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01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所公立小學的心理老師。週末見面時,她給我聊了聊,現在小學五六年級孩子的心理狀態。

說起來也挺逗的,我這個朋友,本來是學藝術體操的。原本就打算在學校裡當一個舞蹈老師,結果有一次學校搞培訓,說是考過了心理諮詢證書,還可以報學費。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假期返校學這個,對大多數教育專業畢業的老師,教育心理學本身就是必修課,再加上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教育心理學也得涉獵,這才有了空位。

她當時才畢業兩年,還單身,而且家在外地,她也不想回家。想著反正也沒啥事,在學校待著,跟在宿舍待著,區別也不大,最後就選擇了去學習心理學。

沒想到,那個授課的心理學老師水平很高,讓她通過學習,先解決了一個當時困擾她的大問題。

這讓她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培訓結束之後,她也一直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學習心理學,還拿到了挺厲害的資質。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後來,她所在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離職,急需一個心理學輔導老師。她在心理學老師的推薦之下,就從體育老師變成了心理學老師,算是半路出家。

沒想到她越幹越好,還成了整個學校的心理諮詢師,有她名字命名的心理工作室。

總體上來說,她的工作也不算太累,還有不少時間,不斷學習和探索。

她告訴我,學習心理學,她漸漸想明白了很多事,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更加清晰,算是放下了原生家庭父母親對她的傷害。

也正是這樣的轉變,讓她最終勇敢的接受了一段戀情,現在修成正果,有了一個完美的小家庭。

我也發現了,她這些年的變化。以前她說話很快,總給人感覺天生有攻擊性。

但這其實只是她的一個表達習慣。作為她多年的朋友,我還是很瞭解她。

她曾告訴過我,從小到大,因為家裡還有個弟弟。爸爸又比較重男輕女,對她的耐心不足。不得不讓她養成了在很短的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想法的習慣,延續到成年後,就變得語速超快。

我很欣賞這位朋友的原因,她是那種典型的幹一行鑽研一行的人,真的是特別捨得下功夫。

最開始她教藝術體操,很快就要帶學生出去比賽。她為了編排好這套操,基本上把國內國外能找到的視頻,全部進行了認真分析,最終自己反覆實踐和體會,編排出來的操,動作漂亮又提精氣神。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總之輕鬆拿個獎,也在意料之內。

做了心理老師後,她又開始研究整個心理學的內容。她研究內容,總喜歡找最原始的出處,從起點開始看。

我曾經很好奇地問她,這個方法多吃力呀,用得著看那麼古老的內容嗎?

她告訴我,現在這些心理學家很多流行的說法都要引用前人的內容,學習一下,肯定是非常有價值。

她對自己的要求,不能光懂了引用的這一點,肯定要去看看最早的這個說法前後產生的原因和持續產生的影響。

就是她這種很笨的學習辦法,卻真的讓她在這門學科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也是我特別佩服她的地方。

我會定期和她見面,每次和她聊次天,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02

她恰好最近正對學生們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數據分析,她告訴我從現在孩子們提問的內容來判定,不少孩子的青春期,已經提前到了10歲了。

結合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反饋,她覺得不少學生似乎18歲以後,同樣也還處在青春期。

她很欣賞的心理學大師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按照人的發展階段來看,12歲到18歲處在青春期。

但她覺得,綜合來看埃裡克森關於人生的發展理論,那整個人的發展,不都是一個自我認知和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

那是不是意味著,青春期還可以更早一些開始更晚一些結束?帶著這個想法,她認真地去思考案例,得到的結論還真是很有趣。

她覺得一個孩子在10歲左右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儘早地正確引領,其實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在14歲前後,很大可能自我痊癒。

而14歲的關鍵時間點,是她覺得一個孩子對自我清晰認識的“關鍵價值錨”,這就象是在茫茫的大海中,隨時可以偏離方向,但有了一個關鍵價值錨,就算是在風浪中,大船本身也不會偏離的太遠。

我對這個話題特別的感興趣,畢竟我兒子已經13歲了,現在他身上存在的很多問題,就連我看來,都覺得是,本質是缺少一種自我認同。

我趕緊讓這個朋友,好好給我講一講。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03

她告訴我,她們學校裡有一個原本成績很不錯的女孩,可在眼下面臨小升初衝刺的時期,這個女孩卻明顯表現出了不適應。

後來通過心理諮詢,她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女孩很崇拜的一位畫家叔叔,正好那段時間,在她家裡小住了一段時間。

這位叔叔自己沒有小孩,特別喜歡這個女孩,還經常陪著她一起做作業。每次有難題被女孩解答出的時候,叔叔都會特別高興的誇讚她聰明。

結果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女孩反而變得不敢去挑戰更有難度的問題。因為她總覺得自己不夠有實力,而是憑著聰明有運氣而已。有點怕自己挑戰失敗,破壞了自己在叔叔心中的美好印象。

這個狀態,一直到這位叔叔離開她們家,她依然時常是這種不自信的狀態。

一些本來並不難的問題,她也產生了自我懷疑,常常是自我否定的狀態。全家人都很著急,卻不知道如何幫助這個女孩打開心結。

直到我這個朋友瞭解到,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她建議這個女孩的爸爸媽媽,多跟孩子講一講,畫家叔叔是怎樣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尤其是這位叔叔小時候,還被很多人認為過是一個笨孩子。不過事實本來也是如此。

畫家叔叔通過和孩子爸爸媽媽的溝通後,後來也時常會和這位女孩講述,自己面對失敗的時刻,怎樣去面對和解決。

半年以後,這個女孩的狀態明顯有了回升。可見,在孩子還在懵懂的自我探索的階段,大人們,真的沒必要過度讚揚,給孩子貼上不必要的標籤。

從這個女孩本身來看,本來就很聰明,所以也會比很多人更敏感。那就一定要讓這個孩子明白,努力是比聰明更穩定的一種優秀。

朋友告訴我,由於個體的差異,每個孩子面臨的狀況都不同,所以敏感的察覺、引起他們發生變化的關鍵點就特別重要,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藥。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04

她還給我講了一個四年級男孩的案例,這個10歲的小男孩告訴她,自己很孤獨,覺得沒有朋友。

這個孩子是三年級轉學來的這所學校,其實也已經在學校裡呆了快兩年了。如果適應力非常好的孩子,可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

但這個孩子,總覺得自身的成績並不出眾,也沒有什麼非常鮮明的個性特點,一想到沒有什麼朋友,這就讓他,在學校裡感到心煩。

我以為我這個朋友,會建議這個孩子,嘗試著改變自己。

她卻告訴我,自己告訴這個孩子:“其實和周圍的同學相處,只要覺得對方不討厭、其實就已經是你的朋友了。”

她還說:“成人也是如此,更何況與孩子。就連成為同學這件事,其實並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都是上天隨機的安排。

在這麼隨機的情況下,還要找到特別知心的朋友,本來就是奇蹟。何必去強求?

沒想到她的這個建議又起了效果。

原來,在此之前,這個孩子的家長一直建議孩子打開自我,嘗試著去融入集體。孩子卻找不到興趣相投的人,覺得無法融入。

只有我這位朋友,以心理諮詢師的眼光,反而是讓這個孩子,不用去做什麼特別的改變。

她讓這個孩子,理解友情和周圍環境的真相,反而讓這個孩子放下了思想包袱。

沒有壓力的狀態下,逐漸融入了周圍的環境。這個男孩從自己喜歡的社群開始,慢慢地融入到整個班級體,現在還是學校辯論社團的小隊長了,自然也有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05

我覺得這兩個案例,對我很有啟發。可我沒想到,我朋友接下來的話更讓我驚訝。

她還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追述了自己的14歲的時候。

她說:“以前只覺得爸媽喜歡男孩,她就本能覺得不公平,總是和爸媽對著幹,感覺爸媽偏心,傷害了自己。”

她還把這種怨氣發在了弟弟身上,又因為這個,自己又被爸媽嫌棄。

長時間在這種不安全的環境下成長,長大後,她始終很難融入陌生的環境。還因為過快的語速,被人認為過於強勢。

但現在回想起來,她後悔自己當時就不明白,性別本身就存在差異,和這件事較勁去思考問題,其實很多的不開心,都是自找的。她覺得自己14歲的時候,被無用的情緒大量消耗。

要不是總被這些負面情緒困擾,她一路成長不會這麼辛苦。當她想明白了這個困擾後,現在她和父母親以及弟弟的關係,真的越來越好了。

我簡直對她佩服的五體投地。

14歲就該明白的事,現在知道也不晚

看來,很多人生問題,真的應該在14歲的時候就明白,然後用一個很長的時間,不斷地自我修正,最終才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最後說的那句話讓人警醒:

“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想明白一些很簡單的道理。其實倒推人生的關鍵節點,如果覺得後悔,更該從現在開始改變。”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