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01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所公立小学的心理老师。周末见面时,她给我聊了聊,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状态。

说起来也挺逗的,我这个朋友,本来是学艺术体操的。原本就打算在学校里当一个舞蹈老师,结果有一次学校搞培训,说是考过了心理咨询证书,还可以报学费。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假期返校学这个,对大多数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必修课,再加上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教育心理学也得涉猎,这才有了空位。

她当时才毕业两年,还单身,而且家在外地,她也不想回家。想着反正也没啥事,在学校呆着,跟在宿舍呆着,区别也不大,最后就选择了去学习心理学。

没想到,那个授课的心理学老师水平很高,让她通过学习,先解决了一个当时困扰她的大问题。

这让她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训结束之后,她也一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心理学,还拿到了挺厉害的资质。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后来,她所在学校的心理学老师离职,急需一个心理学辅导老师。她在心理学老师的推荐之下,就从体育老师变成了心理学老师,算是半路出家。

没想到她越干越好,还成了整个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有她名字命名的心理工作室。

总体上来说,她的工作也不算太累,还有不少时间,不断学习和探索。

她告诉我,学习心理学,她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事,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清晰,算是放下了原生家庭父母亲对她的伤害。

也正是这样的转变,让她最终勇敢的接受了一段恋情,现在修成正果,有了一个完美的小家庭。

我也发现了,她这些年的变化。以前她说话很快,总给人感觉天生有攻击性。

但这其实只是她的一个表达习惯。作为她多年的朋友,我还是很了解她。

她曾告诉过我,从小到大,因为家里还有个弟弟。爸爸又比较重男轻女,对她的耐心不足。不得不让她养成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想法的习惯,延续到成年后,就变得语速超快。

我很欣赏这位朋友的原因,她是那种典型的干一行钻研一行的人,真的是特别舍得下功夫。

最开始她教艺术体操,很快就要带学生出去比赛。她为了编排好这套操,基本上把国内国外能找到的视频,全部进行了认真分析,最终自己反复实践和体会,编排出来的操,动作漂亮又提精气神。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总之轻松拿个奖,也在意料之内。

做了心理老师后,她又开始研究整个心理学的内容。她研究内容,总喜欢找最原始的出处,从起点开始看。

我曾经很好奇地问她,这个方法多吃力呀,用得着看那么古老的内容吗?

她告诉我,现在这些心理学家很多流行的说法都要引用前人的内容,学习一下,肯定是非常有价值。

她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光懂了引用的这一点,肯定要去看看最早的这个说法前后产生的原因和持续产生的影响。

就是她这种很笨的学习办法,却真的让她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也是我特别佩服她的地方。

我会定期和她见面,每次和她聊次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02

她恰好最近正对学生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她告诉我从现在孩子们提问的内容来判定,不少孩子的青春期,已经提前到了10岁了。

结合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反馈,她觉得不少学生似乎18岁以后,同样也还处在青春期。

她很欣赏的心理学大师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过,按照人的发展阶段来看,12岁到18岁处在青春期。

但她觉得,综合来看埃里克森关于人生的发展理论,那整个人的发展,不都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那是不是意味着,青春期还可以更早一些开始更晚一些结束?带着这个想法,她认真地去思考案例,得到的结论还真是很有趣。

她觉得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尽早地正确引领,其实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在14岁前后,很大可能自我痊愈。

而14岁的关键时间点,是她觉得一个孩子对自我清晰认识的“关键价值锚”,这就象是在茫茫的大海中,随时可以偏离方向,但有了一个关键价值锚,就算是在风浪中,大船本身也不会偏离的太远。

我对这个话题特别的感兴趣,毕竟我儿子已经13岁了,现在他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就连我看来,都觉得是,本质是缺少一种自我认同。

我赶紧让这个朋友,好好给我讲一讲。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03

她告诉我,她们学校里有一个原本成绩很不错的女孩,可在眼下面临小升初冲刺的时期,这个女孩却明显表现出了不适应。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她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孩很崇拜的一位画家叔叔,正好那段时间,在她家里小住了一段时间。

这位叔叔自己没有小孩,特别喜欢这个女孩,还经常陪着她一起做作业。每次有难题被女孩解答出的时候,叔叔都会特别高兴的夸赞她聪明。

结果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女孩反而变得不敢去挑战更有难度的问题。因为她总觉得自己不够有实力,而是凭着聪明有运气而已。有点怕自己挑战失败,破坏了自己在叔叔心中的美好印象。

这个状态,一直到这位叔叔离开她们家,她依然时常是这种不自信的状态。

一些本来并不难的问题,她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常常是自我否定的状态。全家人都很着急,却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个女孩打开心结。

直到我这个朋友了解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建议这个女孩的爸爸妈妈,多跟孩子讲一讲,画家叔叔是怎样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尤其是这位叔叔小时候,还被很多人认为过是一个笨孩子。不过事实本来也是如此。

画家叔叔通过和孩子爸爸妈妈的沟通后,后来也时常会和这位女孩讲述,自己面对失败的时刻,怎样去面对和解决。

半年以后,这个女孩的状态明显有了回升。可见,在孩子还在懵懂的自我探索的阶段,大人们,真的没必要过度赞扬,给孩子贴上不必要的标签。

从这个女孩本身来看,本来就很聪明,所以也会比很多人更敏感。那就一定要让这个孩子明白,努力是比聪明更稳定的一种优秀。

朋友告诉我,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孩子面临的状况都不同,所以敏感的察觉、引起他们发生变化的关键点就特别重要,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04

她还给我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的案例,这个10岁的小男孩告诉她,自己很孤独,觉得没有朋友。

这个孩子是三年级转学来的这所学校,其实也已经在学校里呆了快两年了。如果适应力非常好的孩子,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

但这个孩子,总觉得自身的成绩并不出众,也没有什么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想到没有什么朋友,这就让他,在学校里感到心烦。

我以为我这个朋友,会建议这个孩子,尝试着改变自己。

她却告诉我,自己告诉这个孩子:“其实和周围的同学相处,只要觉得对方不讨厌、其实就已经是你的朋友了。”

她还说:“成人也是如此,更何况与孩子。就连成为同学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都是上天随机的安排。

在这么随机的情况下,还要找到特别知心的朋友,本来就是奇迹。何必去强求?

没想到她的这个建议又起了效果。

原来,在此之前,这个孩子的家长一直建议孩子打开自我,尝试着去融入集体。孩子却找不到兴趣相投的人,觉得无法融入。

只有我这位朋友,以心理咨询师的眼光,反而是让这个孩子,不用去做什么特别的改变。

她让这个孩子,理解友情和周围环境的真相,反而让这个孩子放下了思想包袱。

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逐渐融入了周围的环境。这个男孩从自己喜欢的社群开始,慢慢地融入到整个班级体,现在还是学校辩论社团的小队长了,自然也有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05

我觉得这两个案例,对我很有启发。可我没想到,我朋友接下来的话更让我惊讶。

她还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追述了自己的14岁的时候。

她说:“以前只觉得爸妈喜欢男孩,她就本能觉得不公平,总是和爸妈对着干,感觉爸妈偏心,伤害了自己。”

她还把这种怨气发在了弟弟身上,又因为这个,自己又被爸妈嫌弃。

长时间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下成长,长大后,她始终很难融入陌生的环境。还因为过快的语速,被人认为过于强势。

但现在回想起来,她后悔自己当时就不明白,性别本身就存在差异,和这件事较劲去思考问题,其实很多的不开心,都是自找的。她觉得自己14岁的时候,被无用的情绪大量消耗。

要不是总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她一路成长不会这么辛苦。当她想明白了这个困扰后,现在她和父母亲以及弟弟的关系,真的越来越好了。

我简直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14岁就该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也不晚

看来,很多人生问题,真的应该在14岁的时候就明白,然后用一个很长的时间,不断地自我修正,最终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最后说的那句话让人警醒: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想明白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其实倒推人生的关键节点,如果觉得后悔,更该从现在开始改变。”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