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供應鏈爭奪戰已打響 得冷鏈物流者將得天下

日前,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內容與研究中心發佈《2018年餐飲供應鏈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餐飲市場全年收入達到42716億元,同比增長7.7%,持續領跑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2%。到2020年,全國餐飲收入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表示,隨著消費者餐飲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互聯網、資本浪潮、技術革命、共享經濟的不斷賦能,我國餐飲消費場景呈現出餐飲零售化、零售餐飲化,餐飲食品化、食品餐飲化,快餐正餐化、正餐快餐化等多種新特點,餐飲行業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

崔忠付表示,雖然餐飲市場總量很大、前景廣闊,但是行業整體呈現出高度分散、企業規模偏小的特徵,這與我國餐飲供應鏈模式和管理水平滯後有很大關係。浙江味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採購總監李金奎認為,很多餐飲企業或餐飲品牌未能快速實現全國化佈局的主要原因,在於沒形成很強的供應鏈體系。

“2018年餐飲供應鏈市場迎來爆發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表示,團餐成為成長最快的餐飲業態,快餐在中央廚房和供應鏈支持下不斷提高,在線外賣市場保持快速發展,新餐飲成為行業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餐飲供應鏈無疑成為“香餑餑”。

這一點從餐飲行業資本投向上也可以印證。報告指出,據統計,從披露的投資案例來看,2018年,餐飲供應與服務商領域案例數最多,佔32%。從披露的投資金額來看,餐飲供應與服務商領域金額達1444.2億元,佔49.9%。很多投資機構明確表示,2019年投資方向不看重餐飲品牌,只聚焦於餐飲供應鏈。

“國內餐飲供應鏈正從無序化走向有序化,整體水平取得一定提升。”崔忠付表示,各級政府加強了對餐飲門店、外賣的監管力度,制定出臺了食材物流等多環節的標準,給餐飲供應鏈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專業第三方的餐飲供應鏈服務商開始出現,給傳統的餐飲供應市場打開新的想象空間;大型餐飲中央廚房增多,可實現食材的集中採購、加工和配送,一些企業逐漸形成供應鏈思維。

2018年,包括商務部、工信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在內的八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明確在若干關係國計民生和消費升級的重點產業,推動形成創新引領、協同發展、供需匹配、優質高效的產業供應鏈體系。餐飲企業也越來越意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報告顯示,75%的餐飲企業都開展過供應鏈體系管理建設。

面對萬億級餐飲消費大市場,以美菜、蜀海、美團快驢為代表的全品類供應鏈平臺正在攻城略地,以信良記、凍品在線、宋小菜為代表的細分供應鏈服務商都在加速擴張。“當前餐飲供應鏈上半場的爭奪才剛剛拉開帷幕。”崔忠付說。

然而,目前餐飲供應鏈仍存在一些痛點。崔忠付表示,大部分餐企供應鏈理念落後。完善的餐飲供應鏈是以餐飲企業為核心,與原料供應商、物流服務商、消費者等節點組成的高效網狀鏈。目前絕大部分餐飲企業仍然缺乏將幾方面因素統籌兼顧的眼光、能力和人才。

此外,食材品類多、非標性強、產地分散,供應鏈整合難度大。很難有一家供應鏈平臺做到全品類、全鏈條的整合。“連鎖餐飲門店分佈在全國各地,生鮮食材的跨區域分撥配送,對於冷鏈物流網絡和運營能力是極大考驗。第三方企業往往無法滿足要求,餐飲企業和供應鏈企業自建冷鏈物流體系耗時耗錢,管理風險非常大。”崔忠付說。

餓了麼新零售新餐飲供應鏈平臺負責人陳騏認為,中國冷鏈物流能力和西方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不論是成本、整個鏈條的控制還是標準化方面都有待提高。

“很多時候物流到哪裡,冷鏈物流到哪裡,就意味著商品能銷售到哪裡。”晶鏈通智慧溫控供應鏈管理雲平臺副總裁毛莉說,數字化對物流提出巨大挑戰,要做到全過程追溯,通過平臺解決冷鏈全流程監管問題。

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全國物流總監楊望明表示,隨著客戶對產品口味要求越來越高,要把原來的凍品冷藏化,產品保質期從原來的一年縮短到現在的十天、半個月,對應的設備和物流車輛都要進行技術變革。

在業內人士看來,餐飲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餐飲信息化升級必然會帶來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協同、標準統一、數據的信息化運用成為關鍵。

蜀海(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龔力表示,隨著餐飲消費場景多元化,要真正把田間和餐桌連接起來,讓整個供應鏈為行業提供價值,需要在成本、效率、質量、安全等方面把服務做強做好。其中,供應鏈很大一部分是在物流環節上,要實現保鮮、安全、品質保障,需要藉助信息化、自動化技術。

“整個供應鏈體系,包括餐飲的運營數字化越來越關鍵。要把行業數據連接起來,從客戶訂單到整個供應商訂單串聯起來,和門店運營的數據打通,做一些智能要貨和補貨。”龔力說。

“作為供應鏈的物流供應商,需要不斷地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北京快行線冷鏈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培軍說,未來需要加強與客戶的協同,包括數據協同、訂單協同以及公司內部操作環節、運營環節的協同。

“未來餐飲供應鏈發展將呈現一些新趨勢。”崔忠付表示,餐飲企業會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升級門店訂單、採購、物流,乃至產品研發、質量控制、食品安全體系之間的協同、協作能力。食材供應鏈企業明確定位,實現差異化競爭。服務細分客戶群體和聚焦單品供應鏈,也有可能成為獨角獸。

對於食材供應鏈企業而言,一方面,會向上遊延伸做好食材產地預冷、分級和標準化,通過自建核心冷鏈物流體系和第三方冷鏈物流相結合的方式,快速搭建省、市、鄉、鎮多層級食材配送網絡。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系統和數據對接,通過新技術手段驅動食材流通鏈條的縮短。另一方面,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完善供應鏈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同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的深度融合發展,持續優化供應鏈資金流。

(班娟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