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山西黃河邊的鄉村劇團 看著演的美 其實生活還是很艱苦的


清明節,小編來到山西省運城市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拍攝了一組小劇團的生活。早在八百多年前,這裡就有戲曲,地方戲種蒲劇就發源在運城市的永濟一帶,這裡的人民太熱愛戲曲了......。

位於運城市稷山縣馬村的金墓,是宋金元墓,墓裡詳細的記錄了戲曲的演出還有劇本等,目前考古發現,這裡就是中國最早的戲曲發源地。

當地的百姓太喜歡戲曲文化了,逢廟會、家裡過事等等都要請戲班子演出,清明節當天更是演出的高潮,觀看的人眾多。

當地戲班子主要是由幾戶人家組成,親戚套親戚,公公婆婆,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是演員,他們都來自農村,戲中演員的對白就是他們平時在鄉村的口語對白。

劇團團長姓陳,今年56歲,在舞臺演出有三十多年了,扮演的角色是花臉,他的老伴及其孩子們都是戲中的演員扮演多種角色。

全團現在有三十多人,吃喝行都是陳團長主要負責,服裝佈景道具,鍋碗瓢盆加起來要值二十萬,每年有一百多天的時間在鄉村演出,吃住條件都很艱苦。

他的小孫子也是隨父母吃住在劇團,誰有時間誰照看孩子,小孩子對一張張畫的恐怖的花臉習以為常,不但不害怕還覺得好玩。

婆婆跟媳婦在一起化妝,他兩人在劇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婆媳,平時在一起的生活跟劇中很相似,有高興的時候也有翻臉吵架的時候。

他們常年遊走在山西的晉南農村,劇團也小有名氣,他們劇團每年比別的劇團能多演幾十場。

陳團長說“我是農村人,早年學下這門手藝,一輩子只能幹這個,也酷愛戲曲,只要有市場就一直會演下去,雖然辛苦,但還是能賺到不少錢的”。攝影:張旦 原創作品 盜圖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