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返乡小记

就在清明节小长假前一天下午,我使劲刷着高铁12306,意外地跳出“余票一张” ,兴喜若狂,几经波折,终于付款成功,虽离发车仅一个半小时。

清明返乡小记

自大学毕业后二十余年,还未回家过过清明节,家乡的清明味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残缺的儿时记忆,颇有遗憾。还依稀记得六七年前清明时节自己携妻带子回乡却挤不上火车的尴尬,特别是那列火车因很多像我们这群堵在车门口进退两难时,车站工作人员劝说下我们悻悻离去,心中不平啊!

不再回想不堪的一幕了。立马收拾行李,我捎带上单位发的清明团子,奔向高铁站,回家!回老家!

清明返乡小记

477公里,两个来小时,到站了。打滴滴,一溜烟到家了。年迈的爸妈早已候在家门口,一家人吃着很晚的“晚饭”,吃着家乡味的清明粿,辣味十足,很美味,很是温馨!

清明返乡小记

或许是奔波劳累,也许是回家心安,当夜早早睡下,近日的失眠早已消失,好舒坦,好安逸啊!

第二天早上,老爸和我带上扫墓用品(香、纸之类的),扛着锄头,操着草刀,随老家的大伯、叔叔们,一道上山扫墓。

清明返乡小记

起先族人们对我这次能返乡扫墓很是意外,但他们转念一想,清明小长假归来祭扫,理所当然的。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不用彼此自我介绍,乡里乡亲的,自然熟悉,长辈们都能喊出我的小名,我也就“七大公”“八大伯”地按祖上辈分恭敬地问好了。

清明返乡小记

在自家后山上,大大小小的、新旧不一的坟,都是宗族先人魂归之处。扫墓的人,不论老老少少,亦不管男女(按老一辈的规矩,女子不能上山扫墓的,只能在家负责准备祭拜祖先的酒菜等),都是同村的或同一宗族的。大家有时不是太严肃,彼此坟前坟后还说些俚语家常。我抬眼望去,感觉山上都是祭扫的人;听着周遭的家乡话,更觉得亲切、热闹,颇有大家是约好一同来踏青游玩的感觉。

清明返乡小记

我们家乡上山祭扫一般程序是:割坟草,清坟沟,挂“彩纸”(草纸裁成约两寸宽、五半尺长的),烧黄纸,烧草纸和金元宝之类的冥币,然后点每人三支香祭拜祖先,口头还喊着“某某祖先,早点回家过清明喽”之类的话,最后放好一小封鞭炮。整个过程一般为20、30分钟不等,这么多年都变化不大,虽然当地政府严禁烟火,要移风易俗,是出于预防山林大火的考虑,我们也是应该小心为上的。且有村里联防队员巡查,确保安全。

清明返乡小记

由于山路崎岖,杂草丛生,再加上路途遥远,有时需要老的一辈走上前引导,用草刀披荆斩棘开路,所以从早上要忙到下午三五点。回到家后又要准备傍晚祭祀,清明节当天,家人们都是挺忙碌的,自然也有点累,毕竟爬山,时有被山间荆棘划破皮肤的小伤,这对城里的孩子也是不大不小的考验啊。

清明返乡小记

是啊,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清明时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静立茔冢默然,人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梨花风起的时节,你会回乡扫墓吗?

慎远追思,祭奠先人,缅怀先烈,清明不仅仅是节日、节气,也是凸现家乡古朴风情及悠远历史,传承孝亲文化。每个人都该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