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有什么不同吗?

人生如棋1717


百度能查到的不说了,讲一下诺奖被人忽视的隐含特征和正在变化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



诺贝儿文学奖隐含特征。

不论中西,基本上所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是反体制的。获奖作品对诞生环境的制度、社会状况、精神追求进行批判。比如莫言的小说,有的通过轮回以猪、狗等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反叛。再比如他的红高粱系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无恶不作的土匪竟然与侵略者作战,而恰恰是土匪全部阵亡的那一刻,八路军赶到了现场。这个时间很微妙,不早不晚,正好是土匪全部阵亡的一刻,时间掐的非常准确,就像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入场。那他们出现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这种批判的写法好不好,我比较认同季羡林的一句话。他说:

我们赞美自己的祖国,是爱国;而我们批评自己的祖国,更是爱国。

这个社会里是需要有人去勇敢地指出问题的。只有发现问题并改正,我们的社会、国家、民族才会进步。一个不存在任何缺陷的社会正说明了没有了向前发展的可能,这是死亡的开始。

茅盾文学奖的标准在变化。

与诺奖不限体裁、国别不同,茅盾文学奖明确要求,参选作品须是中国人用汉语创作的长篇小说(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作品须译成汉语)。

中国小说届从五四之后一直奉严肃文学为正统,以前参与评定的作品都是这一类。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越来越依赖市场,其可读性要求大增,与舞台、银屏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一大批严肃文学的作者开始吸收通俗文学的因素。比如曾属先锋文学作家的麦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2008年,麦家的《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结果。它不再是传统严肃文学,而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传奇故事小说,也是第一部吸收了通俗小说特点而被茅盾文学奖认可的小说。这象征着曾经自封为正统的严肃文学除市场之外,在业内也受到冲击,也是文学类最高奖项在评选标准修改时做出的明确选择。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的就是读者的重要性,文学从五四时期要求的对大众的普及开始回归,由上世纪中后叶传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逐渐被中国人抛弃,文学开始从高高在上的冰冷俯视,逐渐接触地气,真正的从读者的角度来反思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待晓儿


诺贝尔文学奖明文规定:只奖给西方的精英和东方的叛徒,“社会主义阵营”有三个叛徒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第一部是前苏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描写十月革命后白军军官哥里高利的“非人的”遭遇被迫自杀的悲惨的故事 ,第二部是前苏联的《格古拉群岛》,描写的是苏联关押政治犯集中营堪比纳碎的集中营,第三部“大作”就是中国的叛徒莫言这本骂共产党骂共产党的干部的垃圾作品,西方世界大喜,中国吃了一个哑巴亏


792突击步枪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奖,它厚重朴实,很明显,其内容形式具有中国的特点。而诺贝尔文学是世界级的,它应具有世界共同特点,客观地说,初办时诺奖确实公平公正评奖,但如今在书中内容上完全迎合欧美的味道,完全被欧美为政治所需要而定奖,例如前几年给中国的那个诺奖,如果其内容没有丑化我国,恐怕这个在文学界默默无闻的人,做梦也得不到诺奖。张抗抗,花千骨就比这得奖人強很多。


铁山小鱼儿1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对象是长篇小说作品,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对象是作家本人,有部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的主要作品并不一定是长篇小说,甚至从来没写过长篇小说,如诺奖获奖者、华人作家高行健的主要作品就是话剧剧本。至于价值观对获奖的影响,我认为任何一个奖项都不可能摆脱它的影响,而茅盾文学奖受此影响的程度更深。如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丰乳肥臀》,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原因显然是没有达到“政治标准”。


赵爱军36


定位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范围内的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范围内的

茅盾文学奖针对的是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则是不限题材的

茅盾文学奖的定位是颁发给某个作品的 而诺贝尔文学奖则是颁发给作者的,可能是他的某几部作品或者他的贡献

茅盾文学奖是三年一次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年一次


名字别太长啊想我这样


茅盾中国标准。诺贝尔奖欧美标准。


闲庭信步150014990


东西方视觉差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