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什么盛赞柳如是?

影像观察


1

大明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崇祯八年(1635),18岁(虚岁)的柳如是,和28岁的陈子龙,走到了一起。

这位瑰丽脱俗、后来被列为秦淮八艳之首的奇女子,对那位比她年长十岁,却是晚明复社骨干,写诗治文“高华雄浑”的陈子龙,爱得如痴如狂。

一位是帝国名妓,一位是江南才子,在一个明末清初江山鼎革的年代,爱来得如此温柔婉转、却又轰轰烈烈——陈子龙是崇祯三年举人,崇祯十年进士,后来担任明末刑部主事、兵科给事中,崇祯八年(1635),恰是陈子龙科举和人生的低潮期,此时,他仍是举人身份,两次进京会试仍未高中,心中烦闷,柳如是就在这时,走入了他的生活。

▲剧照:柳如是与陈子龙。

他们在江南松江城的徐氏别墅相遇缠绵,柳如是(1618-1664),这位美艳清新,却性似男儿的女子,模仿曹植的《洛神赋》,献给了陈子龙一首《男洛神赋》:

“启奋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

群妩媚而悉举,无幽丽而勿臻。”

自古以来,未有女子如此夸誉男人的,也只有这位炽热、奔放、调皮的奇女子,才会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2

她是倔强的。才十几岁,她就被卖入青楼,后来被当过明朝宰相的周道登(状元出身,曾任明朝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收为小妾。周道登爱她年小聪慧,经常将她抱在膝上传授艺文,周家的姬妾们醋意勃发、群起而攻之,说她放荡不羁,以致她被逐出周家,无奈再入青楼。

她再次被卖到苏州吴江为妓,此后,她干脆以“相府下堂妾”为标榜,高张艳帜于江南小镇盛泽镇归家院。

盛泽镇,是明末著名的丝织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名扬海外。

在这里,本名杨爱的她师从吴中名妓徐佛,但美貌才情、绮谈雅什却更胜徐佛一筹,引来无数客商、才子竞逐风流,出于状元宰相府、受教吴中名妓,诗文琴棋书画都有高人指点的杨爱,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的典故,为自己取字如是,偏名柳如是。

▲剧照:柳如是才貌双绝,引得晚明名流竞相追逐。

被称为“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爱她,想登船相会,她就让丫鬟传话,说:“宋郎且勿登船,若果真有情,就请跳到水里等待吧!”正是风寒水冷的冬天,那痴情少年却二话不说,直接跳进水里,惹得佳人痴怜,赶紧让船工用长蒿救他上来,“由是情好遂密”。

但少年怎堪浓情,后来,松江郡守要驱逐盛泽镇一带的“游妓”,柳如是找来宋征舆商量对策,她原本是希望,这个年纪轻轻、才情却誉满江南的少年,能够给他一个归宿和名分,没想到宋征舆的回答却是:“那你就避一避、躲一躲吧!”

一番话,惹得柳如是勃然大怒,“别人对我如此,你却也如此待我!”说罢,她随手就将古琴旁边的一口倭刀抽出,手起刀落,将琴弦斩为两段,这位泼辣刚狠的青楼雏妓,让宋征舆震惊不已,悻悻退出,由此两情遂绝。

3

携手陈子龙,已是柳如是从周道登府中被逐出,与宋征舆绝义之后。

尽管偏居江南小镇,但柳如是却与文人名士过往甚密,她与复社领袖张溥、书法家李待问(李存我)等都是好友,还因为宋征舆等人关系,认识了“云间三子”另外两位高才陈子龙、李雯。

那位大他十岁的陈子龙,就在此时,翩翩而来。

她18岁,他28岁,然而,陈子龙却已有妻室,尽管陈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工部郎中,然而此时家道也已中落,经济窘迫的陈子龙,并无能力为柳如是赎身,加上陈子龙原配的极力反对,这对才子佳人的缘分,在一代名妓十八岁的芳龄,最终戛然而止。

▲剧照:抛弃儿女私情的陈子龙,最终为明朝殉国就义。

此时,大明帝国已是日渐衰颓,无力顾及儿女私情的陈子龙,在两年后的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被任职为兵科给事中,1644年明朝亡国后,陈子龙出任南明兵部侍郎,并以书生之身,组织义军坚持抗清,1647年,坚持抗战三年的陈子龙最终兵败被捕。

清兵将他严刑拷打,陈子龙始终“植立不屈,神色不变”;清兵问他为何反清,陈子龙说,

“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清兵又问他为何不剃发,陈子龙又说:

“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崇祯)于地下也。”后来,陈子龙在被押送南京路途中,于松江境内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陈子龙死后,清军又残暴地将他的尸体凌迟斩首,并弃诸水中。

就义那一年,陈子龙40岁(1608-1647)。

他没能与他心爱的柳如是厮守终身,却选择了将生命,献给了他挚爱终生的祖国。

4

她没能挽留住她挚爱的男人,尽管沦落风尘,但她却看不上那些心甘情愿为她日洒千金的纨绔子弟,独然向往能觅为知己的“旷代逸才”。

陈子龙本算一位,但却翩然而去,在写给陈子龙的《别赋》中,柳如是写道:

“虽知己而必别······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

▲柳如是传世画作:月堤烟柳图。

在与陈子龙离别后,有一位徐姓公子,以“三十金”的重酬托鸨母求见柳如是,刚一见面,徐某倾心,就对柳如是说:“久慕芳姿,幸得一见。”

柳如是不觉失笑,徐某接着又说:“一笑倾城。”

性格本就旷达的柳如是又大笑,徐某又说:“再笑倾国!”

没想到柳如是却怒了,马上出门叫来鸨母说,

“得金多少?乃令此奇俗人见我。”柳如是要鸨母退还酬金给徐某,鸨母自然不肯,并假说酬金已经用完了,柳如是于是便剪下一缕头发,让带给徐某说:

“以此偿金可也。”徐某谈不上庸俗,但柳如是却看不上眼,她所深爱的“旷代逸才”有缘无分,放眼世间,她寻寻觅觅,希望能觅得一位蓝颜知己。

5

为此,她耗尽多年,一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她主动求访明末文坛领袖、曾经高中探花的东林宿老钱谦益。

这是大明亡国的前四年,这一年,柳如是23岁,钱谦益59岁。

她女扮男装,泛舟常熟,向当时的文坛扛把子钱谦益,投上了一封署名为“柳是”的名帖,在那个年代,敢于女扮男装,主动求访诗人名宿,大概也只有柳如是这种泼辣刚毅的性格才能做到。

没想到的是,钱谦益刚开始却给这位“年轻人”来了个闭门羹,因为想要拜访这位文坛领袖、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实在太多了,钱谦益于是推说不在,拒绝了“他”。

柳如是不甘心,于是再投名帖,并奉上一首诗《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钱谦益看到诗后非常惊讶,他心存疑惑,于是出门迎接,才发现这位来访的“儒生”,原来竟是一位身着儒服的优柔女子,于是,这对原本更像父女的忘年相交,在诗文的切磋中迅速走近。

▲剧照: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访钱谦益。

一心向往“旷代逸才”的柳如是,倾心仰慕这位江南的文宗领袖,钱谦益则怜爱这位聪慧美貌、才艺双馨的绝世女子,于是为她在家中园林,迅速建筑了一个精舍“我闻室”,意思取《金刚经》中“如是我闻”的语意,大约这次拜访后的一个月,柳如是搬入到了钱谦益家中,入住“我闻室”。

在这场女扮男装的会面八个月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历六月,钱谦益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以60岁的文坛领袖、崇祯朝原礼部侍郎的身份,迎娶了当时仅有24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而且,钱谦益不是用娶小妾的方式,而是以类似娶正房大鼓大吹的“匹嫡”方式,迎娶了柳如是。

尽管她出身卑贱,但这是位奇女子,所以钱谦益宁可顶着世俗压力,也要力排众议,以“匹嫡”而不是纳妾之礼,迎娶柳如是。

▲剧照:钱谦益不畏世俗,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

在钱谦益看来,“柳才色无双,小星不足以相辱。”所以,这位60岁的文坛领袖,坚持以“合卺花烛,仪礼备具”的方式,迎娶这位旷世奇女子。

对此,当时的文坛和市人非常不屑,婚礼当天,有人甚至朝着迎亲的婚船,乱扔石头嘲笑泄愤,在他们看来,以钱谦益的文坛领袖身份,却在晚年“恬然无耻”地迎娶一位风尘女子,无疑大跌身价。

然而,白首新郎钱谦益却不顾世俗,红颜新娘柳如是也衷情爱恋。

6

但钱谦益,却让柳如是,失望了。

钱谦益虽是探花出身的文坛领袖,但志气贞节却远不如陈子龙。钱柳婚后第三年(1644),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随后李自成兵败、清兵迅速南下。

此时,钱谦益已在南明弘光朝廷中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清兵铁蹄一到,钱谦益马上跟着大学士王铎等人,一起献城投降。

▲1645年,钱谦益跟随南明众大臣一起投降满清。

此前,柳如是力劝钱谦益殉国,“是宜取义全大节”,并表示愿意追随钱谦益一起殉国死难。清兵进入南京之际,柳如是试图跳水自杀,被家人死死抱住,后来,钱谦益跟别人说,他也要效仿屈原自沉湘江,但钱谦益摸摸池水,然后转身跟随从说,“水太凉了!”于是,“遂不死。”在帝国崩塌的大潮中,钱谦益选择了投降满清,随后跟随新主子到北京上任;不久,钱谦益以老病缠身为由,向清廷请假返乡。

晚来名节丧失,清廷又未特别“提拔礼遇”,后来,心中失落的钱谦益经常感慨说:

“要死!要死!要死!”对此,有一次柳如是讽刺他说:清军攻破南京那年(1645年)你都没死,现在说死,不是太晚了吗?

这位少妻,对于自己的老夫,说话总是单刀直入、针针见血,无话可说的钱谦益则“甚宠惮之。”

7

钱谦益屈膝投降之时,陈子龙却选择了奋起抗清。

大明亡国后第三年(1647),陈子龙兵败殉国,就在这一年,钱谦益也被清廷逮捕。

逮捕的缘由,是因为此时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劝说下,经常秘密协助南明军队刺探消息,钱谦益内心,有着文人的畏缩流气,他曾经附从阉党、投降满清,如果没有时代剧变,他或许还能以晚明文坛领袖的身份终老,然而晚来失节,对此他心中也是痛苦不堪的,毕竟礼义廉耻,还是时时在制约、谴责着他自己,因此从北京归来后,钱谦益也开始秘密联络义军,资助反清复明事业。

▲剧照:柳如是与钱谦益。

然而消息走漏,钱谦益被清军逮捕,为此,柳如是四处奔走,她甚至向清廷上书,表示愿意代钱谦益去死。

最终经柳如是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周旋,入狱四十多天后,钱谦益终于获释,这一天正是柳如是30岁生日,钱谦益写诗感慨道:

“恸哭临江无壮子,徒行赴难有贤妻。”这位曾经鄙夷他投降满清,却在危难时刻与他患难与共的少妻,此时已经成了钱谦益晚年的精神支柱。

▲钱谦益锒铛入狱后,柳如是到处奔走求救。

明朝灭亡后,一心矢志反清复明的黄宗羲后来回忆说,当时他跟钱谦益往来频繁,多次住在钱家,钱谦益则邀请黄宗羲晚年一起到钱家结伴读书,有一天晚上,钱谦益提着一盏灯,一个人来到黄宗羲房间,并拿出七块金子给黄宗羲说:

“此内人(指柳如是)意也。盖恐余之不来耳。”因为柳如是知道,黄宗羲为反清复明到处奔走、经济窘迫,因此她特意要钱谦益,特别援助黄宗羲。

8

然而,大明帝国却运数已尽,在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军队先后败走江南后,大明帝国的复兴火焰,已经逐渐熄灭。

待到南明的反抗势力逐渐被剿灭后,柳如是和钱谦益这一对年龄相差36岁的老夫少妻,也终于携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83岁的钱谦益(1582-1664)老病去世,随后,钱谦益的族人开始抢夺钱家的银钱地契,并威胁柳如是,要她交出三千两银子买平安,否则“有则生,无则死”。

钱谦益死后一个来月,钱氏族人再次上门,威胁要将柳如是,以及她年仅十多岁的女儿和女婿扫地出门,面对一帮恶徒,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从容地对钱氏族人说,你们安静片刻,让我上楼料理。

随后,她带着纸笔上楼。众人见久无动静,遂踢开房门,才发现柳如是已经自缢身亡。

在嫁到钱家多年后,她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终年47岁。她选择了用死,用一条人命的抗争,来帮助女儿击退这伙无赖恶徒,在留给女儿的遗书中,柳如是写道: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柳如是的人物画像。奇女子的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

在她生命的最后,她倾心思念他的丈夫钱谦益、那位她曾经爱恨交织的人生伴侣,并希望他能在阴间,为她和女儿主持公道。

至此,这位备为后世推崇的秦淮八艳“花魁”,终于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三百多年过去了,人们通过复社领袖张溥的记录,依然能记得她在明末乱世的豪情壮志,这位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女子对张溥说:

“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谢安)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陶渊明)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内心更如一个男子,更似一个负有家国情怀的书生。

▲剧照:柳如是。

但她一生挚爱的人,如陈子龙,不能给她一个名分;她选择厮守终身的人,如钱谦益,最终也未能守护她走完人生。

尽管性情刚烈,但蓦然回首,人们才发现,她终究只是鼎革变幻的时代中,一个纤细却奇崛的弱女子而已。

或许正如她自己的词所写: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纵有万般柔情,又将诉与谁人知?


最爱历史


王国维为何颐和园自沉,与陈寅恪何以会写《柳如是别传》,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史学界两大谜团

中国学者在这两件事情上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也写出了连篇累牍的研究文字,试图去破解这两个历史迷思,但也始终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遂成为永远的“悬案”。


这里单说陈寅恪此晚年公案。陈寅恪这人,是余英时所说的“历史中心人物”,从他“出道”到生命终结,一直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学者,主角光环基本伴随着民国始终(49年)。

他的同时代的学者同行,对他寄望最殷,几乎都毫不怀疑,以这个人的才华和学识,完全可以超越钱大昕、赵翼等人的境地,“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再创辉煌,写出经天纬地足以流芳百世的著作。

正如当时的学界大佬傅斯年推诚至予的月旦评,“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氏是可以推倒一世的学林豪杰。


早年,陈寅恪的治学用心,是要用西方科学之方法,开展中文和藏文的比较研习,并对佛教经典的误读作出勘正。回国以后,因为资料的缺乏,他逐渐放弃这一学术方向,有了写一部中国通史的抱负。

可以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作都是这一理想的操练,所以称之为“稿”,一者是谦虚,另外也确实只是他小打小闹的准备,后人视为精金美玉,其实陈本人并不特别重视。



陈寅恪意图写通史的想法,也为当时人所关注,大家翘首以盼,比如钱穆先生在大学讲述中国史,就自谦只是为陈作“前驱”而已。结果呢,在晚年,最后的时光,陈寅恪花费所有心力,投入全部热情,膏火自煎十余年,贡献给学界的却是一部有关明代名妓柳如是的传记,彼时的人们是大跌眼镜啧有烦言的

比如施蛰存、钱钟书、顾颉刚诸先生公开表示不理解,还是钱穆先生,在海外辗转得读此书,在学生私信中表示极大的失望,以为浪掷才华。

那问题来了,一代大师坐困愁盲,岌岌可危,按道理本该为民族传续文化香火,“学术托命”,为什么要自废武功,拿生命去盛赞一个名妓?难道真的是如项鸿祚所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如果事情真的如此清楚和简单,也就不成其为历史之谜;陈寅恪何以是陈寅恪,也就变得非常可疑了。所以,从基本逻辑出发,不难推定这一定是一部寄托遣怀之作,忧世伤生之书,别有怀抱之著,字里行间遍布“哑语”和“密码”。

斗胆先揣测其中两点成因,更多感想留待日后有机会时再就教于读者朋友。


1,“不降志,不辱身”的孤怀遗恨剖白


《庄子》里说人言说的方式有“三言”:“寓言”、“重言”及“卮言”。

当时代不让人正常说话时,有些独立思考的人只能通过特殊的话语,如九渠十八涧般重峦叠嶂婉折难晰地表达自己的心曲与孤愤。《柳如是别传》实所谓“复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充满了隐语。



表面上,《柳如是别传》只是写名妓柳如是的风华,实际是讲述了在明亡烬余理想倾覆的幽光中,一批不屈士女的抗争史。

“亡家亡国亡天下”,“不降志,不辱身”的红妆柳如是等人,不惜毁家纾难,宁折不弯,为光复文化之故园、政统之中国、道统之华夏,奋不顾身,赍志而没,无怨无悔。在陈先生看来,柳如是实际是这种理想的符号人物,是故不惜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夫子殆将病也”。陈寅恪晚年,以故国之思,“留兮中州”,避地岭南,天真的以为置身政宦事外、“价值中立”,可以全身免祸,结果小看了主义的疯狂,被“阳光下的罪恶”所吞噬,万劫不复。

在世界率兽食人,文化残阙毁禁的目击心伤中,于内披寻钱柳之篇什,伸张学者之尊严;对外借机表述自身气节与守望,就成为一种思考必然和心灵敞开途径。

《柳如是别传》对柳氏的讴歌,对钱氏的理解,对志士潜德的表彰,对野蛮群生的谴责,对郑成功海外政权的祝福,无一不是在暗寓这种悲怀遗恨,以此“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2,“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女性关怀代言


陈先生一生,立身端谨,对女性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贵乎常人的尊重。

这一点,我们看《吴宓日记》里记录下的与陈先生的聊天记录,即可明白男女平等主义也是陈先生自始至终守持的一个理念。《柳如是别传》可称这种关怀的“代言”。

如果只是寄托气节、表白孤恨,陈寅恪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更为惊心动魄的仁人志士,比如瞿式耜、史可法、刘宗周、夏允彝等等“孤臣孽子”做文章,因为论志向之坚定、行事之多劫、境遇之惨烈,这些人都远比柳如是更加具有可述性。

因此,“不降志,不辱身”的情怀陈述绝对只是其中一方面。


(图:陈寅恪三位女儿。2017年秋于广西。三人身后铜像为台湾巡抚唐景崧——陈寅恪妻子祖父。)

柳如是的身份,既是风流名妓,也是爱国豪杰,更是节妇烈女。传主女性的身份尤为关键。陈寅恪长期留学西洋,平权主义思想甚重,柳如是作为男权世界中的女子,其才、其思、其志、其苦、其悲,但凡读过《柳如是别传》一书者都不难看出其中浸淫着陈寅恪先生本人的深切同情和感知,乃至钦佩。差不多与写作此书的同时,他也写出《论再生缘》,歌颂另一位清代女才子陈端生。所以,他自己说,“著书唯剩颂红妆”,不为无因。


3,“一笑妆成伴白头”的爱意表达


其实,我个人揣测,陈先生写作此书,除了传达男女平权的理想之外,还有一个缘由,就是借机传达对自己妻子唐筼女士的感激之情

唐筼出身名门,满腹才情,一生为了夫君流浪四海,朝不保夕,求一饱腹都难,患难与共无怨无悔,其才情、气概、境遇等都和柳如是有着若干相似之处。

陈寅恪晚年,在写作《柳如是别传》其间,曾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诗歌感激夫人之辛苦,并用“可封侯”来形容她的“壮举”,还曾多次深情的嘱托女儿说,“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妈妈。”所谓“颂红妆”,必有“颂妻”的深情包含其中。

我读《柳如是别传》,常无端感动而不能自已者,想原因也正在于此。


今天,我们阅读《柳如是别传》,还有谈论此书的成书因缘,它最大的文化意味,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为陈寅恪式的一脉文化香火守灵和致悼,更是对嗜血的往事作出检讨,发出责问。

陈先生写作《柳如是别传》时,曾感慨,“今生所剩真无几,后世相知或有缘”。他认为,他为柳如是写传,赞誉这样一位女子,后世是能理解他的苦衷的。

因为没法直接说话,他的苦衷有很多的谜语,我们缺乏钥匙解开,遂成历史疑团。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确信可以“相知”的:即他要告诉后世,他所经历的,他所写下的,绝非只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这个时代的悲殤。

历史永远是最健忘的病人,往复循环,不舍昼夜。记住过去的教训,让浩劫和悲剧不再重演,我想,这应是史家陈寅恪写作《柳如是别传》最苦心孤诣所在;也唯能如此,他的冤魂才有路可走,有家可归。

匆匆写于 2018,2,4晚,与三五友人饮宴归来之后。时残雪道积,月光如水


<strong>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读书感想,社会观感。读者朋友如觉得有意思,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也欢迎留言批正。我会尽量做到一条不删,每回必复,只因关注、流量等和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平等相待、交流看法,互相尊重,才是我初衷。


刘愚愚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时期的女诗人,歌妓出身。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晚年双眼已盲,却以口述的方式,在其助手黄萱的帮助下,完成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柳如是的故事大家多少都知道一点,但是一代学者陈寅恪为什么花这么大工夫为一个名妓立传呢?

陈寅恪1953年开始撰写《柳如是别传》,到1964年夏天,历时十多年完稿,但书成之后迟迟未能付梓,直到1980年8月初版。

柳如是位列“秦淮八艳”,美貌程度自然没得说,同时她还是一位才女,擅长舞文弄墨,又有一般女子没有的胸襟,关心家国大事。正是她这份才气和傲慢吸引了大他二十多岁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和明末的很多士大夫相比,柳如是一介女流,却表现出比很多文人更多的气节和担当。甚至和他的丈夫相比,她都要勇敢和有骨气得多。

清军南下的时候,柳如是不愿意降清,劝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表现得很犹豫,最后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而柳如是却“奋身欲沉池水中”,被钱谦益拉住了。钱谦益后来还做了大清的官员,去了北京,柳如是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就留在了南京。柳如是在政治上立场鲜明,尽管清廷的统治日趋稳定,她也没有放弃劝说钱谦益不要为大清效力,还暗中资助、鼓励抗清义士。晚唐诗人李商隐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是在晚明却出现了柳如是这样富有民族气节,腰板挺直的“女中豪杰”,李商隐见了,肯定也要心中叹服吧。

陈寅恪写这本书的态度是严肃的,采用了“诗史互证”的手法,通过笺释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文,系统论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何龄修认为"第五章《复明运动》实际上是全书主旨所在。"吴宓对这本书的写作动机这样理解:"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可能在讲求事实,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陈寅恪看来,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人的节操、道德的坚守也是时代洪流中一个人最为根本的底色。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了,陈寅恪费这么大功力写柳如是,应该是有讽喻目的的,对现实的沉痛之心也许可以通过柳如是表现出来。


兰阇读书


柳如是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活出自我的女性,她风姿卓绝,不在于其才貌,而在于其品德与个性。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写了一部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对柳如是评价甚高,称她为"女侠名姝",赞她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并为之"感泣不能自已"。这大概就是陈寅恪盛赞柳如是的原因。

一、名字里的自我意识

柳如是从小就聪敏好学,流落风尘后,她素有才名,性格也是颇为要强,在"秦淮八艳"中是个颇为独特的存在,从她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其不输男子的气性。

柳如是本名杨爱,改名为柳如是是由于读到一首词,这词就是辛弃疾的名作《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读此词可知,全词意境浑融,"如是"来自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句,表现的是人生落魄失意中的骄傲,和知己难得的感叹。杨爱改名为柳如是,想来当时的心境与辛老写此词时的心境相似。据说她年轻时曾和官宦子弟宋辕文有过一段感情,却遭宋母严厉反对,柳如是找宋辕文商量此事,而宋辕文的表现却懦弱不堪,令她失望至极,性情女子柳如是当即拔刀砍断琴弦,以示两断之意。

生活使人成长,此后的柳如是愈加看透世事,不愿做一个为别人所左右为时代所压迫的弱女子,她决心在有限的时代里尽可能地活出自我,辛弃疾《贺新郎》里的这句词极大地触动了她的内心,于是她自号"如是",慢慢开启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二、爱情观:追求独立,不苟苟,不将就

柳如是作为风尘女子,"秦淮八艳"之一,自然少不了和风流名士的交往。她一生中经历了不少感情纠葛,也一直践行着她独特的爱情观,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自我。在那个女子的归宿就是嫁人的时代,许多风尘女子更期盼着能尽快找到一个男子托付终生。但柳如是对此有自己的考量,她选人以才、品、德为佳,有她自己的标准,如果遇不到,宁愿孤身一人,绝不凑合,这种观念在当今女性中并不少见,甚至颇有冲击男女婚姻制度的意思,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时代中,柳如是的这种爱情观可谓是十分超前的。

与宋辕文段琴以断情的决绝已经颇能体现柳如是的豪侠个性和坚毅性格,除此之外,在柳如是当时交往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是陈子龙和钱谦益了。她与这两人的交往更是体现了她追求独立,不愿屈就,不苟苟,不将就的爱情观。

陈子龙初名陈介,字人中,既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亦是明末爱国志士。他的诗沉雄瑰丽,为云间诗派之首,其词主攻婉约,被后代众多词评家称为"明代第一词人"。自古以来说才子配佳人,两人长居松江南楼,吟诗唱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时代使然,女子以贤德为优,名门闺秀方称得上好女子,流落风尘的柳如是无论如何才貌双全,也终究是所谓的贱籍,难登大雅之堂,便是嫁人也只能做妾。于是当陈子龙的原配夫人张氏带人闹上南楼之后,柳如是不愿受辱,毅然断绝了这段关系。



后来柳如是邂逅了钱谦益,柳着男装,与之来往。钱谦益的深情相待让柳如是觉得受到了尊重,两人徜徉于山水湖光,日渐熟悉。后来柳嫁给钱,两人同居绛云楼,相对甚欢,颇为畅快。柳如是找到了她的良人,她的出嫁并没有消磨她的个性,她依然可以吟诗作对,做自己喜欢的事,好好生活。她不是为别人而活的,她为自己而活,因此人们不会因提起钱谦益才会想起柳如是,她自己的名字就是一段故事,她是她故事里的大女主,而不是像许多小说里写的披着大女主外衣的玛丽苏。

三、巾帼不让须眉的家国观

柳如是最为后人称道的应当就是她的民族气节了。自古以来,金戈铁马这词就是属于男子的,而柳如是在世代交替,民族危亡之际,以一个弱女子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场属于她的金戈铁马。

中国人自来是重家国的,但民族危难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舍弃性命而追随自己逝去的国家。明末著名小品文家张岱在其作品中就多次写到自己因史著未就而苟活于世的惶恐与自责。而曾为明朝的东林党领袖、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当清军南下,兵临城下之时,柳如是力主其与之一同投水殉国,钱谦益却在这时表现出不该有的懦弱,还以水冷为借口推脱,令柳如是失望至极。试想一个决心寻死的人还会在意水冷不冷这种事吗?不过是明显的推脱之言罢了。柳如是自己"奋身欲沉池水中",却也被钱谦益阻止,之后,钱谦益降清,觍颜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柳如是独自留在南京,不愿随之同去。

明末清初之际,殉国死去的人一了百了,在后世留下英雄烈士之名,而活着的人却并不轻松,许多人一辈子都背负着良心的煎熬和世人的指责。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拒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也许是苟活偷安的罪名太让人难安,也或许是多多少少受了柳如是的影响,钱谦益仕清半年后便称病辞归了,后来在因一桩反清案入狱后,柳如是还曾四处奔走相救。作为一名女子,柳如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做了许多男子也没有做到的事,如为复明活动而努力,资助抗清义军等,她的气节和操守为人所敬佩,她的心胸超出了闺阁,达到了当时女子所难以达到的博大和宽广。王国维曾题诗称:"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认可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柳如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现实里的独立女性代表,她的个性在于精神独立,在于果敢刚强侠肝义胆。她做到了在一个对女子充满限制和歧视的时代里尽可能保留个性,活出了自信和骄傲,是真正的大女主。


一往文学


柳如是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不敢说,

但一个大师级文史学家晚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写柳如是,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哀,大概两种可能,

陈遇到了政治困局被纷杂的局面逼压,自感不如妓女志不能伸。

民国时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些正直文人身在浊世,犹如妓女强颜欢笑才高无用。虽门庭若市来者只为寻欢作乐附庸妆点,与妓女迎送几无差别。

各路军阀蒋汪冯阎


AUTUYG


四个字:心向往之————


诗仙朝阳永垂不朽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柳如是身上有这些人格基因,才是陈先生为她做传的主要原因。还有,余英时先生说陈先生是通过柳如是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感佩,也应该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