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為什麼盛讚柳如是?

影像觀察


1

大明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崇禎八年(1635),18歲(虛歲)的柳如是,和28歲的陳子龍,走到了一起。

這位瑰麗脫俗、後來被列為秦淮八豔之首的奇女子,對那位比她年長十歲,卻是晚明覆社骨幹,寫詩治文“高華雄渾”的陳子龍,愛得如痴如狂。

一位是帝國名妓,一位是江南才子,在一個明末清初江山鼎革的年代,愛來得如此溫柔婉轉、卻又轟轟烈烈——陳子龍是崇禎三年舉人,崇禎十年進士,後來擔任明末刑部主事、兵科給事中,崇禎八年(1635),恰是陳子龍科舉和人生的低潮期,此時,他仍是舉人身份,兩次進京會試仍未高中,心中煩悶,柳如是就在這時,走入了他的生活。

▲劇照:柳如是與陳子龍。

他們在江南松江城的徐氏別墅相遇纏綿,柳如是(1618-1664),這位美豔清新,卻性似男兒的女子,模仿曹植的《洛神賦》,獻給了陳子龍一首《男洛神賦》:

“啟奮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

群嫵媚而悉舉,無幽麗而勿臻。”

自古以來,未有女子如此誇譽男人的,也只有這位熾熱、奔放、調皮的奇女子,才會如此表達自己的感情。

2

她是倔強的。才十幾歲,她就被賣入青樓,後來被當過明朝宰相的周道登(狀元出身,曾任明朝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收為小妾。周道登愛她年小聰慧,經常將她抱在膝上傳授藝文,周家的姬妾們醋意勃發、群起而攻之,說她放蕩不羈,以致她被逐出周家,無奈再入青樓。

她再次被賣到蘇州吳江為妓,此後,她乾脆以“相府下堂妾”為標榜,高張豔幟於江南小鎮盛澤鎮歸家院。

盛澤鎮,是明末著名的絲織品集散地,客商雲集、名揚海外。

在這裡,本名楊愛的她師從吳中名妓徐佛,但美貌才情、綺談雅什卻更勝徐佛一籌,引來無數客商、才子競逐風流,出於狀元宰相府、受教吳中名妓,詩文琴棋書畫都有高人指點的楊愛,以《金剛經》中“如是我聞”的典故,為自己取字如是,偏名柳如是。

▲劇照:柳如是才貌雙絕,引得晚明名流競相追逐。

被稱為“雲間三子”之一的宋徵輿愛她,想登船相會,她就讓丫鬟傳話,說:“宋郎且勿登船,若果真有情,就請跳到水裡等待吧!”正是風寒水冷的冬天,那痴情少年卻二話不說,直接跳進水裡,惹得佳人痴憐,趕緊讓船工用長蒿救他上來,“由是情好遂密”。

但少年怎堪濃情,後來,松江郡守要驅逐盛澤鎮一帶的“遊妓”,柳如是找來宋徵輿商量對策,她原本是希望,這個年紀輕輕、才情卻譽滿江南的少年,能夠給他一個歸宿和名分,沒想到宋徵輿的回答卻是:“那你就避一避、躲一躲吧!”

一番話,惹得柳如是勃然大怒,“別人對我如此,你卻也如此待我!”說罷,她隨手就將古琴旁邊的一口倭刀抽出,手起刀落,將琴絃斬為兩段,這位潑辣剛狠的青樓雛妓,讓宋徵輿震驚不已,悻悻退出,由此兩情遂絕。

3

攜手陳子龍,已是柳如是從周道登府中被逐出,與宋徵輿絕義之後。

儘管偏居江南小鎮,但柳如是卻與文人名士過往甚密,她與復社領袖張溥、書法家李待問(李存我)等都是好友,還因為宋徵輿等人關係,認識了“雲間三子”另外兩位高才陳子龍、李雯。

那位大他十歲的陳子龍,就在此時,翩翩而來。

她18歲,他28歲,然而,陳子龍卻已有妻室,儘管陳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工部郎中,然而此時家道也已中落,經濟窘迫的陳子龍,並無能力為柳如是贖身,加上陳子龍原配的極力反對,這對才子佳人的緣分,在一代名妓十八歲的芳齡,最終戛然而止。

▲劇照:拋棄兒女私情的陳子龍,最終為明朝殉國就義。

此時,大明帝國已是日漸衰頹,無力顧及兒女私情的陳子龍,在兩年後的崇禎十年(1637)考中進士,被任職為兵科給事中,1644年明朝亡國後,陳子龍出任南明兵部侍郎,並以書生之身,組織義軍堅持抗清,1647年,堅持抗戰三年的陳子龍最終兵敗被捕。

清兵將他嚴刑拷打,陳子龍始終“植立不屈,神色不變”;清兵問他為何反清,陳子龍說,

“我崇禎朝兵科給事中也!”清兵又問他為何不剃髮,陳子龍又說:

“吾惟留此發,以見先帝(崇禎)於地下也。”後來,陳子龍在被押送南京路途中,於松江境內趁看守不備,投水自盡。陳子龍死後,清軍又殘暴地將他的屍體凌遲斬首,並棄諸水中。

就義那一年,陳子龍40歲(1608-1647)。

他沒能與他心愛的柳如是廝守終身,卻選擇了將生命,獻給了他摯愛終生的祖國。

4

她沒能挽留住她摯愛的男人,儘管淪落風塵,但她卻看不上那些心甘情願為她日灑千金的紈絝子弟,獨然嚮往能覓為知己的“曠代逸才”。

陳子龍本算一位,但卻翩然而去,在寫給陳子龍的《別賦》中,柳如是寫道:

“雖知己而必別······冀白首而同歸,願心志之固貞。”

▲柳如是傳世畫作:月堤煙柳圖。

在與陳子龍離別後,有一位徐姓公子,以“三十金”的重酬託鴇母求見柳如是,剛一見面,徐某傾心,就對柳如是說:“久慕芳姿,幸得一見。”

柳如是不覺失笑,徐某接著又說:“一笑傾城。”

性格本就曠達的柳如是又大笑,徐某又說:“再笑傾國!”

沒想到柳如是卻怒了,馬上出門叫來鴇母說,

“得金多少?乃令此奇俗人見我。”柳如是要鴇母退還酬金給徐某,鴇母自然不肯,並假說酬金已經用完了,柳如是於是便剪下一縷頭髮,讓帶給徐某說:

“以此償金可也。”徐某談不上庸俗,但柳如是卻看不上眼,她所深愛的“曠代逸才”有緣無分,放眼世間,她尋尋覓覓,希望能覓得一位藍顏知己。

5

為此,她耗盡多年,一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她主動求訪明末文壇領袖、曾經高中探花的東林宿老錢謙益。

這是大明亡國的前四年,這一年,柳如是23歲,錢謙益59歲。

她女扮男裝,泛舟常熟,向當時的文壇扛把子錢謙益,投上了一封署名為“柳是”的名帖,在那個年代,敢於女扮男裝,主動求訪詩人名宿,大概也只有柳如是這種潑辣剛毅的性格才能做到。

沒想到的是,錢謙益剛開始卻給這位“年輕人”來了個閉門羹,因為想要拜訪這位文壇領袖、沽名釣譽的凡夫俗子實在太多了,錢謙益於是推說不在,拒絕了“他”。

柳如是不甘心,於是再投名帖,並奉上一首詩《庚辰仲冬訪牧翁於半野堂,奉贈長句》:

聲名真似漢扶風,妙理玄規更不同。

一室茶香開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緣在,江左風流物論雄。

今日沾沾誠御李,東山蔥嶺莫辭從。

錢謙益看到詩後非常驚訝,他心存疑惑,於是出門迎接,才發現這位來訪的“儒生”,原來竟是一位身著儒服的優柔女子,於是,這對原本更像父女的忘年相交,在詩文的切磋中迅速走近。

▲劇照:柳如是女扮男裝拜訪錢謙益。

一心向往“曠代逸才”的柳如是,傾心仰慕這位江南的文宗領袖,錢謙益則憐愛這位聰慧美貌、才藝雙馨的絕世女子,於是為她在家中園林,迅速建築了一個精舍“我聞室”,意思取《金剛經》中“如是我聞”的語意,大約這次拜訪後的一個月,柳如是搬入到了錢謙益家中,入住“我聞室”。

在這場女扮男裝的會面八個月後,崇禎十四年(1641年)農曆六月,錢謙益頂著世俗的巨大壓力,以60歲的文壇領袖、崇禎朝原禮部侍郎的身份,迎娶了當時僅有24歲的江南名妓柳如是,而且,錢謙益不是用娶小妾的方式,而是以類似娶正房大鼓大吹的“匹嫡”方式,迎娶了柳如是。

儘管她出身卑賤,但這是位奇女子,所以錢謙益寧可頂著世俗壓力,也要力排眾議,以“匹嫡”而不是納妾之禮,迎娶柳如是。

▲劇照:錢謙益不畏世俗,以“匹嫡”之禮迎娶柳如是。

在錢謙益看來,“柳才色無雙,小星不足以相辱。”所以,這位60歲的文壇領袖,堅持以“合巹花燭,儀禮備具”的方式,迎娶這位曠世奇女子。

對此,當時的文壇和市人非常不屑,婚禮當天,有人甚至朝著迎親的婚船,亂扔石頭嘲笑洩憤,在他們看來,以錢謙益的文壇領袖身份,卻在晚年“恬然無恥”地迎娶一位風塵女子,無疑大跌身價。

然而,白首新郎錢謙益卻不顧世俗,紅顏新娘柳如是也衷情愛戀。

6

但錢謙益,卻讓柳如是,失望了。

錢謙益雖是探花出身的文壇領袖,但志氣貞節卻遠不如陳子龍。錢柳婚後第三年(1644),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殺,隨後李自成兵敗、清兵迅速南下。

此時,錢謙益已在南明弘光朝廷中擔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但清兵鐵蹄一到,錢謙益馬上跟著大學士王鐸等人,一起獻城投降。

▲1645年,錢謙益跟隨南明眾大臣一起投降滿清。

此前,柳如是力勸錢謙益殉國,“是宜取義全大節”,並表示願意追隨錢謙益一起殉國死難。清兵進入南京之際,柳如是試圖跳水自殺,被家人死死抱住,後來,錢謙益跟別人說,他也要效仿屈原自沉湘江,但錢謙益摸摸池水,然後轉身跟隨從說,“水太涼了!”於是,“遂不死。”在帝國崩塌的大潮中,錢謙益選擇了投降滿清,隨後跟隨新主子到北京上任;不久,錢謙益以老病纏身為由,向清廷請假返鄉。

晚來名節喪失,清廷又未特別“提拔禮遇”,後來,心中失落的錢謙益經常感慨說:

“要死!要死!要死!”對此,有一次柳如是諷刺他說:清軍攻破南京那年(1645年)你都沒死,現在說死,不是太晚了嗎?

這位少妻,對於自己的老夫,說話總是單刀直入、針針見血,無話可說的錢謙益則“甚寵憚之。”

7

錢謙益屈膝投降之時,陳子龍卻選擇了奮起抗清。

大明亡國後第三年(1647),陳子龍兵敗殉國,就在這一年,錢謙益也被清廷逮捕。

逮捕的緣由,是因為此時錢謙益在柳如是的勸說下,經常秘密協助南明軍隊刺探消息,錢謙益內心,有著文人的畏縮流氣,他曾經附從閹黨、投降滿清,如果沒有時代劇變,他或許還能以晚明文壇領袖的身份終老,然而晚來失節,對此他心中也是痛苦不堪的,畢竟禮義廉恥,還是時時在制約、譴責著他自己,因此從北京歸來後,錢謙益也開始秘密聯絡義軍,資助反清復明事業。

▲劇照:柳如是與錢謙益。

然而消息走漏,錢謙益被清軍逮捕,為此,柳如是四處奔走,她甚至向清廷上書,表示願意代錢謙益去死。

最終經柳如是和眾多親朋好友的周旋,入獄四十多天後,錢謙益終於獲釋,這一天正是柳如是30歲生日,錢謙益寫詩感慨道:

“慟哭臨江無壯子,徒行赴難有賢妻。”這位曾經鄙夷他投降滿清,卻在危難時刻與他患難與共的少妻,此時已經成了錢謙益晚年的精神支柱。

▲錢謙益鋃鐺入獄後,柳如是到處奔走求救。

明朝滅亡後,一心矢志反清復明的黃宗羲後來回憶說,當時他跟錢謙益往來頻繁,多次住在錢家,錢謙益則邀請黃宗羲晚年一起到錢家結伴讀書,有一天晚上,錢謙益提著一盞燈,一個人來到黃宗羲房間,並拿出七塊金子給黃宗羲說:

“此內人(指柳如是)意也。蓋恐餘之不來耳。”因為柳如是知道,黃宗羲為反清復明到處奔走、經濟窘迫,因此她特意要錢謙益,特別援助黃宗羲。

8

然而,大明帝國卻運數已盡,在鄭成功和張煌言的軍隊先後敗走江南後,大明帝國的復興火焰,已經逐漸熄滅。

待到南明的反抗勢力逐漸被剿滅後,柳如是和錢謙益這一對年齡相差36歲的老夫少妻,也終於攜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83歲的錢謙益(1582-1664)老病去世,隨後,錢謙益的族人開始搶奪錢家的銀錢地契,並威脅柳如是,要她交出三千兩銀子買平安,否則“有則生,無則死”。

錢謙益死後一個來月,錢氏族人再次上門,威脅要將柳如是,以及她年僅十多歲的女兒和女婿掃地出門,面對一幫惡徒,性情剛烈的柳如是,從容地對錢氏族人說,你們安靜片刻,讓我上樓料理。

隨後,她帶著紙筆上樓。眾人見久無動靜,遂踢開房門,才發現柳如是已經自縊身亡。

在嫁到錢家多年後,她最終選擇了上吊自殺,終年47歲。她選擇了用死,用一條人命的抗爭,來幫助女兒擊退這夥無賴惡徒,在留給女兒的遺書中,柳如是寫道:

“我來汝家二十五年,從不曾受人之氣,今竟當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後,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當同哥哥出頭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訴陰司,汝父決不輕放一人。”

▲柳如是的人物畫像。奇女子的一生,最終以悲劇告終。

在她生命的最後,她傾心思念他的丈夫錢謙益、那位她曾經愛恨交織的人生伴侶,並希望他能在陰間,為她和女兒主持公道。

至此,這位備為後世推崇的秦淮八豔“花魁”,終於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三百多年過去了,人們通過復社領袖張溥的記錄,依然能記得她在明末亂世的豪情壯志,這位當時不到二十歲的女子對張溥說:

“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亂禦侮,應如謝東山(謝安)運籌卻敵,不可如陶靖節(陶淵明)亮節高風。如我身為男子,必當救亡圖存,以身報國!”在某種程度上,她的內心更如一個男子,更似一個負有家國情懷的書生。

▲劇照:柳如是。

但她一生摯愛的人,如陳子龍,不能給她一個名分;她選擇廝守終身的人,如錢謙益,最終也未能守護她走完人生。

儘管性情剛烈,但驀然回首,人們才發現,她終究只是鼎革變幻的時代中,一個纖細卻奇崛的弱女子而已。

或許正如她自己的詞所寫:

“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縱有萬般柔情,又將訴與誰人知?


最愛歷史


王國維為何頤和園自沉,與陳寅恪何以會寫《柳如是別傳》,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文史學界兩大謎團

中國學者在這兩件事情上耗費了巨大的心力,也寫出了連篇累牘的研究文字,試圖去破解這兩個歷史迷思,但也始終莫衷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遂成為永遠的“懸案”。


這裡單說陳寅恪此晚年公案。陳寅恪這人,是余英時所說的“歷史中心人物”,從他“出道”到生命終結,一直都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受矚目的學者,主角光環基本伴隨著民國始終(49年)。

他的同時代的學者同行,對他寄望最殷,幾乎都毫不懷疑,以這個人的才華和學識,完全可以超越錢大昕、趙翼等人的境地,“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再創輝煌,寫出經天緯地足以流芳百世的著作。

正如當時的學界大佬傅斯年推誠至予的月旦評,“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陳氏是可以推倒一世的學林豪傑。


早年,陳寅恪的治學用心,是要用西方科學之方法,開展中文和藏文的比較研習,並對佛教經典的誤讀作出勘正。回國以後,因為資料的缺乏,他逐漸放棄這一學術方向,有了寫一部中國通史的抱負。

可以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著作都是這一理想的操練,所以稱之為“稿”,一者是謙虛,另外也確實只是他小打小鬧的準備,後人視為精金美玉,其實陳本人並不特別重視。



陳寅恪意圖寫通史的想法,也為當時人所關注,大家翹首以盼,比如錢穆先生在大學講述中國史,就自謙只是為陳作“前驅”而已。結果呢,在晚年,最後的時光,陳寅恪花費所有心力,投入全部熱情,膏火自煎十餘年,貢獻給學界的卻是一部有關明代名妓柳如是的傳記,彼時的人們是大跌眼鏡嘖有煩言的

比如施蟄存、錢鍾書、顧頡剛諸先生公開表示不理解,還是錢穆先生,在海外輾轉得讀此書,在學生私信中表示極大的失望,以為浪擲才華。

那問題來了,一代大師坐困愁盲,岌岌可危,按道理本該為民族傳續文化香火,“學術託命”,為什麼要自廢武功,拿生命去盛讚一個名妓?難道真的是如項鴻祚所云“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如果事情真的如此清楚和簡單,也就不成其為歷史之謎;陳寅恪何以是陳寅恪,也就變得非常可疑了。所以,從基本邏輯出發,不難推定這一定是一部寄託遣懷之作,憂世傷生之書,別有懷抱之著,字裡行間遍佈“啞語”和“密碼”。

斗膽先揣測其中兩點成因,更多感想留待日後有機會時再就教於讀者朋友。


1,“不降志,不辱身”的孤懷遺恨剖白


《莊子》裡說人言說的方式有“三言”:“寓言”、“重言”及“卮言”。

當時代不讓人正常說話時,有些獨立思考的人只能通過特殊的話語,如九渠十八澗般重巒疊嶂婉折難晰地表達自己的心曲與孤憤。《柳如是別傳》實所謂“復重言者,貴以微誠,披露肝膽”,充滿了隱語。



表面上,《柳如是別傳》只是寫名妓柳如是的風華,實際是講述了在明亡燼餘理想傾覆的幽光中,一批不屈士女的抗爭史。

“亡家亡國亡天下”,“不降志,不辱身”的紅妝柳如是等人,不惜毀家紓難,寧折不彎,為光復文化之故園、政統之中國、道統之華夏,奮不顧身,齎志而沒,無怨無悔。在陳先生看來,柳如是實際是這種理想的符號人物,是故不惜出死忘命,懇懇重言。

“夫子殆將病也”。陳寅恪晚年,以故國之思,“留兮中州”,避地嶺南,天真的以為置身政宦事外、“價值中立”,可以全身免禍,結果小看了主義的瘋狂,被“陽光下的罪惡”所吞噬,萬劫不復。

在世界率獸食人,文化殘闕毀禁的目擊心傷中,於內披尋錢柳之篇什,伸張學者之尊嚴;對外借機表述自身氣節與守望,就成為一種思考必然和心靈敞開途徑。

《柳如是別傳》對柳氏的謳歌,對錢氏的理解,對志士潛德的表彰,對野蠻群生的譴責,對鄭成功海外政權的祝福,無一不是在暗寓這種悲懷遺恨,以此“痛哭古人,留贈來者”。


2,“著書唯剩頌紅妝”的女性關懷代言


陳先生一生,立身端謹,對女性始終有著一以貫之的貴乎常人的尊重。

這一點,我們看《吳宓日記》裡記錄下的與陳先生的聊天記錄,即可明白男女平等主義也是陳先生自始至終守持的一個理念。《柳如是別傳》可稱這種關懷的“代言”。

如果只是寄託氣節、表白孤恨,陳寅恪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更為驚心動魄的仁人志士,比如瞿式耜、史可法、劉宗周、夏允彝等等“孤臣孽子”做文章,因為論志向之堅定、行事之多劫、境遇之慘烈,這些人都遠比柳如是更加具有可述性。

因此,“不降志,不辱身”的情懷陳述絕對只是其中一方面。


(圖:陳寅恪三位女兒。2017年秋於廣西。三人身後銅像為臺灣巡撫唐景崧——陳寅恪妻子祖父。)

柳如是的身份,既是風流名妓,也是愛國豪傑,更是節婦烈女。傳主女性的身份尤為關鍵。陳寅恪長期留學西洋,平權主義思想甚重,柳如是作為男權世界中的女子,其才、其思、其志、其苦、其悲,但凡讀過《柳如是別傳》一書者都不難看出其中浸淫著陳寅恪先生本人的深切同情和感知,乃至欽佩。差不多與寫作此書的同時,他也寫出《論再生緣》,歌頌另一位清代女才子陳端生。所以,他自己說,“著書唯剩頌紅妝”,不為無因。


3,“一笑妝成伴白頭”的愛意表達


其實,我個人揣測,陳先生寫作此書,除了傳達男女平權的理想之外,還有一個緣由,就是藉機傳達對自己妻子唐篔女士的感激之情

唐篔出身名門,滿腹才情,一生為了夫君流浪四海,朝不保夕,求一飽腹都難,患難與共無怨無悔,其才情、氣概、境遇等都和柳如是有著若干相似之處。

陳寅恪晚年,在寫作《柳如是別傳》其間,曾寫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詩歌感激夫人之辛苦,並用“可封侯”來形容她的“壯舉”,還曾多次深情的囑託女兒說,“媽媽是主心骨,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沒有她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媽媽。”所謂“頌紅妝”,必有“頌妻”的深情包含其中。

我讀《柳如是別傳》,常無端感動而不能自已者,想原因也正在於此。


今天,我們閱讀《柳如是別傳》,還有談論此書的成書因緣,它最大的文化意味,某種程度上可說是為陳寅恪式的一脈文化香火守靈和致悼,更是對嗜血的往事作出檢討,發出責問。

陳先生寫作《柳如是別傳》時,曾感慨,“今生所剩真無幾,後世相知或有緣”。他認為,他為柳如是寫傳,讚譽這樣一位女子,後世是能理解他的苦衷的。

因為沒法直接說話,他的苦衷有很多的謎語,我們缺乏鑰匙解開,遂成歷史疑團。但是有一點,我們是確信可以“相知”的:即他要告訴後世,他所經歷的,他所寫下的,絕非只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這個時代的悲殤。

歷史永遠是最健忘的病人,往復循環,不捨晝夜。記住過去的教訓,讓浩劫和悲劇不再重演,我想,這應是史家陳寅恪寫作《柳如是別傳》最苦心孤詣所在;也唯能如此,他的冤魂才有路可走,有家可歸。

匆匆寫於 2018,2,4晚,與三五友人飲宴歸來之後。時殘雪道積,月光如水


<strong>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讀書感想,社會觀感。讀者朋友如覺得有意思,歡迎關注本號、點贊鼓勵,也歡迎留言批正。我會盡量做到一條不刪,每回必復,只因關注、流量等和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平等相待、交流看法,互相尊重,才是我初衷。


劉愚愚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時期的女詩人,歌妓出身。陳寅恪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學者。陳寅恪晚年雙眼已盲,卻以口述的方式,在其助手黃萱的幫助下,完成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柳如是的故事大家多少都知道一點,但是一代學者陳寅恪為什麼花這麼大工夫為一個名妓立傳呢?

陳寅恪1953年開始撰寫《柳如是別傳》,到1964年夏天,歷時十多年完稿,但書成之後遲遲未能付梓,直到1980年8月初版。

柳如是位列“秦淮八豔”,美貌程度自然沒得說,同時她還是一位才女,擅長舞文弄墨,又有一般女子沒有的胸襟,關心家國大事。正是她這份才氣和傲慢吸引了大他二十多歲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和明末的很多士大夫相比,柳如是一介女流,卻表現出比很多文人更多的氣節和擔當。甚至和他的丈夫相比,她都要勇敢和有骨氣得多。

清軍南下的時候,柳如是不願意降清,勸錢謙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表現得很猶豫,最後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而柳如是卻“奮身欲沉池水中”,被錢謙益拉住了。錢謙益後來還做了大清的官員,去了北京,柳如是不願意跟他一起去,就留在了南京。柳如是在政治上立場鮮明,儘管清廷的統治日趨穩定,她也沒有放棄勸說錢謙益不要為大清效力,還暗中資助、鼓勵抗清義士。晚唐詩人李商隱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是在晚明卻出現了柳如是這樣富有民族氣節,腰板挺直的“女中豪傑”,李商隱見了,肯定也要心中歎服吧。

陳寅恪寫這本書的態度是嚴肅的,採用了“詩史互證”的手法,通過箋釋錢謙益、柳如是的詩文,系統論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陳寅恪對柳如是評價極高,認為是"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已"。何齡修認為"第五章《復明運動》實際上是全書主旨所在。"吳宓對這本書的寫作動機這樣理解:"藉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閒風趣之行動也"。可能在講求事實,探求歷史發展規律的陳寅恪看來,歷史的潮流不可逆轉,但個人的節操、道德的堅守也是時代洪流中一個人最為根本的底色。歷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了,陳寅恪費這麼大功力寫柳如是,應該是有諷喻目的的,對現實的沉痛之心也許可以通過柳如是表現出來。


蘭闍讀書


柳如是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活出自我的女性,她風姿卓絕,不在於其才貌,而在於其品德與個性。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寫了一部八十萬言的《柳如是別傳》,對柳如是評價甚高,稱她為"女俠名姝",贊她有"民族獨立之精神",併為之"感泣不能自已"。這大概就是陳寅恪盛讚柳如是的原因。

一、名字裡的自我意識

柳如是從小就聰敏好學,流落風塵後,她素有才名,性格也是頗為要強,在"秦淮八豔"中是個頗為獨特的存在,從她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其不輸男子的氣性。

柳如是本名楊愛,改名為柳如是是由於讀到一首詞,這詞就是辛棄疾的名作《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讀此詞可知,全詞意境渾融,"如是"來自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表現的是人生落魄失意中的驕傲,和知己難得的感嘆。楊愛改名為柳如是,想來當時的心境與辛老寫此詞時的心境相似。據說她年輕時曾和官宦子弟宋轅文有過一段感情,卻遭宋母嚴厲反對,柳如是找宋轅文商量此事,而宋轅文的表現卻懦弱不堪,令她失望至極,性情女子柳如是當即拔刀砍斷琴絃,以示兩斷之意。

生活使人成長,此後的柳如是愈加看透世事,不願做一個為別人所左右為時代所壓迫的弱女子,她決心在有限的時代裡儘可能地活出自我,辛棄疾《賀新郎》裡的這句詞極大地觸動了她的內心,於是她自號"如是",慢慢開啟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

二、愛情觀:追求獨立,不苟苟,不將就

柳如是作為風塵女子,"秦淮八豔"之一,自然少不了和風流名士的交往。她一生中經歷了不少感情糾葛,也一直踐行著她獨特的愛情觀,在任何時候都不忘自我。在那個女子的歸宿就是嫁人的時代,許多風塵女子更期盼著能儘快找到一個男子託付終生。但柳如是對此有自己的考量,她選人以才、品、德為佳,有她自己的標準,如果遇不到,寧願孤身一人,絕不湊合,這種觀念在當今女性中並不少見,甚至頗有衝擊男女婚姻制度的意思,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的時代中,柳如是的這種愛情觀可謂是十分超前的。

與宋轅文段琴以斷情的決絕已經頗能體現柳如是的豪俠個性和堅毅性格,除此之外,在柳如是當時交往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是陳子龍和錢謙益了。她與這兩人的交往更是體現了她追求獨立,不願屈就,不苟苟,不將就的愛情觀。

陳子龍初名陳介,字人中,既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亦是明末愛國志士。他的詩沉雄瑰麗,為雲間詩派之首,其詞主攻婉約,被後代眾多詞評家稱為"明代第一詞人"。自古以來說才子配佳人,兩人長居松江南樓,吟詩唱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時代使然,女子以賢德為優,名門閨秀方稱得上好女子,流落風塵的柳如是無論如何才貌雙全,也終究是所謂的賤籍,難登大雅之堂,便是嫁人也只能做妾。於是當陳子龍的原配夫人張氏帶人鬧上南樓之後,柳如是不願受辱,毅然斷絕了這段關係。



後來柳如是邂逅了錢謙益,柳著男裝,與之來往。錢謙益的深情相待讓柳如是覺得受到了尊重,兩人徜徉於山水湖光,日漸熟悉。後來柳嫁給錢,兩人同居絳雲樓,相對甚歡,頗為暢快。柳如是找到了她的良人,她的出嫁並沒有消磨她的個性,她依然可以吟詩作對,做自己喜歡的事,好好生活。她不是為別人而活的,她為自己而活,因此人們不會因提起錢謙益才會想起柳如是,她自己的名字就是一段故事,她是她故事裡的大女主,而不是像許多小說裡寫的披著大女主外衣的瑪麗蘇。

三、巾幗不讓鬚眉的家國觀

柳如是最為後人稱道的應當就是她的民族氣節了。自古以來,金戈鐵馬這詞就是屬於男子的,而柳如是在世代交替,民族危亡之際,以一個弱女子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場屬於她的金戈鐵馬。

中國人自來是重家國的,但民族危難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捨棄性命而追隨自己逝去的國家。明末著名小品文家張岱在其作品中就多次寫到自己因史著未就而苟活於世的惶恐與自責。而曾為明朝的東林黨領袖、禮部侍郎的錢謙益,當清軍南下,兵臨城下之時,柳如是力主其與之一同投水殉國,錢謙益卻在這時表現出不該有的懦弱,還以水冷為藉口推脫,令柳如是失望至極。試想一個決心尋死的人還會在意水冷不冷這種事嗎?不過是明顯的推脫之言罷了。柳如是自己"奮身欲沉池水中",卻也被錢謙益阻止,之後,錢謙益降清,覥顏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柳如是獨自留在南京,不願隨之同去。

明末清初之際,殉國死去的人一了百了,在後世留下英雄烈士之名,而活著的人卻並不輕鬆,許多人一輩子都揹負著良心的煎熬和世人的指責。當時與錢謙益交好的河南巡撫越其傑和河南參政兵巡道袁樞拒不仕清,相繼絕食而死,也許是苟活偷安的罪名太讓人難安,也或許是多多少少受了柳如是的影響,錢謙益仕清半年後便稱病辭歸了,後來在因一樁反清案入獄後,柳如是還曾四處奔走相救。作為一名女子,柳如是在當時特殊的時代環境下,做了許多男子也沒有做到的事,如為復明活動而努力,資助抗清義軍等,她的氣節和操守為人所敬佩,她的心胸超出了閨閣,達到了當時女子所難以達到的博大和寬廣。王國維曾題詩稱:"幅巾道服自權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兒太唐突,薊門朝士幾鬚眉?",認可了她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

柳如是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現實裡的獨立女性代表,她的個性在於精神獨立,在於果敢剛強俠肝義膽。她做到了在一個對女子充滿限制和歧視的時代裡儘可能保留個性,活出了自信和驕傲,是真正的大女主。


一往文學


柳如是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不敢說,

但一個大師級文史學家晚年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寫柳如是,只能說是時代的悲哀,大概兩種可能,

陳遇到了政治困局被紛雜的局面逼壓,自感不如妓女志不能伸。

民國時代城頭變幻大王旗,一些正直文人身在濁世,猶如妓女強顏歡笑才高無用。雖門庭若市來者只為尋歡作樂附庸妝點,與妓女迎送幾無差別。

各路軍閥蔣汪馮閻


AUTUYG


四個字:心嚮往之————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柳如是身上有這些人格基因,才是陳先生為她做傳的主要原因。還有,余英時先生說陳先生是通過柳如是寄託自己對妻子的感佩,也應該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