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广告营销,别太理性!

其实,广告是一门沟通的艺术。

做广告营销,别太理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性的消费行为,其实大多都是充满感性的冲动消费,尤其当你第一次尝试购买某品牌产品的时候,你很可能只是想“试试看”,若产品体验不大坏,你可能也就一直购买使用下去了。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品牌消费习惯,都多少来源于一次冲动与冒险。


系统1与系统2

关于决策的理性与感性,前两年丹尼尔卡尼曼写的一本科普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曾做过解释。卡尼曼把人的思维模型分为两种类型:系统1和系统2。

做广告营销,别太理性!

简单来说,系统1就是通过感性和经验去决策,而系统2就是通过理性和思维分析去决策。

比方说,我们认为红色的桃子好吃,就是根据经验推测红色代表成熟,自然就是好吃的,整个决策的回路非常短,短到你都认为是种本能反应;但如果现在马上给你一个二元二次方程,你就无法使用系统1去寻找决策捷径,只能通过系统2的推理计算得出结果。


神反转广告的崛起

广告寻求共情而非逻辑,这从近年来流行的神反转式广告就能看出。在这类神反转广告/脑洞广告中,理性的沟通说服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比如前两天网上热传的螺蛳粉神反转广告(你还没看过?那得去搜搜看补补课了),近六分钟的广告片,前五分多钟都在说几个被人误解的例子,推导出“有些误解,不去了解就不会解开”,然后最后10秒钟开始反转“螺蛳粉的美味,了解后才知道”,让人猝不及防。

做广告营销,别太理性!

神反转的脑洞广告内容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极端了,如同一些纯设计性、纯图案表现的广告一样,神反转通过情绪、内容而引起用户对品牌的关注及消费转化,虽然一直伴有效果上的争议,但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广告内容形式了。


用户本位

广告内容淡化逻辑上的推演,强化品牌与用户的共情,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用户本位”的思路。

这种“用户本位”的思路无论在广告语还是商详页面中都具有指导作用。比如说“怕上火”就比“有效降火”用词要好得多,看上去意思似乎差不多,但若我们补足这两个短语的省略部分就会发现用户思维的差异。

做广告营销,别太理性!

“怕上火”其实完整来说是“(你)怕上火”,而“有效降火”其实完整看是“(该品牌产品能)有效降火”,前者是以用户为视角,而后者则以品牌本身为出发点。


结语

并不是说所有广告说服手法都应该是“无逻辑”的,只是说理性判断在消费决策(尤其是首次消费行为)中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关键,不信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如同看剧一样,明明许多剧情是有逻辑硬伤的,但依旧许多人乐此不疲。从这个角度上看,广告其实是门沟通的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