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文坛:回忆陇县莲池

莲池这个陇县小山城的风物胜地,现在已经湮没无迹了。先是县城内西北角,地势低洼,再因筑城时就地取土,形成自然状态的几个大水池。以后具有园林风格的莲花池就在这样的基地上兴筑,逐步扩建发展而成。

陇州文坛:回忆陇县莲池

(网络图片)

莲池据旧州志载,创建于宋而兴于明。这当然与明朝中叶陇县连出尚书阎仲宇、李善及布政使艾瑛等显赫人物有关。又载,有本县人叫周光甫,字宫溥的人,仿照苏东坡修辟凤翔东湖形式,“起台补榭,治莲养鱼”,规模大备。清未有知州储樨昭,别驾徐新南,及另一州牧臧瑜,字绍述者先后补茸,保持了原貌。民国初年,动乱频繁,渐形荒芜。后来本县人士绅秦玉鉴(润泉)据旧址基础,疏凿维修,不过是依照地势的自然形态,随手点缀,未曾加意经营,仅具初形,难复全状,比起大园林,有点逊色。但是,这样也好,保持大地本色风貌,“不须脂粉污颜色",更能引人入胜,逗人留恋。据老一辈人传说,原来疏池筑亭,池面也大,因为无专人管理,逐渐淤塞,北面的大池,尚具规模,西面的就一天天的为葑草(水菰草)遮蔽窄狭起来了。起初池内种植的莲花不少,因被曾驻在那儿的坏军队采挖莲藕,经此破坏,就所剩无几了。我小的时候,跟随老人,曾到过那里几次,观赏荷花,看人家划船,当时的莲花池旧景象,现依稀在目。

东大池是整个莲池的主要部分。池中心有两层飞檐的六面亭,施以藻绘,色用石兰石朱,古朴淡雅,具有柔和恬静美。连接南北两岸的有卧波木桥,曲栏环绕和整个景物协调一致。尤其是南面小桥上的方丈之地,也修建了一个结构简单的精致小亭 ,玲珑剔透,风格特殊。亭角悬小铃铛,微风吹来叮咚有声,别具风韵。游湖小木船就系缆于亭下的石柱上。去西面小池的,通幽小径旁,也搭了个简单茅亭,供游人盘桓歇脚。小池面积不大,但池水却要深些。池西面靠城跟的地方,有几座建筑群,就是县办的栽绒毛毯纺织厂和孤儿院所在地,以及后来的农会,参议会,都设在这个院内。

陇州文坛:回忆陇县莲池

(网络图片)

湖四面周,遍植垂柳,间以绿杨。在大湖有两株海棠,据说是秦玉鉴用支应局公款购置的,特加意保护,逐渐繁茂成树。至于莲花,当我那时去看的时候,沿亭子附近都被挖光,只湖中心,尚有零散数株,亭亭净植,摇曳于清风中,供人欣赏,要说是个莲池,只这数株就大冷清了。

可惜的是,1925 年冬月,凤翔土匪党玉琨部驻城,因被甘肃部队围闲一月,在城内大肆劫掠破坏,莲池的亭挢被摧毁得荡然无存。

这次的破坏,既是莲池的灾难,也是全城居民民国以来的巨大灾难。这样,莲池就处在长时期败落中,无人过问。直到1935年,陇县县长程云蓬,处罚富商德太公商号经理杨德寿,令他捐款500元,作公益事业,用这些钱在东面大池靠北城根修了五间砖结构瓦房。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卫生院搬迁到那里,再添建了房舍。接着在已毁掉的两层大亭子的原址上另建了个简单圆亭,铺上桥板、安装栏杆,在门口垒了个砖砌花墙,雇工清除淤泥和池面水草,整修沿池堤路,把城外北塔寺内已倒的唐代石幢,《陀罗尼经碑》也抬到池跟前竖起,同时在两株海棠树间还添建了一座细砖结构的别致的抗日阵亡将土纪念碑,还把福音教堂美国人葛留边牧师遗留下的小木船借来,供游人在湖中荡漾游玩,莲池虽非旧观,总算逐步恢复起来。这时,卫生院长郭子魁,请在院内作文书的书法家阎东山,给花墙门上题了个莲湖公园匾额,这块蕞尔小莲池从此有了公园新号。

我在卫生院前后待了近七年时光的。窃幸作了这小园林的常住人之一,晨风夕月,阴晴晦朔领略了莲湖无限的旖旎风光,对它也就产生浓厚的感情。尤其是三春时候,绿柳摇风,湖光摆月,海棠吐艳,群莺弄语,再结合儿时到莲池玩的旧印象,真觉如人画境,形神为之一清。前人说:“会心处不在远”,对莲池我真有会心之感。

莲池,从时间上离开我们很遥远了。但它的风貌总是时时在我的记忆深处泛起,历久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