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八月水草丰茂的时节,行走在阿坝高原,你会感到自己身心也变得纯澈起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景象并不是刺勒川的专利,在阿坝我们也能体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空旷辽远。那些黑黑的牦牛随意地散布在广阔的草原上,吃草嬉戏亦或追逐,时光似乎一下子变得慢了起来。甚至你在公路上开车,也会蓦地有牦牛跳上路面来,不惊不诧地低头走过去,倒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草原牦牛

印象中的藏人都是高原上的雄鹰,他们逐水草而居,五彩斑斓的帐篷在草地上星星点点。因此当我蓦然在理县县城附近杂谷脑河畔看见“甘堡藏寨”这四个字时,是颇为诧异的。“甘堡”自然是地名,而“藏寨”则说明了这个村落的民族属性,难道说藏人也从事农耕么?事实胜于雄辩,藏人并不都是牧民,藏人也有不少支系,譬如“甘堡藏寨”的藏人就属于嘉绒藏族,他们种粮务菜牧羊放牛,半牧半农,跟草地藏人已经有较大区别。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草原藏族老人

话说当年吐蕃分外彪悍,其军队曾攻入唐都长安,而松潘、汶川、理县等地,则是唐军、吐蕃军长期争夺的军事前沿。松赞干布能娶上文成公主,其实仍是和亲政策的无奈延续。但只要能给百姓带来和平安宁,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初年暂时的和亲政策让国家休养生息,从而成就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而文成公主进藏,则促进了汉文化在藏地的传播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俱往矣,当年的吐蕃驻军和本地土著长期混血交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嘉绒藏族,而甘堡藏寨则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号称嘉绒藏区第一寨,是九黄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文成公主

甘堡藏寨雄伟浩大,前临奔腾不息的杂谷脑河,背靠莽苍苍的大石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整座寨子民居多为石头砌成,随着山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既有卓尔不群的石碉,也有洁白的佛塔,恍惚回到了石器时代。石屋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顺水冲下的花岗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用当地的黏土垒砌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两三层,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卧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凉晒,扬打粮食场地。从石屋的利用看,跟羌寨类似,可见藏人也是入乡随俗,藏寨建筑艺术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但从石屋外观装饰看,则跟羌寨泾渭分明。羌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白石,墙壁上随处可见羊头图案。而藏人多信奉喇嘛教,门窗上则是他们挥洒艺术灵气的天地,图案多为双鱼、狮子、法轮等。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甘堡藏寨

走进甘堡藏寨,迎面就是博巴森根广场,一看就是藏人跳锅庄的场所。在藏语中“博巴”是藏人,“森根”是狮子,将藏人和狮子并列,可见藏人是崇拜强者的,因为狮子就是非洲草原上的王者。清代道光时期,英军袭扰东南沿海,甘堡屯兵在宁波与英军激战,伤亡五百多人,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幸存下来的屯兵编创了“博巴森根”这个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既是屯兵,肯定战时杀敌,平时务农,可见此处民风彪悍,乃是尚武之地。清乾隆十七年,清王朝消灭杂谷土司,将其领地分置为四个土司和五个屯,甘堡就是“五屯”之一,一户一兵,甘堡屯有屯兵650名。对于这样一个生长于高山峡谷地区的村寨来说,650名屯兵可不是小数目。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清代屯兵

广场正北方有点将台,上书一个巨大的“将”字。点将台的两侧,则有屯兵们的戎装雕像,有的肃然站立,有的跃马扬鞭,有的吹着牛角号,看其装备,可谓冷热兵器兼备,除了传统的刀剑弓箭,也有火铳之类的武器。跟已经武装到牙齿的英军来说,这样的装备除了在近战中能占有少许优势外,已经讨不到丝毫便宜。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点将台

广场一角还有数量庞大的铁皮转经筒,内装经文,每转动一次,相当于诵经一遍。转经筒是藏区的标志,拿在手上可以摇动的比较精致,藏族老人手摇转经筒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一些摄影作品里。看着他们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面庞,我们从其眼神里读出的却是安详和虔诚,无欲无求,这就是宗教的力量。而这种需要使劲全身力气推动的转经筒,则经常出现在村镇或庙宇里面,普通藏人家里即便有,也仅仅两三只而已。转经筒一只只推过去转圈,身后逐渐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这声响应该就是开启了与神灵对话的按钮吧!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广场转经筒

在博巴森根广场上面就是鳞次栉比的民居,一个大姐开着一家藏族服饰店,兼卖旅游纪念品。问其附近可有什么旅馆可以投宿,大姐说旅馆很多,她家也可以住宿,我说好啊,那就在你家住吧!大姐家在寨子深处,顺着一条山溪七弯八绕,总算才进家门。家里还在装修,两个年轻木匠正在打制家具。他们之间用藏语交流,语速很快,根本不知所云。但我说的四川话,他们也能一一作答。看看晚饭时间还早,我就顺着那条山溪在寨子里逛了起来。这条山溪三四米宽,溪岸两边随意地生长着大小不一的柳树,有的已达合抱之围,起码几十年了。溪岸用块石简单砌成,颜色深浅不一,可见多次培修。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藏女

这条山溪虽说平时纤细,溪水稍没脚背,在雨季也定是气势磅礴,足以毁灭家园。溪岸边的空地上有亭台水榭,也有反映本地藏人生活的雕塑,譬如藏女打酥油茶,牧马等。马是战马,鞍辔齐全,似乎能听见它们在战场上的嘶鸣,载着主人冲锋陷阵,一股肃杀之气不由得迎面而来。路上所见村民,男人的装束已与汉人差不多,衬衣体恤牛仔库,脸上连高原红也很少。女人的打扮一眼就能看出区别,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头帕、青布围腰、绣花鞋像羌人装束,但只要停下来,手上却不停地转着佛珠,口里颂着经文。那些民居屋顶上多插着五星红旗,大门上挂着红灯笼,街沿上码放着成堆的木头,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子。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甘堡藏寨深受藏、羌、汉三种文化的影响,只不过藏文化稍微强势些而已。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臧女

正在寨子里闲逛,一个女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道:“吃饭了,找得你好苦,快跟我走吧!”女人是老板娘的姐姐,客栈正在装修,打家具,女人就过来帮着做饭。

我是一个人过来的,事先已经说好,120块包住宿和早晚两顿,只是要跟他们一起吃。如果想吃本地特色菜,譬如松茸炖鸡或野味,就得另外加钱。如果人多还可以品尝藏式火锅,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四川火锅不同,藏式火锅并不是将菜品依次放入锅内涮着吃,而是直接把各种荤菜、素菜堆放在锅中,浸泡在汤里煮熟一起吃,看起来更像是东北地区的“大乱炖”。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民居

只不过藏式火锅的菜品并不是胡乱扔到锅里的,而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菜品有鸡肉、牛肉丸、藏香猪肉、牦牛舌、牦牛肉、胡萝卜、木耳、白萝卜、青笋、土豆片等,所有的肉类都是已经提前煮熟的。切成条或片的菜品码放整齐,并放在中间烧有木炭的铜锅里,锅内环绕一圈的各式菜品色彩斑斓,搭配合理,格外赏心悦目。

这些特色菜或藏式火锅价格不菲,我一个人是无福享受的,那会造成浪费。我想还是跟着老板娘一家吃吧。这是好事啊,正好深入一下藏胞生活,看看他们平时吃些什么。印象中藏胞都是吃糌粑、手抓牛羊肉,喝酥油茶,用干牛粪块作燃料。甘堡藏寨当然不是这样,他们跟我们拥有一样的厨房,厨具都差不多。用电饭煲做米饭,在土灶上面炒菜,只不过燃料以块子柴为主。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藏式火锅

这里是山区,靠山吃山,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储备了不少木柴。老板娘端出了香肠片、腊肉、饼子回锅肉、炒青菜、青椒土豆丝等,一张小木桌已经摆满了。她热情地让我坐下跟两个木匠一起喝酒,我推说不喝酒,老板娘也不再劝。喝到兴奋处,两个木匠又开始用藏语交谈起来,让我一头雾水。

吃过晚饭,大姐说容中尔甲明天要到藏寨来访问,本地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今天晚上会在“博巴森根传习所”的礼堂里排练舞蹈,让我去看看,也了解一下本地文化。容中尔甲既是以《神奇的九寨》走红的知名藏族歌手,也是藏文化的传播者,其在九寨沟演艺中心推出的藏族音乐舞蹈《藏谜》场场爆满,那些来自乡间地头的藏族男子,他们手上弹着弦子嘴里唱着歌的同时,脚上还要跳着踢踏舞,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堪称一绝,让我们领略了原生态藏文化的传奇与壮美。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容中尔甲

容中尔甲莅临,自然会以其藏文化推手的身份给本地把脉,从而得以让甘堡藏寨在九黄线上脱颖而出。走进礼堂,村民们已经开始排练了,演员都是本地人,老老少少都有。藏语无伴奏男女生合唱,一张口就让人感知到藏人的确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纯澈明净,宛如雄鹰在草原上翱翔,又似山泉从高处坠落,而余音袅袅,还在山林间回荡。

他们的合唱含有叙事性舞蹈成分,男女之间互动频繁,似乎在讲述一个风趣的爱情故事。礼堂能容纳两三百人,但他们并不只是在舞台上表演,忽而又在礼堂的两侧及中间的巷道上快速走动,手里做出献哈达的样子。拍手,跺脚,吟唱,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如果他们全部穿上民族服装,这一幕表演应该是颇为精彩的。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藏迷剧照

只是坐在台前的导演,一个年轻干练的女士却并不太满意,她时而大声地斥责演员们不要在台上嘻嘻哈哈的,时而站起身来亲自示范某些动作,并且她严肃地告诉演员们,容中尔甲团队来本地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把最好的舞蹈、合唱展现出来,这既是对贵宾的尊重,也是自身实力的表达,因为博巴森根舞蹈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甘堡藏寨的碉楼值得一看,这是一种战碉,多修建于寨内及出入村寨的要道旁、渡口、关卡等地,是一种军事防御性建筑。底层一般用于战时储存粮食及各类物资,二层以上均有战争所需的瞭望孔、射击孔。战时由内向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广场

清代乾隆时期,两次金川战役久战不胜,就是为此类战碉所阻。在冷兵器时代,这类战碉如果连点成线,的确固若金汤,让人头疼。据说金川战役结束后,清政府为了预防类似战役再次发生,曾将金川地区的部分嘉绒人押解至京,强令其在北京香山修建了一批仿嘉绒战碉,供清兵演练攻碉战术。现存碉楼为官寨碉,专为土司、守备修建,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他们平时祭祀和占卜的神坛,战时更成为土司家族的临时避难场所。

现在的甘堡藏寨民居多为汶川大地震后新建的,已经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自然要比过去的石屋安全很多。但石屋作为藏寨的特色也不能放弃,于是我们看到外墙上的石块已然成为一种装饰,显示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那些被地震毁掉废弃的老屋前,我们还能看到过去建房全用河中鹅卵石搭建的影子。

在阿坝甘堡藏寨住藏家吃藏餐看歌舞,领略歌唱家容中尔甲的影响力

图注:嘉绒藏族

站在甘堡藏寨的最高处,整个村落一览无余,屋顶上大都安放着太阳能热水器,这显示出本地对科技的接受程度。云朵上的甘堡藏寨,嘉绒人的栖息地,杂谷脑河的子民,必将把博巴森根跳出更加铿锵的神韵来。(彭忠富/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