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紅茶史,任意抽查3箱,件件香氣襲人,英商伸出了大拇指!

(曹緒勇調查整理)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湖北省五峰縣商會會長吳尊三(1899~1950)邀請本縣及宜都、枝江的部分商人在漁洋關開會,集資法幣6億元,其中五峰以外的股東參股60%,成立“湖北天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生產銷售宜紅茶為主,經營少量綠茶。選舉陳壽軒(1886~1958)為總監,宮子美(1895~1986)為副總監,吳尊三為經理,陳述庸(1897~1950)為副經理,張寶善、張子元等其他股東為監事。公司總部設在宜都陸城東正街陳壽軒的家裡,在漁洋關的堂上設立製茶工廠,聘請彭步洲為總會計,向云為出納,由陳文卿等人到採花、水濜司等地設莊收購毛紅茶,後來五峰人田鵬也加入公司管理層。

宜紅茶史,任意抽查3箱,件件香氣襲人,英商伸出了大拇指!

右吳尊三、左夫人王永貞、中女吳遠英 照片由周梅提供

吳尊三,祖籍松滋,父親吳文源避水災遷移到漁洋關,在周家藥鋪當學徒,後自開藥店。吳文源生育四子三女,四子吳全達,號尊三,生於1899年,讀私塾8年,承父業經營藥店,字號“吳寧記”。1933年吳尊三在王家衝與鶴峰的大茶商張佐臣(1863~1938)合夥開辦“同順昌茶號”,專營宜紅茶,當年出售紅茶900箱,茶號於1938年因日軍阻斷銷路停業;1936年吳尊三還牽頭在曹家坪辦水電站,是清江流域第一座,也是湖北省最早修建的水電站;他的三位兄長都經商,個個生意做的大,因此民國年間在漁洋關吳姓家族實力相當雄厚;五峰縣商會設漁洋關,吳任會長和五峰縣參議員多年。

宜紅茶史,任意抽查3箱,件件香氣襲人,英商伸出了大拇指!

2008年拍的陳壽軒的老屋(左邊) 照片由胡天地提供

陳壽軒,1886年生,沙市人,抗戰暴發前舉家來宜都經商,因他在漢口和沙市熟人多,進貨質量好,價格適中,在陸城的百貨布匹生意做的風聲水起,沒幾年便在東正街做起了面闊7.7米,佔地255平方米的臨街兩層樓房;陳壽軒知書達理,眼界開闊,志向高遠,生意童叟無欺,與宜都當地士紳們也接交甚廣。

宮子美,譜名宮學成,號子美,漁洋關源泰茶號老闆宮聖修(1858~1933)的三兒子,曾任五峰商團團長,民國最後一屆縣商會會長,開有“成記茶號”,在漁洋關的橋河建有製茶工廠。

陳述庸,宜都白馬潭人(現王家畈鎮白馬溪村一組漁洋河邊,被熊渡庫區淹沒),中國法政大學畢業,曾任民國湖北省菸酒局局長,後回宜都任縣參議員多年,在老家有榨坊、船隊、雜貨布匹店,字號“陳長記”,在老家的柳樹灣、聶河的白田、全福河的南莊坪有課田140石(1石60公斤),在陸城租鮮新記位於西正街的房屋開有“勤和綢緞鋪”,在向家巷和橋河還有房產;他家底殷實,資助過紅軍,支援過抗戰,是遠近聞名的開明士紳。

因從1940年開始宜紅茶產區的紅茶生產完全中斷,要重振紅茶產業,諸事均要從頭開始:宣傳發動茶農、設莊布點、增添設備、籌集資金、聘請做茶師傅等千頭萬緒。1945年6月天生實業公司成立後,陳壽軒及各股東都積極籌備收茶製茶事宜。

湘北鄂西交界的五峰、鶴峰、石門等傳統宜紅茶產區因日本入侵,多年未生產紅茶,但茶園還在,茶農做紅茶的手藝還沒忘;漁洋關附近及街上有兩百多名婦女會揀茶,黃足三、姚協和等茶師會篩分精製,錫匠吳東昇及帶領的徒弟會踹厚薄均勻的錫紙,能使紅茶裝箱後不跑香不發黴,賴華兵精於編制粗、中、小、雨、芽等15種茶篩,郭文詩等一批木匠師傅會做茶葉包裝箱,鐵匠師傅打攀釘,石印局印商標,好在這些做過紅茶精製業務的各行各業的師傅不缺,即宜紅茶生產的行業基礎還在。

1946年春季,經過精心籌備的天生實業公司正式收購毛紅茶,聘請本地和江西修水的製茶技師,第一批精製加工了宜紅茶500箱(1箱平均25公斤),在漁洋關西門口碼頭裝上焦錫五、趙元卿、謝和尚等人駕駛的10條搖擺子船,沿漁洋河東出到宜都,換大船順長江而下,一週後到達漢口集家嘴碼頭。在江漢關,負責此次賣茶的吳尊三和陳述庸遇到了抗戰時期在漁洋關動員10萬知識青年從軍的五峰人田鵬,故鄉人在他鄉相遇,十分熱情,田鵬說:“我是國立武漢師範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可以用英語與外國人直接對話,我給你們當翻譯,以免買辦從中搗鬼。”於是由田鵬當翻譯,兩位經理拿著茶樣直接與英商洽談,英商到船上任意抽查3箱,打開驗貨,件件香氣襲人,質量與樣品一樣,英商伸出了大拇指,感到滿意,通過討價還價,因有翻譯,沒有受買辦從中揩油,首批宜紅茶賣出了好價錢。待茶箱從木船卸貨交到英商艦船後,兩位經理又用貨款購買了煤油、白糖、瓷器、布匹、香菸等京廣雜貨運回宜都,公司的商家股東進了從漢口運回的廉價貨,又分了紅,大家都感到滿意,恢復生產宜紅茶的信心更足了。當年天生實業公司共精製宜紅茶兩批1000餘箱。

1946年,國民政府官商合辦的“湖北民生茶葉公司”,即抗戰時期的湖北省平價物品供應處,在五峰的水濜司也開設了紅茶精製廠,收購鶴峰、五峰茶區的毛紅茶生產宜紅茶。至此在抗戰勝利後的幾年中,宜紅茶由兩家公司組織恢復生產、收購精製加工,但因茶區多年未生產紅茶,加上政局不穩等原因,宜紅茶的生產恢復較慢,生產量遠不及戰前1937年的水平。

1950年2月中國茶業公司接收了天生實業公司在漁洋關堂上的茶廠,成立了“宜紅區收購處”,租用了陸城公司總部的房屋,設立了收購處的“宜都轉運站”,陳壽軒的獨子陳子航被錄用為轉運站工作人員,轉運站擔任購辦物質,轉運茶葉的事宜。1951年宜都紅茶廠成立後,改為女工宿舍,1958年改作大食堂,1960年以後又改為幼兒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落實1958年“城市私房改造”和“國家經租”的房地產政策時,陳壽軒的兒媳邱女士從沙市回到該屋居住一年有餘,後政策落實她得到了補償。該房坐落在陸城東正街10-1、10-2號,房屋所有權證是枝房證字第94-0281號,現保存完好,風火牆、薄青磚鬥牆、木製陽臺、千子瓦等民國建築風格依舊,是宜都市房產局直管公房,現租給商家們作門面做生意。

陳壽軒於1958年在陸城病逝,享年72歲。

備註:根據1990年版《宜都縣誌》、周梅提供的吳氏家譜、原宜都紅茶廠檔案“1950年宜紅區茶葉情況”、1940年出生的陳述庸之子陳明光和1946年出生的宮子美之侄宮自信的回憶以及陸城東正街陳壽軒老屋的資料等整理成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