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笔“威胁”而来的贷款继续创业,却还是没逃过资本寒冬

1996年,李途纯借款10万卖挂历,生意失败。面对催促还款的银行,他心有不甘,离开家乡湖南来到深圳,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是巧了,在这里,他遇到了手握日本乳酸菌技术的学者盛延陵。当时李途纯并不知道“乳酸菌”“发酵奶”是什么东西,但他听懂了盛延陵的潜台词——这东西外国有,中国还没有!

用一笔“威胁”而来的贷款继续创业,却还是没逃过资本寒冬

于是李途纯回到老家湖南,找到当初借钱创业的那家银行,甩出一份乳酸菌饮料的可行性报告,直接告诉对方“要么继续投钱支持我发展,要么等我以后有钱了再还。”银行进退两难,看着那份可行性报告,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投资。就这样,李途纯用一笔“威胁”而来的贷款,在湖南株洲建成了太子奶工厂。

工厂建起来了,但没钱推广。1998年,太子奶以8888万元的高价成为了央视当年的标王。当时,太子奶全年销售额不过500余万元。

在2006年成立十周年之际,太子奶已经收揽了一大筐的荣誉,包括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高科技产品……这些荣誉把太子奶高高捧起,在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剧增时,太子奶以高达76.2%的市场占有率稳坐销量第一的宝座。根据2005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标段位标王权威机构评价,太子奶的品牌价值高达数十亿元。

到了2007年,不论是三大投行还是太子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年乳制品原料会上涨得这么快,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原料价格近乎翻番。

太子奶多年来从不下功夫在渠道营销上,完全依靠经销商自行解决,既无法控制高企的成本,又不得不接受高返点,“贿赂”经销商帮忙铺货,一来二去,太子奶的资金链越绷越紧,当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大幅度下滑。

祸不单行,还没等太子奶解决成本和高返点问题,2008年就来了。先是“三鹿事件”爆发,国内乳企巨头纷纷被爆出含有三聚氰胺,即便太子奶的质检完全达标,销量也难免受到影响。

2008年末,同样资金紧张的三大投行要求太子奶提前履约,太子奶自然没达到协议要求。三大投行假意承诺注资,要来了李途纯手中61.6%的股权,成为太子奶实际控股方,意图寻求接盘侠套现。

然而三大投行并没料到,太子奶在李途纯手中成为了一个“集资机器”,从几千经销商、几万名员工处获得的资金已经用来弥补太子奶亏损。三大投行接过的不是太子奶,而是“太子雷”。投行自然不愿意再投入资金安抚经销商和员工,于是株洲当地数千太子奶员工为了追逃集资款和工资,游行示威、堵路堵桥。

时隔十年,株洲市政府再次出手相助。2009年1月,株洲市政府不仅注资1亿元,还为太子奶量身打造“高科奶业”,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了太子奶61.6%的股权交还李途纯,并抵押给高科奶业代为行权。此时太子奶的实际管理人,已经从李途纯变成了文迪波,后者是高科奶业的董事长,同时在株洲市委供职。

用一笔“威胁”而来的贷款继续创业,却还是没逃过资本寒冬

看起来这是一个政府好心托管企业,帮助企业走出困局的故事。然而太子奶的困局远不止与投行的“对赌协议”这么简单。

太子奶破产后第5年,李途纯曾自述“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养活企业上万工人,间接养活全国百万太子奶的销售人员”。但从工厂开始,太子奶就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角色。

在李途纯眼中,太子奶是他多次创业中最成功的一个作品,也是他实践自己“独立经济学家”思想的实验田。借助这个快消品企业,他不仅成功解决了之前所有的银行欠款,还利用“央视标王”企业董事长的头衔打响了自己的名头。

用一笔“威胁”而来的贷款继续创业,却还是没逃过资本寒冬

不可否认的是,太子奶生逢其时。新世纪之初,中国乳业市场格局正在剧烈变化,普通液态奶的消费量逐步下降,加工奶饮料消费量直线上升,但这也是最考验管理者的时代,一笔笔热钱涌入,怎样慢下来,从“打江山”思维切换到“守江山”思维,是比当初“敢于赌博、不留后路”更难的事。

太子奶这个曾经最具朝气的乳酸菌奶企业已经没落。在这场创业赌局里,投行只是跟风人,李途纯也结束了自己的创业实验和英雄梦想。对于李途纯来说,他也曾光辉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