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荔城區境內河流縱橫、水系密佈,木蘭溪下游經過境域。該區緊緊圍繞我市“六大體系、十八項工程”的定位,結合打造“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全力打好城區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

城市黑臭水體是發展的“頑疾”,不僅影響城市形象,也嚴重影響人居環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西天尾鎮吳江村的保潔人員正在企溪打撈清理水面漂浮物。(翁國城 攝)

2018年,荔城區全面開展內河整治專項行動,已完成下戴河上游老居民區截汙和周邊卓德芳小區、錦峰花園小區、鳳達雅苑小區生活汙水收集等工程;護城河完成東里巷涵洞截汙、辰門兜截汙、馬宮截汙等工程;下磨溪支流完成南側居民區生活汙水收集等工程;海源溝完成周邊新日財富廣場汙水出口改造工程。

對黑臭水體進行系統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該區又開展新一輪整治行動,攻堅戰再次打響。那麼如何破題呢?“欲流之清者,必截其汙。”打好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控源截汙是核心。

為此,荔城區全面開展城區排水戶、排汙口和排水管網普查建檔。對建成區所有河道排口、排水戶、排水管網進行拉網式排查,並以此建設排水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智慧化、信息化管理。

2019年已完成下磨溪及支流、闊口渠、海源溝等4條河道排查工作。如下磨溪支流南側居民區、下磨溪陸霞寺段生活汙水收集、闊口渠東梅路公交公司修理場和垃圾轉運站汙水收集等。

目前正在排查南郊河沿河排水口分佈並進行汙水溯源。

對中心城區排查出的103個問題,研究制定103處源頭分流改造措施,按照雨汙分流的原則,從源頭將汙水收集到位。護城河完成截汙5處(東里巷軍分區涵洞排放口截汙提升、北河末端涵洞截汙、雙池巷末端截汙提升、馬宮截汙、辰門兜小區截汙提升),下戴河完成截汙3處(下戴河上游截汙提升、三路鞋廠周邊老居民區截汙、勝利北街東側老居民區截汙),雨汙分流改造4處(宏利花園、卓德芳自建房片、鳳達雅苑、錦峰花園)。

城區的地下管網極為複雜,特別是老城區,暗渠多、汙染源數量多、情況複雜,治理難度大。“我們打起了黑臭水體治理‘地道戰’,半年來起碼翻了幾千個井蓋。”該區住建局幹部回憶。

走進小西湖示範段,每天早上,這裡遊人眾多,休閒運動,其樂融融,燕子掠過,水花陣陣。

原來的小西湖流域城區的內河,由於疏於管理,存在汙水廢水排放、亂搭蓋等行為,昔日美景,不復再見。該區下決心整治這一片區,圍繞“引湖拓河,拆違植綠,建廊插花,水景相映,四季花開”規劃設計,先後實施清淤清障、景觀改造、河道拓通、內河引水、生態修復、汙染源治理等系列工程,而今,“小西湖”華麗“變身”,流水潺潺,花紅柳綠,風情婉約,儼然一處“小江南”!

闊口社區半橋溝長650米,原來居民汙水直接排入河溝,又缺少上游水衝,慢慢形成了一條黑臭水溝。在環境汙染整治“百日攻堅”戰中,鎮海街道高度重視,組織街道、社區幹部群眾投入到整治工程中,實行“一河一策”,採取“清淤硬化、收集汙水、引水換水”方法,具體為:整條河溝分成3段進行截流施工,先清淤,後片石填底硬化,河兩邊砌石牆;安裝汙水收集管道,100個排汙口連接收汙,最後通到城市汙水管集中治理;在闊口渠修建一座抽水站,鋪設一條管道到半橋溝,隨時可以對溝底進行清洗,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幾年前建成的綬溪公園,更是荔城區一張名片。漫步延壽溪下游,在綠樹掩映下,河面波光粼粼、碧波盪漾,吸引了不少市民在這裡盡情享受綠色生態福利。

河相交、湖相通、水相連。隨著內河河道的拓通及這些泵站的運行,荔城區內河基本實現活水流動,“水清岸綠、景美城韻”的“水城”徐徐呈現。(翁國城)

黨員帶頭清理河道

“ 4月1日上午,鎮海街道埭裡村黨支部組織開展“黨員先鋒紅旗飄,河道清理在行動”文明實踐活動,通過黨員幹部的帶頭落實,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形成保護環境、愛護水資源的良好習慣。

活動現場,黨員志願者發揚不怕髒、不怕累的精神,拿著掃帚、鐵鍬、火鉗、網兜等工具,清理整治河面及河道周邊垃圾,全面清除衛生死角。志願者還現場分發宣傳單,勸導村民不亂扔垃圾,不排放汙水,共同守護美麗家園。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一些村民也積極參與到清理整治行動中。

近年來,鎮海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整治,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全面落實河長制,引導各村居廣大幹群以實際行動爭當河道治理和保護工作排頭兵,積極營造全社會治河、愛河、護河的良好氛圍。 (朱崇飛 葉振喜)

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開展

木蘭溪水質提升全民參與宣傳活動

為深入推進木蘭溪流域水質治理工作,推廣和弘揚愛護環境的新時代文明精神,日前,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在吳江村吳江小學開展“西天尾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暨木蘭溪水質提升”主題宣傳活動。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西天尾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暨木蘭溪水質提升啟動

  活動中,吳江村為河道監督員頒發河道監督員聘書,聘請10位村民擔當河道監督員,每天不定時巡河和開展保護流域水環境安全等工作。此外,吳江村還成立了水質提升基金會,5位企業家現場捐款十二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全部用於木蘭溪水系吳江段水質提升的工作,同時帶動更多的企業家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動當中來。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隨後,吳江小學的學生代表、校長,吳江村民代表、企業家等相繼發言,紛紛表達了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對水質提升的關切,承諾一定會履行好屬於各自的職責,保護環境,促進木蘭溪水系吳江段的水質提升。此外,學校內還有水質提升主題書法創作、油彩板報等,吸引不少村民觀看,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村民們表示,將從實際做起,不往河道內亂丟垃圾,不亂排汙水,全力支持農村汙水管網建設,保護吳江村河道的乾淨整潔。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活動最後,全場人員在吳江小學教師的帶領下共同進行了宣誓,表示一定會積極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當中來,為提升木蘭溪水質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當天,吳江村對河道藍線內的亂搭建建築進行拆除,並種植花木,進一步拓寬河道兩岸,扮靚河道兩岸景觀。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對河道藍線內的亂搭建建築進行拆除

  西天尾鎮鎮長陳智勇介紹,此次西天尾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暨木蘭溪水質提升活動在吳江村啟動,旨在以吳江村為起點,率先開展木蘭溪流域水質提升,做好模範作用,並將在全鎮範圍內推廣,助推木蘭溪水質提升活動再上新臺階。(吳炳端 王偉平 羅安榮 文/圖)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莆陽廿四景之一“寧海橋”望遠

一座橋,木造的或者石砌的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古時獨木成篇;今時鋼筋水泥,曲直多樣。是路途、是行程,經受風雨浪潮的侵蝕。損壞,更新;走過歲月,走出歷史,為人世間的美好載風載雨,奉獻其身。

寧海橋,久聞其名;也曾多次經過,只是未曾仔細探訪,今趁年假得遊,幸甚!

踏上寧海橋,用腳步感覺它的脈動,冬日的陽光灑在橋上、我的身上,暖暖的,像我剛才經過吉祥寺時聞到的香。

憑欄縱目,興化灣、南北洋,深遠、遼闊。橋下浪潮滾滾,木蘭溪水混著海水的味道,充斥著幾分鹹澀幾分清新,就像這古橋經歷了六百多年的悲和喜。

橋頭兩岸,潮漲潮落中不變的灘塗,許多水禽在此覓食,一年又一年;兩岸居民,往返與橋上的生活,一代又一代。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古時候,這裡是鎮前村的寧海渡,所以名為寧海橋。一條河流,能與海沾邊,可知其擺渡之艱難,艱難就是蒼生的命運和生活。

公元1334年的某一天,龜山寺的越浦大師欲經此渡去南洋化緣,目睹了渡船遇難的事件,在唸一聲佛號“阿彌陀佛”之後,心生惻隱,發願募捐構建石橋以利生民出行之安全。

越浦倡議得到廣大民眾的附和,化緣遍及八閩,並在北岸先建龜山寺下院“吉祥寺”以屯物資和落腳點。所以在涵江流傳一句話是“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就是指此事;以吉祥之名,啟動了越浦大師與百姓的夙願。

然而建橋非一日之功,歷時十六年,費盡千辛萬苦,眼看就要建成之時,恰遇狂風暴雨、巨浪而毀於一旦。但越浦毫不氣餒,繼續籌建,並去泉州開元寺向主持請教,參觀了五里橋的建造優勢和特點,總結經驗,把橋墩建成船形兩頭尖,能減少漲潮腿潮時狂浪的衝擊力,幾經春秋,遂再成偉構。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羅列的橋墩,層層疊疊的基石,在浪潮中還是那麼穩固。要知道建造此橋是非常艱鉅的工程,花巨資,耗長時,難免有些不順人意的事情發生,比如物資丟失,人心懈怠。越浦大師想到了一個較為婉轉的補救辦法,在吉祥寺大門口的石柱上寫了一副對聯,“入吾門不貧出吾門不富,施我物必昌取我物必殃”來警示所有人,以禪的宗旨點化了一時懵懂的人,才得以控制全局,並再歷十載,方建成寧海橋,可謂功德無量。

此聯至今也傳為佳話,如今的石柱上近看不見刻痕,距離三米開外方可見泛白的字跡,傳說是越浦用海水的泡沫所寫,略淺白於石色而隱約可見。傳說我是不相信的,史料無據可查,以我推斷,是石刻經鹹性的海風風化後導致的,才是符合常識的,對聯畢竟是真實存在的。

人們為了紀念建橋之功,在吉祥寺內還築有越浦大師的石塔一座。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寧海橋從元代元統二年(1334)至清代四百年間歷經六次重建,現在保存的是清代雍正十年(1732)重建的,又是一個十年的工程。

站在橋頭以思維翻閱寧海橋建造的初衷和歷史,我心有疼痛之感,滔滔不絕的水流,你可知道蒼生的苦難?望水興嘆的眉頭,渡船翻覆的絕望;所幸,有先民的意志,越浦師父的智慧和八方的支持。

腳下是被過客磨蹭發亮的石階,石階上依舊有潮水漫過的痕跡;岸邊有潮水帶來的破板塊、樹枝、塑料瓶等等漂浮物,混淆著鹹味、腥味,融入炊煙,且統稱為生活味吧。

縱觀最原始的橋,全長225.7米的長度,十四個橋墩十米的高度,在眼前氣勢如虹,在流水中雄渾、沉穩,泥沙沉澱處不見時光,似老未老。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退潮時可見河床上橫七豎八的石條,應該是屬於橋基礎的條石,或者是曾經被沖毀的構架遺留下來的,如今在潮水中沉寂、冰冷,曾經也是那些建造者、捐贈者的血汗,依舊透著一份剛毅和執著。

橋頭四個形狀各異的石獅雕刻,南岸兩隻略小一點,表情平易近人,像是在迎接過往的行人;北岸兩隻則生動有趣,一隻盤臥做抓耳撓癢的模樣,另一隻則略有所思,像是在感嘆世間的風雨飄搖和古橋曾經的磨難。

古橋頭另有四尊石雕橋頭將軍,高三米,為明代打造的,僅存兩尊,有兩尊是不久前補做的。雕像各自手持寶劍,身著盔甲,威風凜凜,旨在鎮橋,意保安平。

不遠處新的寧海橋已基本建成,為的是保護此橋。寧海橋屬國家級保護文物,多年前開始只限小型車通行。

流水悠悠,往事如煙。古橋像是民眾心中的福祉,關於古橋的逸事趣話也不少。

老人們常說的“走橋要念志”,指的是不忘前人建造之功;成為莆田俗語的“皮比橋兠石還厚”“像橋兠的水,流入無聲音,流出嘩嘩響”。前者形容某人無恥,後者形容某人喜歡佔便宜。前者可以看出橋兠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後者則是人們對溪海交匯的寧海橋的潮汐現象認真觀察得出的結論。

俗語深藏哲理,融入寓教於樂的思想,這是從一座橋延伸出來的雅俗共賞的文化。

明代邑人陳經邦《寧海橋記》形容該橋“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寧海橋使得天埑變通途,功欲千秋。

前人有詩句贊曰:“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湧金輪,洗出海天赤”,不愧為莆田名勝之一。

【荔城】掃除黑臭水體,還“水清岸綠、景美城韻”水城

據說最美的觀賞時間為端午節前後,太陽軌跡剛好處在木蘭溪入海口方位,日出之後直射橋下的激流,濁浪排空猶如金龍翻江,光影倒映在橋身上湧金流彩,因蔚為壯觀而久負盛名的緣故。雖然,我未曾臨略,或許我還沒攢夠與奇景一逢的緣分,期待著那一天早點到來。

夕陽西下,一群白鷺飛過,降落在岸邊的灌木叢中,它們應是食足投林的歸程;幾隻漁船從東邊經過橋涵正在靠岸,漁舟唱晚,應是收穫頗豐。

指尖扶過黃昏的橋欄,我裹著一襟風塵緩緩離開寧海橋,回首處那四隻被壓抑的石獅,希望不久的將來能重見天日,重新沐浴和煦的陽光,與繁華對話,與星辰輝映。

古渡,潮來潮又去,古橋,於時空之中,願能長存,載物載德。正是:

洲頭一望扼長川,已跨蘭溪七百年。

十四橋墩平闊塹,五條石板勝輕船。

功成曾集三朝力,資得因籌八面緣,

始於元朝元統事,六圯六建自空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