隶以“国人”的新身份,使其可以凭贡献而晋级,从而调动了积极性和忠诚度。孔子的关注点则仍停留在贵族集团内部,试图通过整风运动重建秩序。

孟轲对儒家理论体系进行了改良,化礼为义。这原本没错,可是“何必曰利?”就把称了王的齐王、魏王听得直摇头:“哪我废寝忘食地日理万机图啥乜?难道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错了么?难道不满足不再是上进的车轮了?”

可见,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对世事的变迁采取对抗和抵制,奉行保守的防御性策略。他们最多是“鸣”一下,即使倡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绝对不敢在实际行动上有任何“轻君蔑神”之举,孔子甚至还以尊君为事,倡言“祭神,如神在”。


孤月照清寒

到了西汉,儒家又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他们主动迎合君主的自尊诉求,赢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辉煌成果,奠定了双圣之一的历史地位。到了隋唐,就更进一步获得认可,面目一新的儒家经典被选定为国家级文献,作为高考(科举)题源文件,儒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经过潜伏、暗战,到了宋明时期,就不得了啦,以科举之道入仕的文官常常把皇帝大人噎得一愣一愣的。终于,到了清末,武将都开始满肚子花花肠子,科举被废除。再往后,名声就开始变臭了。

这个历史告诉人们:尊儒或反儒都未能改变被改朝换代的宿命;科举不但可能制造高分低能的张好古,还会提拔救国乏力的张邦昌,更会把人逼近伶仃洋。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儒家一棍子撸倒。必须看到,儒家出了很多思想性、文艺性都不错的佳作。《论语》、《孟子》还是可以继续发挥教化职能,《大学》、《中庸》也不失为养心范本。作为“一家之言”,如若去除了唯我独尊的内核,儒家仍是文化长河中的佼佼者。


平说客


关于儒家思想的主体,前面已经有不少答主从各个方面回答了此问题,但为什么要推崇儒家思想,就很含糊了。有的人又拿出什么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等高大上的口号来了!

笔者认为,要探究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就得先知道儒家学说的目的。

打个比方说,我身边有一些信佛的朋友,我曾经问过他们,说佛陀创立佛教,宣扬佛法,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教人向善劝人学好吗?朋友直点头,说是啊。我说很显然这不是目的,佛陀教育我们要无欲无求,无私无我,是为了渡众生根除烦恼解脱轮回。我们能照做了,在向善学好的过程中,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乃至于坐脱立亡的最终目的。这中间的向善学好是参禅悟道的副产品,不是终极目的。

所谓的儒家思想也一样,无论是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还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还是什么“慎独”“中庸”“格物致知”。这些都是这一学说的精华内容,但光知道这些只是皮毛,和学佛只知道做好事一样,根本不知道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学说的形成需要目的吗?当然需要了,儒家自成一说,孔孟游说天下难道没有目的吗?其实孔子也回答过这个问题,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恢复大道,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所谓志于道而游于艺(《论语》)。但是天下为公的口号诸子百家都有,都差不多。怎么实现还得看具体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赏信罚必,那么儒家最具代表的精髓那就是四个字——克己复礼!

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孔子周游列国,极力推崇克己复礼,但当时他老人家可谓处处碰壁,因为完全的恢复周朝礼制,后果就是统治阶级的统治虽然会很稳固,但是社会生产力会严重受限。在当时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哪个国家也不敢这么做。恰恰相反,战国七雄无一例外的都是变法比较激进,脱离周礼制度,改变比较大的,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也正因如此。

但是秦汉统一之后,没有了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新的、稳定的贵族阶级产生了,给了“克己复礼”思想复活的土壤(复的礼叫什么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复礼可以达到贵族特权世代相传的目的)。这一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只要有土壤,他就会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乃至于后世的中国人逐渐的遗忘了华夏文明的根本,不是儒家文化,而是道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