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今天我們打仗很容易,長官發號施令,戰鬥機迅速上天,扔幾顆炸彈,很快就拉開了架勢。可在古代,打仗絕非易事。別的先不說,單從糧草角度而論,也足夠讓人準備個一年半載。如果不得不打仗,古人也許會十分羨慕我們。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句大俗話,但卻屬實。雖然吃什麼各國軍隊因勢而定,但如果糧草斷了,十有八九會不攻自破。西漢七國之亂時,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之後,軍隊就自動瓦解了。可見,古代打仗,“吃”是一件大事,關乎戰局。

戰士隨軍而行,東征西戰,糧草也得跟著走。運輸工具又成了一個問題。古代的運輸工具和今天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車馬此時佔據了絕對重要的地位,但遇到山地時,則需人背。一路走一路運,人要吃飯,馬要吃草,想想真是不便。難怪孫子云:馳車千駟,草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但軍隊出征,即便是再強大的國家,所帶的糧草也是有限的。於是,非戰之時屯田成為了一種必需。據載,屯田始於曹操,這也應該算是一種謀略了。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因為糧草供應十分重要,便有了決定古代戰爭勝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地形。陸路車馬人力並用,水路則可用河道運輸,這樣可以省不少力氣。於是,上游軍隊往往戰勝下游軍隊的把握性大一些。

運輸糧草如此困難,卻要糧草先行,這主要是為了滿足戰士打仗的飲食之需。有了力氣,才能打勝仗。不然前胸貼在後背上,還怎麼打。不同時期的戰場食譜不盡相同,儘管不離五穀雜糧。但值得回味的是,古人發明的一些食物,有些我們今天還在食用,真可稱之為發明。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戰事頗多的春秋戰國時期,戰場上的飲食有嚴格的等級之分。三級為上,可以享用到米、醬和菜羹,可謂豐盛。沒有級別的則為下,吃飽是最大的願望。到了西漢,吃的稍好一些,除了米餅之類,有了乾肉。但要說吃得最好的,還得是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得益於自身的民族特色,涮羊肉呼之欲出。據說,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一日,成吉思汗著急出戰,廚師匆忙中將切好的羊肉放在沸水裡稍煮片刻,然後撈出放入調料,呈至成吉思汗面前。誰料,成吉思汗吃後大加讚賞,遂廣為流傳。直至今天,涮羊肉還是大多數人喜愛的食物之一。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和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比起來,宋代的漢軍和西夏軍則以麵食為主。相傳,楊家將發明了刀削麵,西夏人發明了面片兒。究竟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刀削麵和麵片兒今天還是我國北方常吃的食物。後來到了明朝,戚繼光在麵食的領域裡進行了創新,做餅時中間留了洞,用線穿起來,以便攜帶。

無論是吃米吃菜,還是吃肉吃麵,都還有的吃。可古代打仗,斷草斷糧的情況時常出現。怎麼辦?有糧食的時候就要學會節約用糧。《武經總要》就記載了一種方法:用米一石,煮熟後濾去米湯,然後反覆曬蒸十次,可得乾糧二石。除了節約用糧,還得學會如何從敵國獲得糧草,以戰養戰。在孫子的理論中,這也是一個優秀將領應該具備的本領。但在乾糧用盡尚無接濟、又沒有辦法獲得敵國糧草時,就只好挖野菜、扒樹皮,甚至吃皮革,殺馬吃肉了……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古代打仗,講究知己知彼,這樣打才放心。我們今天有雷達、無人機、巡邏機、偵搜機等等先進設備可、以使用,古代的偵察卻只有眼、耳和口。《司馬法・定爵》中言:“凡戰,間遠,觀邇。”意即距離遠用間諜,距離近用觀察。

古代戰爭,統帥都習慣於在戰前登高,通過觀望敵方的陣地和兵力來分析敵情。如敵方近而鎮靜,說明敵方具有有利的地形;敵方遠又來挑戰,則是誘我入圈套,可要當心……我們常在武俠電影裡看到附耳貼地聽聲音的鏡頭,那便是用耳觀察的一種。除了戰前觀察,“挑戰”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用我之少數力量引敵方出戰,判斷敵方的兵力和部署。但這種觀察方式需要一定的藝術性,如何故意暴露自己的破綻令敵方作出錯誤判斷,又達到“挑戰”的目的,對統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當觀察不能達到目的時,間諜便派上了用場。可別小看了古代的間諜,那時候的間諜可謂是分工明確,有利用敵方控制區域內的老百姓作為我方間諜的因間,有利用敵營之兵為我服務的內間,有俘獲敵方間諜反為我用的反間,有故意放假情報給我營中敵方間諜的死間,還有完成了任務就回來彙報的生間。說來有趣,戰場上的間諜除了探聽情報,還負責散佈流言、挑撥離間、誤敵決策等,真是五花八門。而《孫子兵法》的《用間》篇則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間諜理論著作。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旗幟振奮人心、迷惑敵軍的故事很多。據史料記載,唐征討百濟之戰,左驍衛大將軍蘇定方在進攻百濟俱拔城之時,乘百姓來投之機,命軍士登城立幟,結果百濟守軍軍心大亂,唐軍卻鬥志倍增。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登城立幟”的故事。

打個仗準備一年?趣談古代戰爭中的多樣性!

我國古代軍中的旗幟有號旗、悼旗、聯絡旗、令旗、牙旗,還有將旗。諸葛亮的“八陣圖”和李靖的“六花陣”就是很有名的陣旗。而聯絡旗則如同通信工具一般,具有旗語。如行軍中關隘難行,就用青旗表示要砍樹開路;如發現前方有敵兵,則舉起白旗,以示通報。在所有旗幟中,牙旗是全軍的象徵。牙旗不倒,就說明主將尚在;牙旗一旦倒掉,則表明全軍已經崩潰。牙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來在軍隊出征前舉行“祭旗”儀式,以此保佑平安,但願出兵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