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州文壇:回憶隴縣蓮池

蓮池這個隴縣小山城的風物勝地,現在已經湮沒無跡了。先是縣城內西北角,地勢低窪,再因築城時就地取土,形成自然狀態的幾個大水池。以後具有園林風格的蓮花池就在這樣的基地上興築,逐步擴建發展而成。

陇州文坛:回忆陇县莲池

(網絡圖片)

蓮池據舊州志載,創建於宋而興於明。這當然與明朝中葉隴縣連出尚書閻仲宇、李善及布政使艾瑛等顯赫人物有關。又載,有本縣人叫周光甫,字宮溥的人,仿照蘇東坡修闢鳳翔東湖形式,“起臺補榭,治蓮養魚”,規模大備。清未有知州儲樨昭,別駕徐新南,及另一州牧臧瑜,字紹述者先後補茸,保持了原貌。民國初年,動亂頻繁,漸形荒蕪。後來本縣人士紳秦玉鑑(潤泉)據舊址基礎,疏鑿維修,不過是依照地勢的自然形態,隨手點綴,未曾加意經營,僅具初形,難復全狀,比起大園林,有點遜色。但是,這樣也好,保持大地本色風貌,“不須脂粉汙顏色",更能引人入勝,逗人留戀。據老一輩人傳說,原來疏池築亭,池面也大,因為無專人管理,逐漸淤塞,北面的大池,尚具規模,西面的就一天天的為葑草(水菰草)遮蔽窄狹起來了。起初池內種植的蓮花不少,因被曾駐在那兒的壞軍隊採挖蓮藕,經此破壞,就所剩無幾了。我小的時候,跟隨老人,曾到過那裡幾次,觀賞荷花,看人家划船,當時的蓮花池舊景象,現依稀在目。

東大池是整個蓮池的主要部分。池中心有兩層飛簷的六面亭,施以藻繪,色用石蘭石朱,古樸淡雅,具有柔和恬靜美。連接南北兩岸的有臥波木橋,曲欄環繞和整個景物協調一致。尤其是南面小橋上的方丈之地,也修建了一個結構簡單的精緻小亭 ,玲瓏剔透,風格特殊。亭角懸小鈴鐺,微風吹來叮咚有聲,別具風韻。遊湖小木船就係纜於亭下的石柱上。去西面小池的,通幽小徑旁,也搭了個簡單茅亭,供遊人盤桓歇腳。小池面積不大,但池水卻要深些。池西面靠城跟的地方,有幾座建築群,就是縣辦的栽絨毛毯紡織廠和孤兒院所在地,以及後來的農會,參議會,都設在這個院內。

陇州文坛:回忆陇县莲池

(網絡圖片)

湖四面周,遍植垂柳,間以綠楊。在大湖有兩株海棠,據說是秦玉鑑用支應局公款購置的,特加意保護,逐漸繁茂成樹。至於蓮花,當我那時去看的時候,沿亭子附近都被挖光,只湖中心,尚有零散數株,亭亭淨植,搖曳於清風中,供人欣賞,要說是個蓮池,只這數株就大冷清了。

可惜的是,1925 年冬月,鳳翔土匪黨玉琨部駐城,因被甘肅部隊圍閒一月,在城內大肆劫掠破壞,蓮池的亭撟被摧毀得蕩然無存。

這次的破壞,既是蓮池的災難,也是全城居民民國以來的巨大災難。這樣,蓮池就處在長時期敗落中,無人過問。直到1935年,隴縣縣長程雲蓬,處罰富商德太公商號經理楊德壽,令他捐款500元,作公益事業,用這些錢在東面大池靠北城根修了五間磚結構瓦房。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衛生院搬遷到那裡,再添建了房舍。接著在已毀掉的兩層大亭子的原址上另建了個簡單圓亭,鋪上橋板、安裝欄杆,在門口壘了個磚砌花牆,僱工清除淤泥和池面水草,整修沿池堤路,把城外北塔寺內已倒的唐代石幢,《陀羅尼經碑》也抬到池跟前豎起,同時在兩株海棠樹間還添建了一座細磚結構的別緻的抗日陣亡將土紀念碑,還把福音教堂美國人葛留邊牧師遺留下的小木船借來,供遊人在湖中盪漾遊玩,蓮池雖非舊觀,總算逐步恢復起來。這時,衛生院長郭子魁,請在院內作文書的書法家閻東山,給花牆門上題了個蓮湖公園匾額,這塊蕞爾小蓮池從此有了公園新號。

我在衛生院前後待了近七年時光的。竊幸作了這小園林的常住人之一,晨風夕月,陰晴晦朔領略了蓮湖無限的旖旎風光,對它也就產生濃厚的感情。尤其是三春時候,綠柳搖風,湖光擺月,海棠吐豔,群鶯弄語,再結合兒時到蓮池玩的舊印象,真覺如人畫境,形神為之一清。前人說:“會心處不在遠”,對蓮池我真有會心之感。

蓮池,從時間上離開我們很遙遠了。但它的風貌總是時時在我的記憶深處泛起,歷久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