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於河南省浚縣城區大伾山東麓天寧寺內及附近。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稱於世,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該石佛始建於北魏,依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伾山又名黎山,位於河南浚縣城東南,山勢巍峨,松柏蒼鬱,秀麗幽靜。五代前釋道二教並存,道廟佛寺數量眾多。至五代後周下詔滅佛,現東麓天寧寺內有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刻的“準敕不停廢記碑”,為山上現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後周滅佛的重要資料。道教宮觀現存呂祖洞、壺天道院、禹王廟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銘》摩崖題記以及藏經閣、陽明書院、龍洞、豐澤廟等勝蹟。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摩崖大佛為倚坐的彌勒像,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開刻於北齊,唐初刻成,佛高21.33米。

附近保存歷代石刻碑銘三百餘塊,包括北魏石獸,唐代“大山銘”、隴西尹公浮圖、八稜經幢,後周“準敕不停廢記碑”,宋代“康顯侯告碑”,明代王陽明“大伾山詩”等。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石佛,古稱大佛巖,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岩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在三道肉領。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舉。手心向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殘破,衣紋不清,似是雙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紋路,屬於直平階梯式刀法。但在其轉彎處有突起的圓稜。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石佛曆史悠久,幾經興廢,特別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閣被燒,大石佛軀體的有些部位被燒壞脫落,至明代無法補綴復原,因而加以改造並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無從考查。雖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體輪廓是無法改變的,故而仍保留著一部分原始狀貌,如三角形體、方墩座、平板腳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證據失察,現存特徵又不一致,故一時尚不能絕對斷定它的創造年代。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目前,關於大石佛年代考證之類的文章、研究資料較多,最後統一的意見是:“後趙一北齊”,確鑿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大石佛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為我國一大歷史名勝古蹟。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伾山石刻以唐代的《洪經倫題記》和明代的王鐸書法最為有名。目前仍完好無缺的石刻有460餘處,書法歷史價值較高的摩崖題刻65處。年代最早者為唐代,最晚是民國,有字徑1.3米的大伾偉觀,也有妙相端莊的線刻觀音畫像。這些石刻除展露出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還在書法上融匯了真草隸篆、顏柳歐趙各種流派風格,甚至還有滿文、巴思巴文、古梵文和回鶻文,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為研究浚縣及豫北地區的宗教發展、民俗風情、歷史沿革、文字演化和書法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實可靠的資料。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伾山摩崖石刻群的代表作:摩崖題字有鷺濤虎岫、鴻爪、禹貢名山、群玉山頭、大伾偉觀、舊地重遊、邀雲、東皋舒嘯等;摩崖題記題銘有:大伾山銘、曹坦題記、魯元翰題記、許有壬題記等;題詩有王陽明遊大伾山詩等。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大伾山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尚書,禹貢》載:"東過洛油,至於大伾。"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大伾山。故歷代名人登臨大使,多賦詩留言,刻碑勒石,抒發"登大伾、俯大河,懷大禹"的感慨豪情。金明昌以前,大伾山為黃河轉折點,南控名渡黎陽津(又名黎陽關,對岸為白馬津),為大河南北要衝。縣城"憑山為基,東阻於河",山阻河險,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以幽、並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於黎陽立營以障河北。曹操、袁紹交兵,都以黎陽為制勝之地。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大將籙明築壘於大伾山之東,以控制大河南北。隋末瓦崗軍於大伾山巔築中軍亭,以瞭望敵情。唐高祖置黎州總管府,總攝殷、衛、澶、黎四州之眾。五代時朱溫、李克用紛爭黎陽。北宋於大伾山北麓建通利軍,作為軍事重鎮。這些歷史事例,都足以表明大伾山地理形勢的重要。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河南浚縣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