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往来,帆樯云集——老德州发达的商业

没有哪一座城市,如德州这般与运河息息相关,从黄河凝塑的农耕文化一路走来,大运河促成了德州的华丽转身,先是成为全国四大粮仓,后成为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德州地域文化也不单是一种乡土文化,而是一种以开放、融合为特点的商业文化。

以市场命名的街巷

德州建城是在1397年,当时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兵营,采用卫所制,卫军守护漕粮递运,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所以,没有功能划分。

德州城第一次大规模城市规划是在1411年,也就是建城的14年后,从这个速度上来看,当时德州完全是被发达的商业推着前行的。据德州方志记载:这一年,统治者“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对德州城进行集中规划:南关为民市,为大市。小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角市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和柴市,西为锅市和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小西关军市的货物都是由南关运过去的,所以市名前边用“小”字进行区别,后来因为每岁冬天要从北厂运粮,所以小西关又有了北市之名。

到了清代,德州逐渐裁撤卫军,转变为州城。此时的德州不仅是漕运必经之地和通南方九省的陆路咽喉,而且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南北货物荟萃交易、多种手工业初步兴起的城市。到乾隆年间,城内有手工业作坊200余处,商号400多家,涌现出许多名字号和名产品,如瑞兴号的水、旱烟畅销天津、济南,颐寿堂的人参再造丸行销北京、天津,德州农家编织的草帽辫,远销川藏云贵,德州成为很大的贸易基地。

发展到1935年,德州城厢以商业市场命名的街巷主要有:招商街、水市街、枣市街、柴市街、羊市街、线市街、马市街、盐店口街、豆腐巷、米市街、大竹竿巷、小竹竿巷、苇子厂街和小锅市街14条街道。

这些以市场为名的街巷,最先出现的是小锅市街。明建文帝二年(1400),靖难之役进入白热化,燕军与盛庸率领的南军激战于德州以北的夹河,盛庸战败南逃,燕军占领德州,缴获粮食“百万石”。此后,燕军南下,杨、贾、王、常、白等七姓在运河边上留居下来,这里有装卸码头,经常卸锅,因此得名卸锅市,后逐步叫做小锅市。

如今的米市街已经消失在运河岸边聚秀城小区的楼宇之间,当年的米市街,曾是德州最繁忙的街巷。1411年,米市成为德州城第一批市场。漕运、商贾、驻军,促成了德州米市的兴旺。当年运河一路北上,沿岸米栈、米行、斗庄、米店、堆栈、栈船、大小米市鳞次栉比。最集中的就是米市街。当时明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经营者需要申请专门的帖子(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才能开张。九省凡赴京送米的,必须在这里经过二品道台检验,如果米质粗糙,要到米坊重新加工后方可北运。1934年,德州农业丰收,各斗店供销两旺,仅绿豆一项,每天可成交8.5万至9.5万公斤。

1411年,知州何源建设了城隍庙,由于有良好的群众信仰基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城隍庙附近摩肩接踵,周边百姓过境必经,庙前街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品市场。每年腊月里赶会,会期一个月,这期间是德州最热闹的时候。卖年画的、卖纸花绢花的、说书唱戏的、卖艺的、跑马解的、拉洋片的、算卦相面的挤满了大殿前后广场。茶馆酒肆、饭铺小吃、摊贩随处可见,这条街就叫城隍庙街。1928年4月27日,二次北伐全面成功,政府宣布破除迷信,城隍庙里的神像全部被拉倒,庙址改为中山市场。继而,城隍庙街改为招商街,现在名为市场街。

德州商业|商贾往来,帆樯云集——老德州发达的商业

竹竿巷的商铺规模都不大,老板同时也是伙计

德州还有一条传承400年的历史文化小街竹竿巷。据《德州志》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御河西迁浮桥,立大小竹竿巷,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尘。”这一带的经营业户,很多都是随运河船而来的江浙商人,他们在这里开店,定居下来。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新颖的开敞式店铺门脸设计、精湛的竹编工艺、精美的竹制品,组成了全新的商业元素。另一方面,这些商户也把江南丝竹、吴文化带到了德州,南北大运河文化融合,相映成趣,文人墨客流连于此,感受别样风情。竹竿巷的名字,一直用到了2011年。

旧时店铺讲究多

老德州店铺讲究多,特别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道因时立,理自天开”,他们做生意还是图个长远。

不用“三爷”。这“三爷”指少爷、舅爷、姑爷。当年德州较大的商号,不论独资还是合资,多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权、管理权都由经理说了算。在用人方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用“三爷”。因为这些人自恃与东家沾亲带故,不好领导。有的东家愿意叫孩子学做生意,就把他们送到其他商号去当学徒。

营业时间长。德州最早的澡堂子叫孺歌池,“孺歌”二字取意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在北汉的民歌《孺子歌》,在其门脸上有这样一副木刻金字对联,上联:金鸡唱时,群贤毕至;下联:玉牌敲处,沧浪澄清;横批:振衣弹冠。说的就是早晨四五点钟开始营业,一直忙到晚上12点,一天营业18个小时,班前准备和班后整理尚不包括在内。关门后,有顾客叫门,需要随叫随开。

服务态度好。顾客进门笑脸相迎,需要什么商品,同时拿出好的、次点的几个品种供挑选。如果谁经常做不成生意,就有被解雇的危险。较大生意成交后,还要给顾客送货到家,特别是饭庄,都可以外送饭菜。棉布店则采取货到付款,带着客户有意向的布匹到客户家中,让其挑选,买多买少,剩余的带回商号。百货店还备有托盘,供喜庆寿诞的家庭送礼用。

经营灵活。旧时私家商号自行定价。紧俏商品随意涨价,大路货沾利就卖,一些大的商号虽然挂有“言不二价、货真价实”的牌子,其价格也是可以浮动的,因此一笔买卖,往往要打价很长时间才能成交。当时的商家不缺智慧。延寿堂药店为推销其自制的“止咳第一丸”,在门口挂出“初一十五,买一送一”的招牌。九章布店独辟蹊径,更是推出了“一天不要钱”这个绝妙的促销方法,具体方法是:凡某月里在该店购买的商品,都开具购物凭证,由顾客保留。至下月,把上月日期填好贴于标签上,当众抽签,抽出哪天来,在该日期购物的顾客即可凭购物凭证到商店照数再拿一份,不用付款。

另外,赊销是当时商业很流行的一种推销方式。一般每年逢端午、中秋及春节为结账日期,春节前必须还清。赊销的价格高于现金交易价格,如1932年前后,棉布庄对现金买东西的按价格回扣1.5%,而赊欠的按应交款每月加收1.5%。一些零售商对赊欠的还采取加价的办法,以避免呆账或抹零的损失。

装修新潮。德州商业的主进货渠道是济南和天津,受两地影响,德州的门店也很注重门脸的装修。民国期间,多数的商号将板搭门改为玻璃门窗,并设有橱窗陈列商品,五颜六色。大一点的百货商店白天用收音机播放新闻,用留声机播放广告、歌曲,夜晚灯火通明,引人注目,有的还张贴广告扩大宣传。店员的服饰也由长袍马褂改为长袖小褂,出门则大褂礼帽。

德州商业|商贾往来,帆樯云集——老德州发达的商业

城隍庙一带小饭铺特别集中

实施名牌战略。一些生产型店铺,通过争创名牌扩大销路。如聚源长的州醋、义和酱园的什锦酱菜、益寿堂的中成药等,都以质量高超闻名远近。日升斋的布鞋式美耐穿,以价高而闻名,“放着九百的不穿,非穿一吊的不可”,说的就是该店的产品。饮食行业则有鸿盛楼的炒菜、一条龙的十大碗、又一村的包子、韩世恭的扒鸡、王秀生的回民烧饼、刘瑞芝的大火烧、邱福田的鸡汤馄饨等,都深受老百姓喜爱。

钱庄和当铺

明清以来,德州商业的发展主要源于3个方面:一来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财富聚集。二来州卫同城,衙门众多,高收入群体较多。三来当地多兵,且士兵不服役、不纳税,所以,消费水平较高,商业发达,银钱业应运而生。

钱庄也称银号,发行银票。德州出现的第一家银号是日升恒银号,也是老德州存活时间最长的银号,于清道光年间开设于德州大寺街,店主东平王家,一直经营到清末。当时日升恒所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存款、发放贷款、汇兑、发行凭票、买卖生金白银及各种货币找换等。存款来自平码(经纪)行、棉花行、杂货栈,而发放贷款的对象亦主要为上述特货商。

那时候,较大的钱庄如德祥、德恒等,都出钱帖子,代替货币在境内流通,并可在本号兑换银元、铜圆等硬币。钱帖子面额多则10吊,少则1吊。后来由于钱庄滥发钱帖子,造成无力兑换,被迫停业。

当铺,是以收取物品作抵押,进行高利贷的信用商业。当铺很早就走进了德州人的生活。

据《德县志》记载:从清道光十七年民众募集的4000多两宾兴款,到同治年间水馆驿粥场的善款,都在当铺获取利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老德州的典当业以零星抵押借款为主,对象为衰落的士绅和贫苦市民。珠宝玉器、文物古玩、衣物家具等都能抵押。抵押的价款不及实物价款的十之二三,借款利息比银行放款重。抵押最长期限为两年,到期不赎,即成死当,抵押品由当铺自行处理。

德州商业|商贾往来,帆樯云集——老德州发达的商业

喧哗角到二郎庙角这一段因德恒当铺而得名当铺街

清末民初,德州较大的当铺有三家:一家在北厂街,一家在顺城街,另一家在城内当铺街。其中,最大的就是当铺街的德恒号。德恒当铺老板为吴桥人,何时开始营业无文字记载,位于当时南门城内的喧哗角北,由于资金雄厚,历史悠久,这条街也一度因为它而叫当铺街。

1925年,军阀混战时,德州驻军六十二团勾结土匪进攻德州城,入城后大抢3天,德恒当铺损失惨重。1931年,当铺改名裕鲁当铺,继续经营,经理张瑞颖。1937年,迁至喧哗角东路北,七七事变爆发后,当铺将贵重物品迁至济南。日军侵占德州后,当铺被查封。1938年7月,当铺将剩余抵押品卖给同新成百货店,德恒号自此消失。

1958年,当铺街被拆掉。

商会的变迁

德州的商会,最初成立于1916年,办公地点在南门城上的关帝庙内,据林修竹编著的《山东各地乡土调查录》记载,当时德州商业发达,每年仅花生一项运往天津、济南的就达50万余公斤,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煤油、洋线、洋布、纸烟、煤炭、糖等,入会的商号达870余家。

商会的组织形式原为会长制,由正副会长、文牍、会计、事务员等组成,只要是入会的商号,都是会员。1930年后,改为委员长制。日伪时期,商会有委员27人,都是各行业中较大商号的经理。27人中,推选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理事4人,主持日常工作,任期两年。商会职员和勤杂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由各商号分摊。按照商号大小,核定应摊数额,由商会杂役按月到各商号收取。从商会设立到德州解放,德州商会共出现过9位会长,分别是:曲廷相、马四官、杨善舫、邹凤朝、李俊忱、孙敬斋、曲紫霄、邵翼卿、王绶卿。

商会是各商号联合组织的一个群众团体,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维护经营业户的合法利益。除调处商店之间的业务纠纷外,还听命并服务于政府。

1927年,军阀混战期间,德县垫办军费60万余元,商民借款7万余元。1930年,方振武、石友三部队驻德,德县地方垫办给养30万余元。这些苛捐杂税也都是通过商会向城内各商号征收的。

由于军费负担过重,一时难以筹集现金,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商会曾于1927年印发过只在德县城内各商号之间流通的“白票”。商号收到“白票”后,可到商会兑换现金。后因“白票”印发过多,无力敛齐现金兑换,致使不少商家受到损失。

1937年后,商会逐渐变成敌伪掠夺群众利益的帮凶、宪兵特务敲诈勒索商号的爪牙。当时的德县商会成了应酬官僚、劣绅、特务们的场所。这些应酬花费,加重了各商号的负担,又因伪币贬值,物价飞涨,使得各商号叫苦连天。

1946年6月,随着德县的解放,旧商会彻底垮台。

关注《运河朗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德州古运河畔》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德州运河民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