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幹探


說起農村流傳出來的俗語,那真的可以說是多的數不過來。就村郎自己而言,所解說的俗語也有很多了。時至今日,隨著現代思想的深入發展與傳統思想的批判退卻,俗語在農村甚至是在城市依然有很廣泛的市場。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俗語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在解讀俗語和運用俗語的過程中,要懂得判斷面前的那句俗語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符合時代進步的潮流,是否有助於現代和諧社會和家庭的構建。



不過,俗語雖然精華與糟粕並存,但是俗語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和家。這是千百年來中國重視家庭關係、家族關係、人的品德所造成的結果。當然,這些東西也得辯證地去看待,比方說村郎下面要舉的這個例子。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村郎經常聽老人們說起這樣的俗語,許多年輕人可能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村郎先給大家解釋一下。

所謂“哥走侄不親”,就是說自己的兄長去世後,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兄長的兒子也就不親了。這個不親大致就是指不常來往,不如兄長在世時那麼親暱了。這個也很好理解,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站在侄子的立場上來講,有些侄子和叔叔也比較親,不可能會因為自己父親的在世與否變改變與叔叔的關係,除非與父親的死有關係。

這樣的俗語明顯有失公允。“姐去門檻斷”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自己的姐姐去世後,自己的外甥也就不親了,和上一句同樣的問題,村郎就不過多批評了。那麼最後一句“兄死叔就嫂”,說的是哥哥去世後,弟弟就要接納嫂子。這在現代社會一般是不會存在這樣的狀況的,之所以有這句話的流傳,是由於古代男本位與女性的附屬性,以及舊時代寡婦生活艱難的緣故造成的。

有些俗語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觀的,需要我們認真去甄別學習。你還有什麼建議或者是意見呢?歡迎在下面評論留言哦!記得別忘了點贊關注村郎呀!


村郎俊秀


先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哥哥過世之後,侄子與叔叔之間就沒有了親情關係;姐姐一旦過世,外甥就不會再登舅舅的門檻;如果兄長死了,弟弟就會娶了嫂子。

接下來再說說這句俗語究竟對不對。

依照我的體會,這句俗語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確。







就說說我們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兩個姑姑、一個叔叔都過世多年了。前幾天我回家上墳我父親還給我說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兒子)去上墳買了諸多禮品不說,還硬給我父親了500元錢!我一個表妹(我二姑的一個姑娘)路過我們老家門口特意下車看看我父親在不在老家,結果我父親在,於是硬塞給了我父親1000元錢。就憑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門檻斷”這一條。



我叔叔有兩個兒子。我們雖然是堂兄弟,但我們感覺與親兄弟沒太大的區別。在城裡雖然住的比較遠,但隔一段會互相打電話詢問彼此的情況,有時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過節我會給我嬸嬸買禮品;我兩個堂弟也會給我父親買禮品。總之,還是很親的。就憑我家裡的情況就否定了“哥走侄不親”。


至於“兄死叔就嫂”在社會上的確存在,我們村就有一個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是太常見。

當然,人是複雜的動物,一個人一個樣子,一個人一種心思。別說侄子與叔(伯)、外甥與舅舅之間的關係了。就是親弟兄姊妹之間鬧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會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呢!我們村就有好幾個弟兄之間互不搭腔的,還有幾個弟兄之間互相鬥毆的。



所以說,這句俗語非常片面,是一種“失敗的總結”,不具有普遍性。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僅僅是對個別現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現象,是非常片面的,應該說不足為信。


老胡說三農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的農村關於家庭、親戚關係之間的俗語老話是頗為豐富的,其實很多是在過去的特定環境之下,所產生的一些老話,在當時的年代是具有很深的含義的,只不過有一些老話擱到現在,已然有很大的改變,現在的家庭人口和過去已然大不一樣,家庭人口的減少、親戚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感覺彌足珍稀,有些親情是很難割捨的,雖然也有在某一個人過世之後,出現“斷親”的現象,只不過現在也是很少數的事情了。



哥走侄不親:這句話說的是哥哥去世之後,侄子對於自己的伯母關係就會慢慢淡薄,其實這句老話也是反映過去的一些實例,在過去勞動力的天下,都是依靠莊稼地裡刨食養家餬口,而男性自然是家裡的頂樑柱,男人去世之後,留下的妻子和侄子之間的感情那是自然沒有原來那麼融洽,有的還會出現改嫁的現象,改嫁之後自然更是和侄子一點關係也不會在有,也有的會在家中守到老,因為沒有改嫁,家裡的一切房產、地產以及一切名下的事物,還是屬於自己的,侄子是無權干涉的,這樣那樣的利益牽扯,關係很難真正的和原來一樣,也有丈夫去世之後,小叔子、侄子依然會全心全意幫襯的,這些現象其實非常普遍,現在的農村這類事情更是屢見不鮮,不論是哥哥還是弟弟,都會在對方離世之後,擔當起兩個家庭的重擔,道理其實很簡單,在我們的農村,最怕的就是別人笑話,自己的親哥哥或者親弟弟不在了,家裡的孤兒寡母自己不去管,哪讓誰去照顧呢?別人會戳脊梁骨的,這句老話現在已然不適用,除非是嫂子改嫁。


姐去門檻斷: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親是指的自己的本家同姓之人,而戚則是指的出嫁閨女和一些外姓親戚,在所有親戚之中,最親的莫過於姑舅親了,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孃親舅大是我們農村最親近的關係了,這句老話說的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姑舅親是不會在姐姐或者妹妹離世之後就斷親的,老表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在延續1-2代是毫無壓力的,按照農村的說法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了了,如果自己的姑姑不在了,確實會少了很多的走動,但姑舅親的下一代親情是不會斷的。

兄死叔就嫂:這個更是過去的一種老話,也是過去非常多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哥哥不幸離世之後,而自己的兄弟還未成家,在徵得嫂嫂的同意之後,小叔子就可以娶嫂子為妻,嫂子還是自家人,這種現象在過去還真的經常聽到,也是等於把這種關係又給續上,嫂子也就不用在改嫁,還是可以繼續留下來一起生活。


打春的蘿蔔、立秋的瓜、死了媳婦的老丈人家,這也是被稱為三大最沒味的事情,很多時候一個人確實能夠改變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會隨著人的不在,感情、親情就會慢慢的變得淡薄,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對於這些老話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西門觀點:哥哥去世了,侄子也不那麼親了,姐姐去世了,女婿與岳父母之間來往就少了,哥哥去世小叔子可能會娶了嫂子。人走茶涼,有一定道理。

先說第一句:哥走侄不親。

哥哥如果去世了,嫂子與小叔子以及侄子之間也就沒有原來那麼親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哥哥與弟弟以及弟弟的孩子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而嫂子與小叔子以及小叔子的孩子之間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哥哥在世,之所以親,是因為哥哥的面子,如果哥哥去世了,血緣斷了,自然也沒有那麼親了,如果嫂子改嫁,關係更加淡薄。至於二代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之間,有老人在和沒老人在,關係也自然有變化。

再說第二句:姐去門檻斷。

姐姐在世時,女婿與岳父母之間的關係還比較近,至少春節會與妻子一起會妻子孃家看望岳父岳母,還能幫岳父母幹這幹那,但如果姐姐去世,女婿基本上就不在登岳父母的門了,如果再娶了妻子,去的就新岳父母的家了。

姐姐去世了,姐夫與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之間以及他們的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逐漸淡了,來往也就少了。其實,還是有沒有血緣關係的問題。

最後說第三句:兄死叔就嫂。

哥哥死了,嫂子不願改嫁,就嫁給小叔子。這種現象雖然不多,但還是有。而且,很多時候,嫂子在小叔子眼裡本來就是偶像,現在,哥哥去世了,小叔子看到嫂子孤兒寡母很是可憐,所以,就娶了嫂子。

這三句農村俗語,有一定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親戚之間關係的疏密,除了血緣關係外,更多是之間的厲害關係,利益關係,是否經常走動的關係。相互之間有利害關係,經常走動,關係就近一些,反之,關係就遠一些。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是一句有關親戚關係的一句俗語。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它是由親和戚兩個詞組成的,親是指族內,戚是指族外。像大伯伯母、叔叔嬸子、姑姑、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嫂子弟媳這都是親,伯母嬸子嫂子弟媳,這雖無血緣關係的,但嫁進了家門,這都算親。像舅舅舅母,姑父姨夫,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姐夫外甥等這都屬於戚。


那麼這句話說的有道理嗎?咱們一句一句的分析分析。

一 哥走侄不親

這句話說的是“親”關係,應該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於弟弟來說的,哥哥過世了,侄子也和叔叔疏遠了,不想以前那麼親了。另一層意思是對哥哥的遺孀嫂子來說的,丈夫去世了,小叔子和侄子也來往少,從而導致親戚關係也漸漸變得陌生了。

這在以前或者更早的封建社會里應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那時由於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人們的行為受到好多限制。男人是一家之主,有什麼事都是男人之間商量決定,很少有婦女參與。自然兄弟之間來往就多,顯得格外親切。哥哥去世了,作為小叔子和嫂子相處,應該避嫌,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就是一家人也不例外。作為晚輩的侄子也自然和伯母來往少了。

作為失去丈夫的伯母來說,丈夫去世後,自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大事小情都要自己拿主意,有些事情找小叔子或者侄子不如找去找孃家的兄弟或孃家侄子方便,這也影響孩子們。好像是和叔叔疏遠了。更有甚者,嫂子帶著侄子嫁人走了,形同陌路,也就談不上親了。

二 姐去門檻斷

這句話說的是“戚”中的事。是說姐姐去世了,也很少去姐姐家走親戚了。還有一句話是“姑舅親,輩輩親”,這不矛盾嗎?不矛盾,姑舅親說的是姑姑和侄子,舅舅和外甥的關係,他們是有血緣關係的。這就話是指姐夫和小舅子的關係的。

姐去門檻斷,也有用短字的,這裡用短比用斷更確切。不是斷絕來往,而是聯繫少了。姐姐在世時,弟弟經常去看望姐姐,當然姐夫也是歡迎的。可姐姐畢竟是血親。姐姐去世後,自然就去的少了,因為那裡沒了親人了。外甥不也是血親嗎?是,這一點不差,可過去的禮教是晚輩看長輩,哪有長輩去看晚輩的。維繫小舅子與姐夫關係的紐帶是姐姐,紐帶沒了聯繫自然少了,門檻不也就斷了嘛。



三 兄死弟就嫂

這一句是說婚姻關係的,哥哥去世了,如果小叔子還沒成家,嫂子也同意,可以和嫂子結婚,這就是兄死弟就嫂。也有姐夫再續小姨子的。這叫親上加親,也就是通常說的續親。

在過去人們對於後爹後媽是有偏見的,常有一句話“後孃打孩子,暗裡使勁”也常有後爹後孃孽待兒童的事件發生。所以後爹後媽給人的印象不好。

哥哥去世了,嫂子有意再嫁,有可能帶在孩子嫁到外村了,按照過去的禮數,自己的侄子要改姓,隨後爹的姓,這樣不僅哥哥這支絕了後,斷了血脈,而且,侄子有了後爹,難免會受到孽待,就是雖然媽是親的,有時為了不生氣,也不會為孩子出頭,得過且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著看不見。如果小叔子娶了嫂子,就不會這樣,都是一家人,又有血緣關係。

還有姐夫續絃小姨子的,這種情況更多。散人小學一老師就是這種情況,老師去了姐姐,還有了一個孩子,姐姐暴病而去,就續絃了小姨子。一家和和美美的,挺好。


散人常說一句話親戚就要走動,不走動就不是親戚了。親戚包括朋友關係的遠近是需要維護的,一是要真誠相待,二是要靠走動。為什麼說“遠親不如近鄰”。那是因為鄰居每天都要見面,你來我往頻繁,大事小情互相幫助多。親戚不走動,常年不來往,那還是什麼親戚。你說我說的對嗎?

解讀民俗諺語 傳承耕讀文明 關注棗廬散人 分享古人智慧


棗廬散人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說了三層意思,但每層意思指的都是過去農村婚姻上的事。

中國過去是農耕社會,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小農經濟靠的人力的勞作,只有家族人丁興旺以及親戚間的幫襯,才能生生不息,家族興旺。因而過去的農村人,非常重視家族內的團結和親戚間的往來。如果一旦出現人災,對一個家族的興旺的打擊是非常重的。

“哥走侄不親”。如果一家有兄弟幾個,哥哥不幸早早去世,留下嫂子和侄子,這時的嫂子尚年輕,一般都會再嫁,再嫁時大都也會將侄子帶走,人都走了,到了別人家裡,這自然與原來的叔叔們難以再親。即便是嫂子不再嫁,寡婦門前是非多,當叔叔也會忌諱往哥哥家裡走,長久以往,叔侄也就不親了。

“姐去門檻斷”。姐姐出嫁了,有了一門好親戚,但如果姐姐早早地就去世了,沒留下一兒半女,或即便是有孩子,但孩子尚小還不懂事,姐夫再娶後,有了新人,原來的孃家人就不好去了,家裡有什麼事,姐夫也不會來幫忙了,也不來踏門檻了,親戚就斷了。

“兄死叔就嫂”。這在舊事的社會是常有的事,前面說了,過去是農耕社會,非常重視家族香火的延續,而且過去兄弟多,舊時的農村娶個媳婦不易。如果哥哥早早去世,留下嫂子和侄子,嫁給別人,會把家族的產業帶去一部分,流水肥了他人田,再加上說個媳婦不容易,為了家族的興旺,有的家庭就採取了嫂嫁叔的辦法,這樣即丟失不了家產,當弟弟的也娶到了媳婦,嫂子也有了依靠。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哥死叔就嫂”。這與過去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狀況有關,也是舊時社會某些現象的真實寫照。

人們都說婚姻因以愛為基礎,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許多人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春日之虎


我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所以對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都有實例見證,先說"哥走侄不親″中的"走″是"死”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哥不幸去世,又沒留下男孩,對嫂嫂來說,將來侄子是指望不上了,也就是侄不親。姐去門檻斷,是指出嫁的姐姐如果不幸去世,姑爺就不再簦岳父家門了,即是斷親了。兄死叔就嫂的意思是,如果哥不幸去世,撇下有子女,嫂子又不願改嫁,這時沒有結婚的弟弟(小叔子,已到婚令)為了照顧哥哥撇下的子女,經得嫂子的同意,就與嫂子結婚。這些我都聽說過和見過。很正常的,同時人們都能認可和接受,並不是什麼傷風敗俗,見不得人的事。


三笑一好


農村的很多俗語,都是人情事故的生動體現。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精華。道理當然是存在的。

哥走侄不親中的哥,是說出嫁姑娘的孃家哥。姑娘出嫁之後,跟孃家父母是最親的,但父母總是要早去的。剩下來維繫親情的就只有兄弟姐妹之情了。如果孃家的哥哥再走了,這種維繫親情的紐帶就沒有了。哥哥家的侄子們也大多都長大了,甚至已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親戚關係。原來的老一輩親戚的情份也就淡漠了。而且哥哥走了之後家裡還有嫂子當家,侄子們也就還得顧著姨媽和孃舅。沒有誰提醒他們姑姑的存在。所以就會顯得侄子不親了。

姐去門檻斷,同樣的意思。姐姐出嫁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但孃家的弟弟跟姐姐的情份是斷不了的。姐姐的家就象弟弟的半個家,什麼時候想去什麼時候去。孃親舅大,外甥們哪個敢說半個不字?而一旦沒有了姐姐之後,那個家的主人就變了,那個家裡的人沒有誰還把你這個孃家人當盤菜了。他們都有他們自己的親戚關係要走動,你進這個門也就沒那麼隨便了。

兄死叔就嫂,這在過去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事兒。過去女人講究的是從一而終。既然嫁到夫家,就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丈夫死了就得守寡到老,叫做守節。這種守節對年輕受寡的女人來說是一種煎熬。家裡缺少男人,孤兒寡母的日子是很難打發的。如果這時候家中正好有個沒有娶親的小叔子。就會想法讓其跟嫂子一起過。一來就補了嫂子一家人的困難,使嫂子不至於落得不守節。二來也省了小叔子娶親成家時的費用。而且還等於是兩家合成一家,省卻了以後分家的麻煩。一舉多得。所以,在以前這種哥死叔就嫂的事兒是不見稀罕的。


夢113300796


這句俗語真的是沒有一點人情味,但又偏偏是農村的一種真實情況,哥走、姐去、兄死親情就變了,我們不應該傳承這樣的做法,更應該向一個又一個“感動中國”的例子學習,例如在親情面前,全票當選“感動中國礦工”的謝延信,替亡妻照顧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內弟、癱瘓的岳父,這不是一天,而是32年,這樣的事蹟才值得我們去學習,但對於一些老話和俗語,只有真正的瞭解它,當人生中遇上時,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哥走侄不親

在農村,上一代人五六個兄弟姐妹是很平常的,一個村子總會有人面對哥走、弟走的哀事,侄親不親得看侄的大小,侄兒大了,懂事了,就不會出現侄不親,但如果侄還很小,這時候親不親全看嫂嫂和弟媳的做法。

很簡單的道理,嫂嫂和弟媳還年輕,有選擇幸福的權力,帶上侄子選擇再嫁一次,這時候的侄子就成了侄不親了,農村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改嫁後完全斷絕了侄子和家族的關係,對家裡的老人來說,還是很沒有人情味的,失去了兒子,連孫子孫女也失去了。

姐去門檻斷

農村傳統觀念還是比較強的,姐走了,姐夫本就是外姓,不像嫂嫂和弟媳,可能還會考慮孩子的大小要不要再嫁,再嫁還有被農村人嚼舌根的可能,而姐夫再娶就沒有這種可能,兩種不同的認知體現了農村大男子主義的傳統觀念。

所以,很多時候,姐去,這姐夫就完完全全斷了親,這就是為什麼文章開頭的謝延信如此值得人尊敬的地方所在,做人就應該向他這樣的精神學習。

兄死叔就嫂

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走了,嫂子或者弟媳就隨了弟弟或者哥哥,就是咱們常說的叔,當然前提是叔還是單身,這樣做便於家裡一些財產的分配,說句不是很好聽的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終究這樣的現象是遭人口舌的,所以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雖然存在,但並非主流,絕大部分人還是互相尊敬的,沒有那麼隨意。

總結:這句俗語大概的解析就是這樣,從農村的現狀來說,確實俗語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定的實際情況,但從做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做法,顯得非常沒有人情,個人覺得不應該被提倡。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句關於家庭、親戚之間關係的俗語,而且這些俗語在以前舊社會那時候因為環境的限制,久而久之老百姓們就有了這些俗語,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里有些俗語實用性並不是很高,但在他們舊社會那個年代這確實還是有一定的含義,比如這句“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它還有沒有道理。


“哥走侄不親”意思是說,如果家裡的哥哥去世了,那伯母跟侄子之間的親情就會慢慢變淡,就不會像以前大伯在家那樣親了,其實這也有點道理,在以前的社會里,重活基本上都是靠男人去做,如果家裡突然失去一個頂樑柱了,留下妻兒哪些,如果還年輕的婦女肯定會想著改嫁,但也有一些會在家裡守到老,如果伯母改嫁之後跟侄子根本就沒有關係,或者留在家裡守到老又不一樣了,因為她是嫁過來的人,只是丈夫去世了,上一輩人留下來的家產一樣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就因為這樣伯母與侄子之間會有多少矛盾,時間越久越不親,誰都不甘示弱。


“姐去門檻斷”這個也很好理解已經有自己家庭了的姐姐,像現在的女孩子都會經常回孃家看看,找自己的弟弟哥哥們增加一些親情,但是如果哪天姐姐去世了,以後姐姐那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回舅舅家看望了,跟上邊的意思差不多,姐姐去世了他的老公還有再婚的選擇,自然就顧不上以前那個丈母孃了。

“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哥哥去世了,而這個時候家裡的弟弟又還沒娶,在以前的農村因為家裡條件差,能娶上一個媳婦就很不錯了,如果那麼不幸哥哥去世了,父母就會把嫂子嫁給小叔子,讓他們從新組建一個家庭,這樣一來嫂子跟小叔子的婚姻就有著落了,而且一樣還是為家裡傳宗接代。



以上幾句俗語也有多少道理,大伯去世了自然侄子跟伯母之間的親情會越來越淡。姐姐去世了自然姐夫他們以後回丈母孃家的次數會一年比一年少。最後一個哥哥去世,弟弟又還沒娶,那嫂子肯定是小叔子的啦,我們村上都有這樣的事。

大家對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俗語還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吧!看更多農村事,請關注(鮮果農阿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