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東渡入晉,其過程備受阻撓

閻錫山奉蔣介石命令派隊過河竄擾

閻錫山為防止紅軍東渡,除作了上述軍政措施外,1935年冬季,還曾奉蔣介石命令,派遺正太略護路司令孫楚,以陝北剿匪前敵總指揮的名義,進駐離石柳林鎮,指揮孟憲吉、淘振武、方克猷、陳長捷、馬延守5個旅的兵力,由離石縣的軍渡過河,竄入映北。

紅軍東渡入晉,其過程備受阻撓

黃河


孟旅駐吳堡、陶旅駐螅蜊峪,方旅駐宋家川,陳旅駐義合鎮,馬旅隨孫楚暫駐柳林,以便隨同戰況的進展,隨時過河策應。妄圖以這樣的佈置,與國民黨西安“剿琵”副總司令張學良部互相策應,消滅紅軍。在此期間,張學良曾由西安乘坐飛機到離石縣,下機後和孫楚晰面,商訂過河作戰計劃。

紅軍東渡入晉,其過程備受阻撓

東渡黃河


當時離石縣築有飛機場,閻錫山有道格拉斯飛機一架,經常飛竄映北紅區,進行偵察。各旅渡河後,未敢輕進,除在駐地附近構築碉堡,防止紅軍突襲外,僅不斷派遺小股部隊進行遊擊,和紅軍發生局部戰鬥,但每次接觸,均遭失敗。孟憲吉旅的曲有誠團長,就在泰家園戰役中被紅軍擊魏,陶振武、方克猷兩旅也受到重創。駐在柳林鎮的馬延守旅長大有不慚,要求親率該旅古文蔚過河,包打紅軍。不料過河後,在宋家川附近與紅軍一經接觸,卻郎被打得四分五裂,全軍覆沒,團附、營長各一入被擊光,馬延守、吉文蔚僅以身免。經過這一回合,他們才知道紅軍的厲害。從此渡河部隊,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再不敢輕舉妄動。延至1936年春季紅軍東渡時,倒錫山即令過河各旅全部撒返河東。

閻錫山阻擊紅軍東渡的作戰部署

1936年1月間,閻錫山得知紅軍要東波黃河的消息後,他認為黃河雖然是天險,但河防線甚長,不知紅軍將從哪裡過河,處處防守,處處薄弱,不但需費較多的兵力,減少了集中打擊的力量,恐拍也阻當不了紅軍的渡河。

根據他這科思想、曾在河防會議上駁斥兼“晉西警備司令”楊耀芳說:“你老是請求增加河防部隊,如果河防線上擺的隊伍過多,對時你頂不住失敗下來,咱們的太原城還要不要,你能保險嗎?”從此楊耀芳再不敢發言。閻錫山遂決心在汾陽、離石、孝義、中陽山嶽地帶,集結大量兵力,夢想利用山險地利,實行他所謂“口袋陣”的戰法。

紅軍東渡入晉,其過程備受阻撓

閻錫山


閻在軍事會議上又曾說:“咱們有優勢的山炮兵和大量的手榴彈,在山嶽地帶作戰,更是相得益彰,紅軍缺乏此種武器,咱們對他作戰可操勝算。”根據他連次的軍事會議的決定,任命了第三十四車軍長楊愛源為總指揮,把晉綏所有7個師的兵力,編為4個縱隊,以六十九師楊澄源所屬各旅為第一縱隊,以六十六師楊效歐所屬各旅附六十八師李俊功旅為第二縱隊,以十九軍李生達所屬七十二師附周原帳(獨二旅)為第三縱隊,以第七十師王靖國所屬各旅附七十三師苗玉田旅和獨三旅(旅長傅存懷)為第四縱隊一預備縱隊。各縱隊均附屬炮兵1個團,並以炮兵副司令劉撮衡為炮兵總指揮,就這樣調集重兵進駐汾陽、孝義、靈石、漸縣、縣一帶山嶽地區,總指揮部設在孝義城,準備應戰。

(本文作者楊耀芳,文章寫於1961年,作者時任山西者人民委員會參事宣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