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廣告營銷,別太理性!

其實,廣告是一門溝通的藝術。

做廣告營銷,別太理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性的消費行為,其實大多都是充滿感性的衝動消費,尤其當你第一次嘗試購買某品牌產品的時候,你很可能只是想“試試看”,若產品體驗不大壞,你可能也就一直購買使用下去了。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品牌消費習慣,都多少來源於一次衝動與冒險。


系統1與系統2

關於決策的理性與感性,前兩年丹尼爾卡尼曼寫的一本科普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曾做過解釋。卡尼曼把人的思維模型分為兩種類型:系統1和系統2。

做廣告營銷,別太理性!

簡單來說,系統1就是通過感性和經驗去決策,而系統2就是通過理性和思維分析去決策。

比方說,我們認為紅色的桃子好吃,就是根據經驗推測紅色代表成熟,自然就是好吃的,整個決策的迴路非常短,短到你都認為是種本能反應;但如果現在馬上給你一個二元二次方程,你就無法使用系統1去尋找決策捷徑,只能通過系統2的推理計算得出結果。


神反轉廣告的崛起

廣告尋求共情而非邏輯,這從近年來流行的神反轉式廣告就能看出。在這類神反轉廣告/腦洞廣告中,理性的溝通說服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比如前兩天網上熱傳的螺螄粉神反轉廣告(你還沒看過?那得去搜搜看補補課了),近六分鐘的廣告片,前五分多鐘都在說幾個被人誤解的例子,推導出“有些誤解,不去了解就不會解開”,然後最後10秒鐘開始反轉“螺螄粉的美味,瞭解後才知道”,讓人猝不及防。

做廣告營銷,別太理性!

神反轉的腦洞廣告內容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極端了,如同一些純設計性、純圖案表現的廣告一樣,神反轉通過情緒、內容而引起用戶對品牌的關注及消費轉化,雖然一直伴有效果上的爭議,但已經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廣告內容形式了。


用戶本位

廣告內容淡化邏輯上的推演,強化品牌與用戶的共情,這可以看成是一種“用戶本位”的思路。

這種“用戶本位”的思路無論在廣告語還是商詳頁面中都具有指導作用。比如說“怕上火”就比“有效降火”用詞要好得多,看上去意思似乎差不多,但若我們補足這兩個短語的省略部分就會發現用戶思維的差異。

做廣告營銷,別太理性!

“怕上火”其實完整來說是“(你)怕上火”,而“有效降火”其實完整看是“(該品牌產品能)有效降火”,前者是以用戶為視角,而後者則以品牌本身為出發點。


結語

並不是說所有廣告說服手法都應該是“無邏輯”的,只是說理性判斷在消費決策(尤其是首次消費行為)中並沒有你想得那麼關鍵,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消費行為。就如同看劇一樣,明明許多劇情是有邏輯硬傷的,但依舊許多人樂此不疲。從這個角度上看,廣告其實是門溝通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