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縣脫貧攻堅的逆襲

本報記者 徐蔚冰

尼瑪,熟悉的是網絡用語,陌生的卻是地名。

在藏語裡,它意為太陽,代表光明與神聖。藏族人用它來取人名、路名,還有地名。比如,尼瑪縣。

尼瑪縣,被喻為中國離太陽最近的縣城。時隔5年,尼瑪縣再次映入外界的視野。

尼瑪縣:離太陽最近的縣城

近日,阿里巴巴發佈《“三區三州”電商發展報告(2018)》顯示,西藏尼瑪縣以近7倍的網絡銷售額增速,位列“三區三州”209個區縣(含縣級市)第九。

此外,2018年,尼瑪縣的買入金額為賣出金額的51.8倍,網絡零售逆差依然巨大,但較5年前已大幅縮減。

早在阿里研究院2014年7月發佈的《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微報告》顯示,2013年,尼瑪縣網絡零售逆差達2070倍,位居全國縣域第一。

這一方面說明,中西部的消費潛力巨大,但另一面,賣出嚴重不足的背後,可見當地產業的落後。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尼瑪縣的經濟發展:平均海拔5000米,空氣稀薄多風雪,並且,尼瑪縣太大了。

位於西藏北部的尼瑪縣,已被拆分出過半面積,仍相當於臺灣省兩倍大,而全縣人口只有3萬多。

逆襲之路:脫貧攻堅要扶志又扶智

尼瑪縣位於中國五大牧場之一的羌塘草原,這裡往往上午風和日麗,下午颳起大風。當地因地制宜,啟動“萬畝千畜”脫貧工程,建設萬畝人工種草基地,養殖5000多隻絨山羊。

儘管條件艱苦,尼瑪縣還是努力跟上互聯網時代步伐,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積極發展電商經濟。

《“三區三州”電商發展報告(2018)》顯示,由農村淘寶、淘寶、天貓、菜鳥、阿里雲等組成的阿里巴巴興農集群,已全面覆蓋“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在電商的助力下,一些貧困縣已實現摘帽。

在尼瑪縣的網絡銷售額中,農產品佔了九成。2018年,尼瑪縣網絡零售逆差大幅度縮小,主要在於,賣出金額同比增長近7倍,而買入金額增長不到3%。

同時,物流體系逐步完善,強化了尼瑪縣與內地大城市的聯繫。2018年,尼瑪縣輸入和輸出商品(件數)最多的十個城市,都在西藏之外。五大輸入地為上海、蘇州、北京、杭州和深圳,輸出地為杭州、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但在物流時效方面,買入所需平均天數是賣出的3倍。賣出比買入更便利,或許也是逆差縮減的因素之一。

在物資缺乏的高原上,人們也渴求著消費升級。最近四年間,尼瑪人從阿里平臺買入金額最多的商品始終是老三樣:手機、羽絨服和靴子。

而對於正奮力脫貧摘帽的尼瑪縣來說,近52倍的逆差是一道鴻溝,電商發展主方向,仍是不斷擴大商品輸出能力。

此前,尼瑪縣網絡銷售額曾出現過下滑,又迅速回升。實現電商經濟既快又穩發展,需要打造規模特色產業,完善電商基礎設施。

採訪中,尼瑪縣完全小學教師洛桑次仁告訴記者,他自己就在淘寶購物,只是太慢,順利的話一個星期能收到。阿里巴巴數據顯示,尼瑪縣人網購以郵政和圓通為主,賣貨主要通過圓通和百世。

29歲的洛桑次仁,是2018“馬雲鄉村教師獎”得主。2015年啟動的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獎勵100位鄉村教師和20位鄉村校長。這個獎的頒獎地永久設立於海南三亞,教師出身的馬雲曾這樣解釋:“很多老師從未看到過大海。大海帶給人想象,沒有想象力的老師會很難教出有想象力的孩子。”

洛桑次仁對記者說,我們縣城的脫貧攻堅,要扶志又扶智。我去三亞領這個“馬雲鄉村教師獎”,不光是能看到大海,而是能在海里撈到知識、撈到金子,把學到的知識帶回來,發展我們縣的電商,更加有針對性地為我們縣的脫貧攻堅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