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關鍵詞教你看懂商業風雲(下)

十個關鍵詞教你看懂商業風雲(下)

決定你商業認知層次的,是發現破綻的能力。

你的隱私到底被誰侵犯了?

什麼是紅利行業?

市場如何監管與壟斷?

你需要了解

關鍵詞六:紅利

"

歷史無疑註定要重複自身:畢竟,歷史如同人,沒有很多選擇。

——約瑟夫·布羅茨基

"

2018年2月初,各大市場調研機構紛紛發佈了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出現下滑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中國也歷史性地第一次出現下滑。

下跌的勢頭到2018年初並沒有得到遏制。2018年4月9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8137萬部,同比下降26.1%。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為7586萬部,同比下降28%。

不管是個位數的下跌還是兩位數的暴跌,中國智能手機的下滑是確定無疑的。這個歷史性的下滑之所以不尋常,是因為它不是一種噪音而是真正的信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憑藉出口、建築和消費支出的大幅攀升,中國經濟增長七年來首次加速。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扭轉了從2011年開始逐漸放緩的趨勢。

由此可以推斷,手機市場的下滑完全是其內生動力不足導致的。這個信號或許預示著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紅利已經見頂,所有線上業務將隨之出現停滯或增長放緩,廣泛的整合將成為必然。

沒有智能手機的增長,就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智能手機的邊界幾乎就是整個互聯網的邊界。智能手機市場的收縮和遇冷,預示著互聯網的停滯和增長放緩幾乎會同步發生。

所謂見頂,意味著一直穩定增長的日活躍用戶數將全面出現下降,用戶在互聯網上停留的時間也將顯著減少,而且流量成本會越來越高昂。這些都是最容易挑動投資者敏感神經的指標。

全球科技巨頭的轉型已經悄然而至,中國公司卻落後了半拍。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科技巨頭仍然延續著搶佔更多的地盤以帶動增長的思路,這種草莽粗放的增長並不意味著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因而不可持續。

曾經有人戲言,對於技術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增長、增長、增長。但是,顯而易見,傳統的互聯網紅利即將終結,昨天的增長已經一去不復返。在明天到來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是以創新為標誌的熊彼特增長。

關鍵詞七:隱私

"

人類不是命運的囚犯,而是他們心靈的囚犯。

——羅斯福

"

不管我們是用自己的一條交通線路來免費換取導航服務,還是用我們搜索的關鍵字免費換取內容,我們都是用個人敏感數據作為貨幣來購買企業服務的。因此,該怎麼設計隱私的交易機制,讓每個人能切實掌握自己的權利,成了經濟學家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如果打個比喻,我們可以把個人敏感數據想象成一個人的影子:人的影子和人須臾不可分,如果想讓影子消失,人就只能躲到完全黑暗的地方。

那麼,如果有人想買你的影子,這個交易該怎麼設計?顯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企業花錢來買影子,或者說,企業用一種服務來換你的影子。

現在通行的就是這種模式:企業提供服務,個人同意將自己的敏感數據賣給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數據的所有權發生轉移。

另一種方式是,個人付費來買黑暗,消費者將自己的影子保護起來。也就是說,個人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企業的服務,換來的是個人隱私數據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數據的所有權沒有發生改變,但是數據的使用權發生改變。

隱私悖論在中國值得高度關注。因為中國有全球最活躍的互聯網經濟,有大量初創科技企業在收集和處理個人敏感數據。

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手機聚集了全球60%的攝像頭。初創企業不夠規範,而且出於成本的考慮,在數據安全保密方面往往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

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創業公司中失敗的公司佔非常高的比例。創業失敗後,消費者的個人敏感信息是怎樣處理的,現在根本無從問起。

與隱私緊密相關的一個話題是定向廣告。如果沒有定向廣告,隱私就不會值錢。如果沒有定向廣告,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會從根本上動搖,天價估值也會蕩然無存。

正是因為廣告業對個人數據的貪得無厭,隱私安全才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棘手問題。廣告是免費商業模式中被廣泛默認的盈利方式。

最有效的廣告是定向廣告,而定向廣告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它收集了用戶的個人數據,比如你曾經訪問過那些網站,你搜索過哪些關鍵詞,等等。這些數據是定向廣告賴以運轉的原料。同傳統廣告相比,定向廣告整體上提升了全社會的營銷效率,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在現有盈利模式下,有人發出"隱私已死"的悲嘆。如果採用消費者花錢買黑暗來保護自己的影子,這樣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現,消費者也有這個需求,但是這種做法會沉重打擊企業的商業模式,所謂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都可能會因為失去數據這個引擎而熄火。

如果全社會的隱私都被商業化,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的影子都被買下了,這樣的社會,也許運轉得更加有效更加繁榮,但是對每個人來說,我們好像既沒有了眼前的苟且,也失去了詩和遠方,因為我們自身已經不夠完整。

因此,在保護隱私和數據收集之間,必須有一道清晰的紅線。

關鍵詞八:壟斷

"

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叔本華

"

翻開反壟斷的歷史,其中所有的交鋒都是在做一件事:讓市場變得更具競爭性。只有當市場具有競爭性的時候,價格才能降低,市場會變得更加有效。

相對於傳統行業,互聯網所擁有的兩個經濟特徵會加大其市場壟斷的可能性。第一個特徵是其外部性,也叫需求方規模經濟,即用戶評估某個網絡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網絡上用戶數量的多少。

外部性導致的結果是,如果企業不能充分地差異化,最後必然由一家壟斷市場,因為市場不需要第二家。無論是互聯網行業,電商還是共享經濟,任何一個細分市場最後都將是一家獨大。優酷和土豆的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併、滴滴和快的的合併,都印證了這個道理。

互聯網的第二個特徵是供給方規模效應,即成本往往隨著銷量的增加而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從成本的角度看,由一家企業服務於整個市場是最有效的,這就是經濟學所定義的自然壟斷。但是,壟斷地位帶來的高價格又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合理,這樣就造成了悖論。

對自然壟斷產業,政府一般從價格和市場準入兩個方面進行監管。一方面控制並壓低價格以防止壟斷價格的出現,另一方面提高進入門檻使得市場內的公司能獲得較大份額從而壓低成本。

因此對於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屬於自然壟斷的行業,各國普遍對這些產業的價格和進入進行了管制,通常是隻允許一家企業壟斷這個產業的生產。

互聯網市場由於以上兩個特性,往往有很大可能出現自然壟斷。

對監管者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一個必然壟斷的市場,政府到底應該怎麼辦?雖然某家企業把整個市場服務得很好,但是他的行為一旦偏離正軌該怎麼辦?另外,如果我們對互聯網市場的自然壟斷屬性達成共識,是否也應像對傳統企業一樣對價格和市場進入進行管制?

互聯網的自然壟斷屬性提醒著監管者應該關注這個市場。但是到目前為止針對互聯網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一直進展緩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現有的反壟斷法律基本上是基於傳統市場,而沒有跟上日益變化的新型市場,因此對互聯網公司並不完全適用。

例如,壟斷的通常表現是定價權,而互聯網是免費的,價格為零。但是,壟斷僅僅是監管的必要條件,因為人們對數字壟斷還缺乏更深入和更透徹的理解。儘管在法律層面還處於觀察階段,但是對互聯網的監管應該儘快全面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

關鍵詞九:監管

"

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即社會的。

——亞里士多德

"

壟斷是一回事,濫用壟斷地位是另一回事。對政府來說,監管的重心應該放在後者。

當一家公司擁有壟斷地位的時候,他很難不去利用這個優勢。那麼,監管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相比傳統經濟,我們應該注意到互聯網的以下兩點不同。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對資產需要更寬泛的定義。

比如馬雲說過,未來的能源是數據,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數據就是一種資產,就是一種資源。谷歌前任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2010年發表的一份聲明顯示,谷歌在兩天內收集的數據大約為5艾字節,相當於從人類起源到2003年所產生的數據總和。對數據的壟斷就是一種數字壟斷,和對石油、鐵路的壟斷可能並無二致。

另一種資源是流量。流量類似於渠道,當互聯網上的流量被少數幾家瓜分時,這也意味著這幾家公司可以利用這個資源來左右市場。比如,淘寶可以通過調整算法輕易地影響店家的銷售業績。而騰訊也曾利用其龐大的用戶群(也即流量)來輕易複製小公司的創新。

如果像數據及流量這種核心的資源由於互聯網的壟斷性被少數幾家公司控制,很難防止市場不被他們影響,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權益的損失。

國際上有不少呼籲對互聯網公司網開一面的聲音,主要的理由有兩種:一是互聯網行業的進入門檻很低,競爭很充分,二是出於保護創新的角度,認為互聯網領域的監管必要性不及實體經濟。

這兩種觀點看似有道理,但其實恰恰是忽視了互聯網的自然壟斷這個特徵。雖然互聯網行業的進入門檻看上去不高,但是,不要說複製出一個BAT,即便再誕生一個新的滴滴或者美團,都是不太可能的。

短短几年,人們就已經生活在幾個數字壟斷者的陰影之下了。監管者應該看到,在互聯網的大部分市場上,壟斷已經形成,而且因為互聯網的自然壟斷等特點,一家獨大的局面將成為必然。

如果政府還沒有觀察到這一趨勢,恐怕他們的思路已經落後於市場前進的步伐。正視這一趨勢,確保數字壟斷者遵守遊戲規則,確保社會福利最大化,是監管的重心所在。

關鍵詞十:明天

"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唯一可貴的是持續前進的勇氣。

——丘吉爾

"

如果說今天這個時代和過去有一點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工業時代,企業追求的是規模效應並據此成為巨頭。在互聯網時代,高科技公司將追求的目標從供給側——生產效率轉移到了需求側——網絡效應。

技術進步不是用來追求生產效率,而是用來追求網絡效應。網絡效應一直是增長的強大引擎,網絡效應的最終結果就是平臺公司的誕生。

一個市場一旦形成平臺公司的壟斷,平臺公司就步入了贏家通吃的時代,商業的生態也會隨之轉變。但所有平臺公司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死穴:它無法約束產品端。

BAT裡面,騰訊的動作是最大的,比如聯合京東斥巨資殺進零售業。原因在於,騰訊的場景和數據都不是最強的,這就迫使得他必須要發力,要染指更多的場景和數據,這樣才有未來。走到今天,互聯網已經來到這樣一個時刻,流量紅利已經見頂了,任何以流量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已經沒有價值了。

平臺類的商業模式有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沒有自己的產品,要麼是交易撮合的平臺,要麼是廣告投放的平臺。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你對產品沒有控制,你也不可能去控制。

比如,按規定網約車的司機只能是當地人,這對滴滴來說是非常致命的挑戰。因為絕大多數的司機都是外地人,但是滴滴又沒辦法一個一個去考察私家車的司機是不是本地人。

所以,對這類公司來說,一旦政府開始重拳監管,要求平臺對其業務負責,例如淘寶要對假貨負責、滴滴要對司機管理負責、做短租的小豬要對房間的安全負責、社交媒體比如微信要對言論的真假負責,那麼平臺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原因很簡單,這些問題在現階段只能靠人工解決,對科技公司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十個關鍵詞教你看懂商業風雲(下)

本文摘自《破綻:風口上的獨角獸》

陳歆磊(前長江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及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市場營銷學教授、副院長)及史穎波(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