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山亭”之名的由来,有志为据。明万历《滕志》载“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后,飞云台上,传说为菸菟丞相所筑,山亭之名以此,亭废台尚存。”

《滕志》所载之高山,又名翼云山,此山在今山城街道山亭村北约3公里处,海拔620.4米,其高度为山亭区5000多座山头之首。

《滕志》所载之菸菟城,在山亭村东南方向,距山亭村约500米处,北临薛河。据考,此城系东周列国时期的一座城池,主持修筑此城的菸菟为滕国的丞相。战国之后,这座菸菟城已毁,现仍存有城墙遗址,并可在耕翻的土里看到一些残留的碎瓦片。

《滕志》所载之飞云台,位于山亭村正东,薛河北岸,隔着薛河与菸菟城旧址南北相望,传说此台为菸菇城守兵的一座点将台。后人称之为飞云台。唐明皇年间,在飞云台建玉皇庙一座,庙体为两层,相当壮观。玉皇庙前建亭一座,上有鳌鱼和麒麟造型,人称龙头鱼身、蛤叭狗子张嘴兽。玉皇庙和此亭均于1936年因战乱被毁。

《滕志》所载之山亭,系飞云台上的这座亭子。

《滕志》的记载,仅能证明山亭的地理位置,尚不能说明山亭之名称何以所得。为了正确考证山亭之名的由来,需要了解山亭村祖辈在此地建设村庄的历史,需要考证人们何以用山亭这个名称作为村名。

在山亭村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三停”之说。所谓“三停”,即一停坞土山;二停南大洼;三停结义庙。“三停”之说,反映了山亭村祖辈选择村落地点和起名山亭的历史。据考,大约在汉朝光武帝年间,有刘姓和张姓的两个家族,由于兵荒马乱所迫,从很远的外地来到此地。起初在坞土山的后面山坡上安下家园。此为“一停”。坞土山的位置在今山亭村东南方向,距山亭村约3公里。此处山上仅有林果,不具备其它生存条件。不久,这两个家族就把村庄搬到南大洼,建起了新家园。此为“二停”。南大洼位于菸菟城旧址南边,这里土质肥沃,适宜耕作。但综合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不如现在山亭村的地方。所以,这两个家族又将村庄建到山亭村这个地方。此为“三停”。

人们起用地名,或者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或者报据人文特点。山亭这个村名的选用,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境界。经历了“三停”的选择终于停下来安居乐业的人们,很希望给自己的村庄起个讲究一点人文精神的名字。

刘、张两家在山亭村这个地方建村前,这里已经建有一座庙宇。名为结义庙。由此可以推知,山亭村建村是三国以后的事情。结义庙前原有一座亭子,为劳作和行路的人们乘凉之用。此处在高山之前。高山的名气很大,其西侧有黄棚洞,是一座道家活动的庙宇,山巅后有一口井,其水丰沛,常年不干,为当地一大景观。另有多处引人驻足的人文景点。走完了“三停”道路的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与高山系在一起,再联系到结义庙前的亭子,于是就把自己建起的村庄取名为山亭。山亭与“三停”用当地话来讲,同音而不同意。这种定名方式,别具一格地表现了山亭村人祖辈的良苦用心和思想意境。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九子峪水库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徐庄镇米山顶村位于山亭区东部,与费县、平邑县接壤。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300多年前,当时由于黄河经常决口,为躲避洪水的泛滥,米氏祖先从黄河北齐河县米宅子村(现济南市天桥区米宅子村)搬迁至滕州塔寺北,并定居下来,现还有墓碑。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郯城发生地震,造成山亭区东北部人畜大量死亡,人烟稀少,米氏后人米继本、米继章兄弟二人率家人约10人搬迁到徐庄镇米山顶,并以此为中心,方圆9华里为界进行放牧为生。后村民多数由山顶搬迁下山,建设了新村。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葫芦套风景区位于山亭区徐庄镇驻地东南一公里处的葫芦套村,辖龙头湾、尚庄、穆家洞等十二个自然村。紧邻国营徐庄林场,地处连环山套之中。南北全长3.5公里,地貌形似葫芦。全村290户,1140人。村民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收入来源。现存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长山庙旧址、石佛寺旧址等人文景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村内青山绿水相间,百年古树郁郁葱葱,高山瀑布飞泻而下,连环山套之中小溪流淌,周边山场生态林面积1万多亩,其中70%隶属国营徐庄林场管理,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一处难得的有青山、有绿水、有文化、有底蕴、民风淳朴,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圣地”,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1940年5月,八路军115师师部机关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率领下进驻葫芦套村,召开了葫芦套干部会议。罗荣桓在会上作了报告,现存葫芦套115师司令部机关旧址和陈光罗荣桓旧居等,2015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葫芦套村被誉为山亭区的“小延安”。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据山亭有关资料介绍,十道峪村原名“石架峪”,因北依北马山,西靠抱头向阳山,南临熊耳山,三山相连如笔架,故名。又因村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十个山峪,又名“十道峪村”,古代属峄县西北社(今山亭西集镇),隔村北的北马山与滕县(今山亭徐庄镇)搭界,峄县北部通往滕县东部的道路经过这里,村西北山口尚存古道遗迹。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三圣堂”古庙,就座落在这道山谷中间最高点的分水岭上,东临北庄镇的十道峪村,西瞰凫城镇的褚村,两边流水分别向东注入泇河南流到台儿庄,向西成为西集巨龙河源头汇入薛河西流到微山湖,庙岭山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分水岭”。“三圣堂”现为新修的三座各自独立的两层单间小楼,位于山口公路北侧,碑文记载始建于明初,供奉土地神、山神和牛王神,故称“三圣堂”。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后,又有2003年、2014年重修,新建两庙,重塑“三圣”神像。庙前路南有一株相传栽于唐朝的古槐,主干已枯死,根部又生出新枝。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在路上之山亭米山顶、葫芦套、三圣堂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