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这是不少大学生的消费常态:

借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挣扎于消费需求较强与收入不稳定的局面里。

你因为羡慕同学买了一部最新的手机,也就心思思地跟着换,然而新的喜悦还没有体验完,催账电话一通又一通的打进来。

你看着朋友圈的旅游照,于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欲望,还在路上,网贷公司便把账单发到你手机,提醒还款日期。

你信奉“只有懒女友,没有丑女人”的教条,心一狠手一点,网贷到账于是心满意足选择了与自己收入相差十里的品牌护肤品、化妆品。再精致的脸蛋,也掩盖不了内心的焦虑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操纵下,他们面临的结局不外乎几种:家长出门倾全家之力,东筹西凑“子债父还”;再者无力偿还校园网贷借款绝望中选择自杀;抑或是女大学生内心惶惶不安,“裸持”落在校园借贷平台。

在认知偏差下,人们往往将这种悲剧归罪于“金钱是万恶之源”。对于深陷校园网贷的家庭中,争吵时必然少不了这种声音‘悔不当初啊早就应该反对孩子上大学,或是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简直白读了,学了那么东西白学了’,又或是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混账东西。

《反溺爱》的作家罗恩•利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他在书中说到:“

一般来说,父母不会阻止孩子借钱念大学,理由很简单:没有人想放弃孩子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但问题在于:最后是否要承担数万美元贷款的人,是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弄钱自己要为大学教育多少钱,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的财务决策,但父母经常把这件事的决定权交给一个17岁的孩子,而这孩子却从没买过比自行车还贵的东西。这种做法,简直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简单来说,罗恩认为孩子成年以前,接触的只有小额金钱,购买物品也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东西,家长没有从小对孩子财富教育进行关注和重视,却要求上大学后,孩子能有一个较好的消费方式,消费价值观和金钱观那不是等于白日做梦不切实际吗?

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在罗恩•利伯《反溺爱》一书中便为金钱正其名,金钱是一个中性的,是家庭教育的工具,诸如孩子的好奇心、耐心、节俭、慷慨、爱心、毅力、主见,以及获得延迟满足的消费思想、财务复利的思想、人生有取有舍的思想、拥有多少钱都要快乐的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关于钱的教育获得。

除此之外,本书也是一份详尽的行动计划,可以帮助家长处理许多日常问题,包括零用钱、家务、储蓄、手机、打工、大学学费等等。随时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多少钱算太多?多少钱才够?

既然谈钱这个话题避无可避,我们可以跟随罗恩来上一堂财商课。

钱是最容易宠坏孩子的东西?

但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民国时期,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前者婚内出轨嫁给了徐志摩,婚后生活仍然保持从前的浑金如土十里洋场的消费方式,靠着徐志摩兼职几份工资以供开销,另外陆小曼还染上了鸦片,当徐志摩空难后,生活似乎一下跌到谷底了。相比前者林徽因的结局却能善始善终,虽然年轻时候与徐志摩有过一段情爱纠葛,但能理性看到两人之间的不合适,迅速抽身并选择与梁思成私定终生,并一生坚守自己的建筑事业。

其实陆小曼与林徽因两人的原生家庭背景十分相似,父辈都是出身名望,两人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举止优雅,天生丽质,众星捧月般的人物。然而不同的是,两人父母在财商教育上却是大有差异,陆小曼是一名独生女,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于是父母尽量在物质上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提供最好的条件,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她成为一名交际花,觅得乘龙佳婿。而林徽因父亲在她16岁的时候,便趁机带着她出过游历,在此过程,她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也更好的磨练了自己,因此不怕艰辛和丈夫梁思寻遍全国古代建造的特色。

两个家庭,一个通过金钱的教育打造了坚韧、主见、不被金钱驾驭的才女林徽因;另一个依然惯于享受,随心所欲不能及时克制自己的欲望落得个凄凉的结局。

正所谓成了萧何,败也萧何,财富也是如此理。

反观现代社会,孩子几乎都生活在物质横流的环境里,父母一边困惑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开口谈钱,另一边又担心孩子信奉物质主义。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被宠坏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共通点:

  1. 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
  2. 没有太多行为与作息规范。
  3. 父母或其他人给予他们很多的关注与协助。
  4. 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以上四点共通点中,前三点不用花半毛钱,就连第四点,即使家庭条件一般,若是有很多亲戚溺爱这个孩子,孩子也可能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正好说明,事实上,宠坏一个孩子根本化了多少钱。但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在生活中的细节渗透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与孩子讨论钱也只是局限在金钱的本身,那么由财富教育辐射而来的金钱观,价值观,消费观,职业观等更加有深层的话题则会扭曲孩子三观的塑造。

比如,孩子的长大的过程, 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和外界,他们便会产生和金钱有关的各种疑问。小到“为什么,我不能买这个”、“你为什么说你没有钱,那谁有钱?”大到“为什么别人家的房子比我们家的大”、“为什么他们家可以出国游玩?”这些话题的本质都可以归纳为金钱的讨论。

这个时候尴尬了,一般父母都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关于金钱的教育,不要把这份缺失的教育继续延续下去。

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钱很重要,如何和孩子谈钱更重要

我们的一生需要谨记,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弄清世界如何运转就是他们的任务。金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重视的东西,财富界有一条金科玉律:“金钱是万能,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当然我们的终极幸福的追求却不是物质。

面对好奇心,孩子会尽可能借助各种方法找出关于钱的相关信息,与其等孩子在网络世界上看到五花八门的东西,不如与孩子坦诚谈论金钱,解答孩子的困惑。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与孩子谈钱。

01.“谈钱”闭嘴,保持沉默不是最佳的策略

多数人小时候都碰到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在一旁窃窃私语核算生活收入和开支,看到红票子、蓝票子,忍不住上前问道:“你们赚多少钱?或是我们家有钱把。”通常一句“这不关你的事”或者干选择沉默来应对这件事。

明知道钱很重要,却又绝口不提。一来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说了又不懂,懂了也帮不了我什么忙。二来经济压力大,和孩子谈钱简直是自寻烦恼,真的应了一句话‘一想到钱,我的头就痛了’。

事实上,父母的对于家庭财务问题恰恰有某种带有情绪化的观点,可能包括:钱是不好的、钱让人害怕、钱不够用。因此,谈论金钱是无可避免地引发强烈的情绪变化与冲突。藏着捏着的情绪之间影响了孩子对金钱的偏见。

因此,如果你幻想能用什么方法保护孩子,就必须提前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这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02.“谈钱”前提,了解发问的原因

在回答他人的问题前,一般的思路是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们至少有10秒中可以思考可能的答案,也就是拖延术;另外孩子思维简单,不能判定自己的发问是否已经超出家长的界限了。

所以,家长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尽可能使用鼓励语气,如果家长的口气听起来凶巴巴、不耐烦、审视质疑的意味,很有可能让对话中断。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信息来源也很单一要不就是同学,要不就是家庭。

因此孩子给出的原因,不外乎两类答案。

第一类答案:校园内外,与朋友玩游戏或是闲聊的时候,突然某个朋友大声宣告自己的父母是千万富翁。接着孩子放学回家便会问父母“家里是否有钱、你们是不是千万富翁”。此时孩子并不明白千万富翁,有钱人的意思。他们这样问极有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或是好奇这中间夸大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不用深入讨论话题。

第二类答案:来自某种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无意间听到父母为钱吵架、或是听到父母与别人讨论钱的问题,又或者从其他地方听取一些片段,然后按比例方法。此时他们内心的恐惧是会不会搬家、转学或放弃兴趣爱好班。

由此可见“你为什么这样问”,确实能帮助父母更好地域孩子谈钱。

03.认真倾听孩子的各种提问

孩子会说话时,可以给他冠名“十万个为什么”,随时随地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大对于金钱的问题,下面几个是很多家长至少会听到一次的问题。

问:我们家穷吗?

对于经济条件其实还算宽裕的家庭来说,要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比如说:“我们衣食住行都能得到满足,流浪汉或者穷人买不起的,我们都有,因此我们并不穷。”

或是家庭成员遭遇失业时,我们虽然不能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回答,但能对孩子承诺:“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我们还拥有家人和朋友,家人一定会努力让生活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问:我们是有钱人吗?

家长可以利用这个问题,试着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富有的。比如问孩子,有钱是不是代表某个人拥有很多东西,房子、车子、玩具?或是这些东西要通过多少钱购买?怎么样才能赚到钱?也可以反问孩子“钱重要吗?”,借由机会,让孩子明白人最重要的是品质,我们的商量、忠诚、创意、慷慨。无论以后是否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感到生活的乐趣。

金钱与物质并不是定义富有的唯一方式。

问:我用自己的钱买东西,为什么不可以?

家长最怕的是,孩子拿着压岁钱买买买。于是便制定各种规定,但有没有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于是便出现一种场景,孩子苦苦追问为什么对自己的钱没有处置权。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沟通“想要”与“需要”的界限。或是没有好的办法,仍答应孩子过后会给孩子一个答案。我们需要权威型家长,更需要乐于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

有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权威型的家长教养下,孩子在各领域通常有更好的成就。

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三个罐子,培养孩子的财商

“月光族”、“超前消费”是不少年轻人的消费状态。从这类人的金钱观反映出,他们对金钱毫无规划冲动消费,消费一时爽,事后烦恼多。为了避免后代,陷入金钱瓶颈,和自己的孩子谈钱要趁早!

那么从孩子的零花钱入手,启蒙孩子的理财规划。罗恩在《反溺爱》一书中孩子的零花钱使用方式有十分奏效的建议。他认为需要帮助孩子把零花钱分为三类,放在单个透明的塑料罐子,分代表消费、捐献与储蓄。

我们可以来看看三个罐子代表的意义。

第一个是消费罐子。这部分的钱是应对孩子外出逛街,碰到喜欢的东西,可能就会想拿罐子里的钱出来买。当然在前期阶段,会做出许多有趣的事情来,也正是如此,孩子在购买的过程学会了再现实世界里有许多东西你想要的,而有限的金钱便是你的抉择,长久发展孩子便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第二个是捐献罐子。很多人听说过,一个人的快乐只能收获一倍快乐,当把快乐分享给他人,便能收获几倍的快乐。捐献也是如此,当孩子想要帮助他人,筹得一点钱或是其他物品,再捐出去,孩子就会有一种目标实现的真实情感。

第三个是储蓄罐子。越长大越感觉存钱是一件必要的事情,看见你想要买的东西,你努力存钱直到目标实现,看见突出急事有能力度过难关,这些都是我们存钱的意义。当然,孩子对存钱这个概念较为模糊,这是一件周期较长的事件,为了让孩子不心急火燎的不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设定目标,打印出事物放在罐子外,提醒孩子。

事实上,这三个罐子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需要做的事情。消费要做规划,储蓄要有受益、慈善要有执行。说白点,有些钱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钱需要给比我们更需要的人,有些钱则要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校园网贷真面目:中国的教育,缺少一门课

“谈钱”很难,而罗恩•利伯的《反溺爱》让家长与孩子在金钱的对话上变得有趣有料。当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能使他感到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