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沉迷综艺,是当下年轻人的一场自娱与自愈。

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与话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分散着同学们有限的精力。有人是为了追idol,但更多人是为了打发自己无聊的闲暇时光。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部分年轻人摄取养分的方式之一。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下多数综艺节目娱乐化严重,感官刺激之外,很难做到有所收获。而对正处于作品集创作阶段的每一位同学来说,时间的宝贵性不言而喻。

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关键是同学们选择怎样的综艺作品。今天,康石石就以近几年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奇葩说》为例,聊一聊那些能为作品集所用的养分所在:

一、 从综艺话题,看作品集选题



关于作品集的选题,之前康石石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个人兴趣及社会现象都是同学们非常容易上手的选题方向,这一点,正与多数综艺的选题方向不谋而合。

一般来说,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综艺节目的选题通常会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或痛点事件来进行阐述及发散。以至今已第五季的《奇葩说》为例,在每季至少20个辩题之中,总有几个最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你是否支持全人类一秒知识共享》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要牺牲个人,拯救大家吗?》

《长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

《世界需要超级英雄吗?》

《恶劣天气叫外卖,我有错吗?》

……

以上这些辩题,很大程度上兼具了趣味性、话题性以及思考深度,而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其背后所代表的是当下客观存在、却被多数人多忽略的社会现象。再加上辩手们针砭时弊的观点,其实很容易成为同学们很好的选题灵感来源,同时提供了多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而网络上引发的多角度话题讨论,本身便可以成为同学们调研中的一部分。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奇葩说》选题


二、 Research,也是一场辩论赛



某种程度上,艺术和辩论其实非常相似,只是两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载体——前者更多采用的是视觉语言,后者则是妙趣横生的观点。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无论哪一种载体,要想赢得比赛/offer,前期充分的思考和调研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更为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调研信息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具逻辑以及趣味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一点反映到作品集上,便是康石石和同学们强调的作品集逻辑性与可视化表达:

1. 逻辑性

观看《奇葩说》的观众,想必都会有一个感受:任何一个观点,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在逻辑上能做到自圆其说,而越是不容易被人找到漏洞的逻辑,越是容易让人信服。

这一点在辩论大神黄执中的身上,几乎体现的淋漓极致。

作品集创作也是如此,一个项目,即便看似简单,其背后都需要同学们久经思考的逻辑作为支撑。而这种逻辑性的建立,以及主题背后所产生的深层次联想和思考,很大程度上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量呈正比。

就拿第五季《奇葩说》的名场面——陈铭与詹青云的“神仙打架”为例,为了论证“共享知识其实是在扼杀知识”的观点,詹青云提出了热力学作为论据,却被陈铭一举反杀: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陈铭指出詹青云的逻辑漏洞


高手过招,一向人狠话不多。到了这个阶段,作品集的比拼,便不再只是单纯设计能力的较量,更多是谁能做出新意、谁能少犯错。特别是在前期调研阶段,过硬的论点与论据是项目创作能否深入下去的基础,如果没有陈铭般的知识储备,只能付出加倍的努力。

2. 可视化表达

过硬的逻辑是能否让人信服的基础,但在表述阶段,最重要的是能否让听众接受自己的逻辑。比如《奇葩说》的比拼环节,辩手为了拉到选票,通常会从比较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的切入点出发,甚至结合到故事之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陈铭用一瓶水的例子澄清了关键词概念


这点在作品集上同样适用,最明显的就是作品集的图面化表达。同学们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逻辑与视觉语言之间的转化。一般来说,为使项目逻辑更易被人接受,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

  • 可视化信息图表
  • 作品集的叙事性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折线图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面积图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雷达图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流程图


三、透过人设,看本质



综艺的价值不仅在于上述所提到的行为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人设背后,属于自己的可能。以前两届《奇葩说》的冠军为代表:

  • 肖骁:零基础跨专业的典型,从对辩论一窍不通,到从一众专业辩手之中脱颖而出斩获冠军。即便他不是一个专业的辩手,但凭借个人的优势,加上足够开放的个人态度,让他从在保有自己鲜明个性的之余,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辩手,这一点其实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很多同学在转专业之初,经常会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的位置——怀疑自己的选择,新专业又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就康石石所处的领域来说,相比于部分同学,转专业的同学往往更具有先天优势:

拥有双重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

对新专业的原始冲动与热情,往往能诞生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

……

因此,转专业不可怕,同学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入手,关键是这种经验和热情怎么运用,运用在哪。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 陈铭:专业量级选手的典型。作为一名专业级的优秀辩手,陈铭经历了“过于职业——寻找个人特色——爱的代言人——专业与个人特点相结合“这几个阶段,最终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冠军。对于“陈铭们”这类专业知识储备较为充足的同学来说,在作品集创作阶段,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往往是需要找到自己的风格以及新的兴趣点。


这类同学,不妨在作品集创作过程中,尝试一些跨专业的项目,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展现自身多方面的设计能力以及作品集项目创作的丰富度。

看综艺,也能学作品集?!


Final: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放松方式的权利,如果还能从中有所收获,大概更是一件幸事。就像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陈铭所说,所有的认真都会有所收获,你一点一点坚持往下做,有人说靠谱,有人说不靠谱,结果成功不成功,不要问这些,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就可以让一个平凡的生命闪起光来,不信你就试试看。

希望我的同学们,也能在通往名校留学的路上,有所坚持,有所收获,不信你就试试看。更多艺术留学与作品集创作疑问,可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后台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