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返鄉小記

就在清明節小長假前一天下午,我使勁刷著高鐵12306,意外地跳出“餘票一張” ,興喜若狂,幾經波折,終於付款成功,雖離發車僅一個半小時。

清明返鄉小記

自大學畢業後二十餘年,還未回家過過清明節,家鄉的清明味兒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殘缺的兒時記憶,頗有遺憾。還依稀記得六七年前清明時節自己攜妻帶子回鄉卻擠不上火車的尷尬,特別是那列火車因很多像我們這群堵在車門口進退兩難時,車站工作人員勸說下我們悻悻離去,心中不平啊!

不再回想不堪的一幕了。立馬收拾行李,我捎帶上單位發的清明糰子,奔向高鐵站,回家!回老家!

清明返鄉小記

477公里,兩個來小時,到站了。打滴滴,一溜煙到家了。年邁的爸媽早已候在家門口,一家人吃著很晚的“晚飯”,吃著家鄉味的清明粿,辣味十足,很美味,很是溫馨!

清明返鄉小記

或許是奔波勞累,也許是回家心安,當夜早早睡下,近日的失眠早已消失,好舒坦,好安逸啊!

第二天早上,老爸和我帶上掃墓用品(香、紙之類的),扛著鋤頭,操著草刀,隨老家的大伯、叔叔們,一道上山掃墓。

清明返鄉小記

起先族人們對我這次能返鄉掃墓很是意外,但他們轉念一想,清明小長假歸來祭掃,理所當然的。大家互相打著招呼,不用彼此自我介紹,鄉里鄉親的,自然熟悉,長輩們都能喊出我的小名,我也就“七大公”“八大伯”地按祖上輩分恭敬地問好了。

清明返鄉小記

在自家後山上,大大小小的、新舊不一的墳,都是宗族先人魂歸之處。掃墓的人,不論老老少少,亦不管男女(按老一輩的規矩,女子不能上山掃墓的,只能在家負責準備祭拜祖先的酒菜等),都是同村的或同一宗族的。大家有時不是太嚴肅,彼此墳前墳後還說些俚語家常。我抬眼望去,感覺山上都是祭掃的人;聽著周遭的家鄉話,更覺得親切、熱鬧,頗有大家是約好一同來踏青遊玩的感覺。

清明返鄉小記

我們家鄉上山祭掃一般程序是:割墳草,清墳溝,掛“彩紙”(草紙裁成約兩寸寬、五半尺長的),燒黃紙,燒草紙和金元寶之類的冥幣,然後點每人三支香祭拜祖先,口頭還喊著“某某祖先,早點回家過清明嘍”之類的話,最後放好一小封鞭炮。整個過程一般為20、30分鐘不等,這麼多年都變化不大,雖然當地政府嚴禁煙火,要移風易俗,是出於預防山林大火的考慮,我們也是應該小心為上的。且有村裡聯防隊員巡查,確保安全。

清明返鄉小記

由於山路崎嶇,雜草叢生,再加上路途遙遠,有時需要老的一輩走上前引導,用草刀披荊斬棘開路,所以從早上要忙到下午三五點。回到家後又要準備傍晚祭祀,清明節當天,家人們都是挺忙碌的,自然也有點累,畢竟爬山,時有被山間荊棘劃破皮膚的小傷,這對城裡的孩子也是不大不小的考驗啊。

清明返鄉小記

是啊,生者尋根,葉落歸根。清明時節,總會牽動幾許思念、幾許哀愁。靜立塋冢默然,人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梨花風起的時節,你會回鄉掃墓嗎?

慎遠追思,祭奠先人,緬懷先烈,清明不僅僅是節日、節氣,也是凸現家鄉古樸風情及悠遠歷史,傳承孝親文化。每個人都該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