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古今中外,自诩第一的不稀奇,但自称第二的着实不多见。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号称“天下第二“的无锡惠山泉。

惠山泉位于无锡惠山寺南侧,原称“漪澜泉”,相传为唐代无锡县令敬澄率人开凿。但有的资料说敬澄是南北朝人,主要政绩也是在无锡凿泉引水。南北朝和唐朝相距好几百年,不知道这敬澄到底是哪个朝代的。“茶圣”陆羽曾经将天下泉水分为二十等,而惠山泉排在第二位。至宋徽宗时,惠山泉已经列为贡品。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为惠山泉所题写的“天下第二泉”,更是让惠山泉名扬天下。到了明代,惠山泉名声不减,“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未休。”成为惠山一景。乾隆帝巡幸惠山时,题诗大赞惠山泉“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

现在的“天下第二泉”景点共有前后三进。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进入景区,即是一座迎门湖石假山。绕过假山,可见一方形水池。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该方池凿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年至1033年),方池西壁吐流泉水的螭首,据说为明代著名石刻家杨理的作品。这杨理是位能文能诗的石匠,除石雕作品外,尚有三首诗传世。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隔方池为敞轩“漪澜堂”。漪澜堂面阔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门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选自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诗,书写者是无锡知名书法家曾可述。熟悉苏东坡诗的游客一定会发现,这副对联对原诗有两处改动:一是将“我为”改成了“为我”;二是将“山”改成了“泉”。堂匾“漪澜堂”的书写者是著名左手书法家费新我。漪澜堂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苏轼在他的《游惠山诗》中曾提到过漪澜堂:“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许多资料都介绍说,漪澜堂的名字取自苏轼上面这首诗,但从诗里我们知道,一定是先有漪澜堂,后有这首诗。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漪澜堂北侧一面粉墙上镌刻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题写者是王澍,题写时间是雍正六年(1728年)。王澍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曾官至吏部员外郎,以书法见长。王澍自署“二泉寓居”,估计他可能在无锡惠山一带寓居过,只是没有相关史证。时人将陆羽品泉、苏轼试泉和王澍书泉合称“二泉三绝”。“天下第二泉”刻石旁还有一方刻石,乃时任知县杨润14岁的儿子杨懋勤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写的“修漪澜堂记”。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漪澜堂后面有一座单檐歇山顶方亭,曰:二泉亭。亭东、北、南三面敞开,西墙上嵌赵孟頫题写的“天下第一泉”刻石。赵孟頫在题字的同时,还赋诗一首:“南朝古寺慧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就是这么一首简单的诗,网上最流行的版本竟然有两处错误:“前”误为“泉”;“茗”误为“名”。如果说后一个错误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前一个错误就有点可笑了,谁见过一句诗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同一个字的?更可笑的是,我们的网友就这样复制来粘贴去,以讹传讹,浑然不知。赵孟頫题刻下面还有一方长条形刻石,记载了万历四年(1570年)修建泉亭的有关情况。亭内有圆形、八角形两池,园池居西为上池,八角形池居东为下池。两池虽然相通,但据说上池水质要好于下池,不知何故。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亭背后的山坡上,筑有“陆子祠”,奉祀的人物是让惠山泉声名远播的“茶圣”陆羽。祠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悬“陆子祠”匾额,门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堂内屏门上绘有漆画“陆羽品茶图”,屏门上方悬“景辉堂”匾额,两壁书陆羽《慧山寺记》,堂联:“十贤去不回曾听松风荐秋菊;二泉清且冽先后槐火试春茶”。

惠山泉“天下第二”的称号,非但没让它遭受人们的质疑,反倒是有不少人对其更加赞赏。以致有人对陆羽有所抱怨“世无陆子知,淄渑谁与别?”意思是说,如果不是陆羽那么会品,谁是天下第一还不一定呢!有这种看法的甚至还包括明代大文人王世贞,他在诗中说:“空劳陆羽轻题品,天下谁当第一泉?”满满的为惠山泉鸣不平。

我一向觉得,水之于茶的重要性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无限夸大了。对所谓好水的趋之若鹜,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对水质的细微差别特别敏感,绝大多数人不过是人云亦云、随帮唱曲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