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老和尚888


草根朱元璋創立了自己的大明朝,但是卻給人們留下了殺伐果斷殺人無數的印象。跟他一起出生入死奪取天下的那些個有功之臣,最後都被一個一個的被他以各種罪名而絞殺。但是今天我們說的是有一次他判了一個官員的死罪,但是在行刑的時候,他突然不知道為什麼想要再問他幾句話。結果這一問不要緊,當問到他祖宗的時候,這個官員回答了一句話,皇上立馬就把他的死罪給赦免。



明朝初年,有一個御史叫做範崇文,這個人他性格特別的耿直,從來沒有彎彎腸子,心裡怎麼想實際行動中就怎麼去做。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從底層做起來,最終才掌握了整個國家的政權,所以對於貪官汙吏的懲治是十分嚴厲。他大開殺戒懲治官場的時候,範從文就有些於心不忍,因此在審判官員的時候認為這些人雖然有罪,但是罪不至死。

他的憐憫之心最終被人揭發到了皇上那裡,就成了包庇貪官抗旨不遵,因此皇上下旨把範從文判了死罪。臨刑的時候太祖突然的審核起奏摺,不知道為什麼那會突然對範崇文這個人有了一絲興趣。一直以來御史就是彈劾別人,沒有想到他最終卻被要被人給處死,朱元璋就想看看這個人他到底犯了什麼錯?再審問中朱元璋先問他到底是哪兒人,詢問當中感覺似乎這個人的性格有些熟悉,於是又問了一句,你與范仲淹是什麼關係?


範崇文想不到自己要被砍頭的時候居然皇上還這麼有興趣,跟他談論祖宗的事情,當然也就實事求是的說,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三世子孫。

誰知道太祖對范仲淹的為人是十分敬佩。由此愛屋及烏,當然也就認為範從文肯定具有先祖風範,於是就地把他的死罪給赦免。當然,事情到了這裡可不是結束,範崇文回到家裡之後,又收到了皇上親自書寫的五幅祖先的名言警句,並且還下了聖旨說,可以憑著這五幅字免自己五次的死罪,這可是個天大的皇恩呀,其實太祖也是希望他一直保持著自己剛正不阿,直言的作風。

看來朱元璋這個人雖然殺人如麻,但是對於自己敬佩的古人還是非常尊敬。御史生來就是監督朝中各項官員的行為和規範,所以在這個位置上就得要啟用這些不會附炎趨勢,性格剛正的人。


很多人他們都不相信命運,但是有時候不得不說,命運這個東西似乎是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們作用還是非常大。如果你投胎投的好,那麼今生的富貴榮華則會永遠的伴隨著你,如果你的運氣不好的話,只能自認倒黴了。而範從文他就是被上天眷顧的這麼一個幸運的人,如果他不姓範的話,或許早已經成為劊子手手下的一個亡魂,能從朱元璋手底下逃命出來的官員,歷史上也僅有這麼一次吧!


籬上青


此人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朱元璋在位時,範文從擔任御史。他這人是個急性子,喜歡直言上諫。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將其打入死牢。


在臨行前,朱元璋特意親臨現場。朱元璋在審閱範文從的卷宗時看到他的籍貫姓名,便好奇地問他:你是範文正(范仲淹)的後人麼?

範文從說,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令人拿來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給他布帛懸樑自盡,而是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後朱元璋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謂祖墳冒青煙啊!


為何朱元璋一聽他是范仲淹的後人會有如此舉動呢?

因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張慶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齊名。

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會讓他的後人死在自己手裡,還要重點保護起來。

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虛構的。

因為這件事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趙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300多年。

他歷任清朝交城知縣、山西清吏司主事、國子監學正等職,為官清廉,著作頗豐,《清史稿》有其列傳。


趙吉士曾因勘驗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後補授國子監學正。他的這段經歷和範文從非常類似,而古人喜歡借古喻今,所以範文從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著他這段經歷改編而來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將自己比做範文從,雖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終免於處罰,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運”。

不過他想象的皇上賜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殺你還需要理由和次數麼?


石頭說歷史


祖宗積德,陰庇子孫,這句話一點不假。這不,明朝一個官員犯罪,竟然靠著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當於得了五張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別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甚至對普通官員、宮女、百姓、和尚也不發過,動輒發怒殺人,但實際上朱元璋是很有數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筆記小說《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記載了一個朱元璋赦免官員死刑的故事,頗為耐人尋味。

話說一個叫範文從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官拜監察御史。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順帶監督批評皇帝的,這個範文從是個很耿直的人,因忤逆聖旨,犯罪下獄,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閱檢查死刑案卷時,又看到了範文從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貫——蘇州吳縣人。

朱元璋腦袋裡靈光一閃:範文從,蘇州吳縣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蘇州吳縣人?難不成這個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範文從獄中提出來,當面問他:你難道是范仲淹的後人不成?

範文從不明就裡,當場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孫。

朱元璋沉默了,過了一會兒,他命人取來五尺布帛,揮毫潑墨,寫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之千載名句。

朱元璋把御筆親書賜給範文從,並下旨說: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網開一面赦免範文從死罪,還免他五次死刑(相當於賜給五張免死金牌),主要是因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後世視為官員士大夫的榜樣,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賞的,因此便對范仲淹的後人開了綠燈。

這個並不是作者瞎編,原文如下:

蘇人範文從,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間拜御史,忤旨,下獄論死。太祖視獄案,見姓名籍貫,遽呼問曰:‘汝非範文正後人乎?’對曰:‘臣仲淹十二世孫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

從法治角度來講,這個處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為是名人之後就有死刑豁免權,甚至免死五次,這種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風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說了就算,老朱一時興起非要這麼幹,誰也阻止不了,但不足為後人之訓。

這段記載最後還有一句話:“人感上之仁,而嘆賢者遺澤之遠”。意思是說,大家知道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寬厚,並感嘆名臣賢德,澤被後世。

這才是這則故事的真實意圖——教育官員做忠臣賢者,為子孫積德。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朱元璋,別名朱重八,經過一番艱苦的奮鬥之後,創生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成為了東方大國的一把手。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道理在任何朝代都適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們也都是加官進爵,要麼成為封疆大吏,要麼成為朝之重臣。

朱元璋對有功人士的最高賞賜就是號稱免死金牌的丹書鐵券,持有此劵者,除了謀反大逆之罪外皆可免死。

當時得此“寶物”的也只有三十四名功勳之臣,被視為無上榮光,實際上得到丹書鐵券的功勳之臣大都未得善終。



朱元璋是狠角色,重典治國誅重臣

丹書鐵券什麼罪名都可以抵消,唯獨不能抵消“大逆不道”的謀反罪行,你只要惹毛了我,那麼你就是大逆不道,聽起來,似乎這玩意兒用處也不大。比如,明朝的開國元勳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建國後擔任中書左丞相一職,朱元璋未表彰李善長功績,特賜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併成為了朱元璋的兒女親家。但是在1390年,已經76歲高齡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全家只有兒子和身為朱元璋女兒的兒媳婦及子女得以倖存,但是還是被流放。

其實朱元璋最恨的人就是貪官汙吏,元末時期的吏治敗壞,上對下層層盤剝剋扣,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小時候的朱元璋就是底層人民中的一員。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用重典治吏,給貪汙腐敗官員發明了“剝皮實草”刑法,將犯罪官員剝下皮後,用草填充放在衙門口,用以警戒官員,堪稱史上最狠。只要是朱元璋下令處死的人都去見了閻王,而且官員的死法一個比一個更慘。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身為官員的“他”被朱元璋判死刑,得知其祖宗先人後,不僅沒死,還獲得了免死五次的巨大賞賜,他是誰呢?這個人叫做範文從。

範文從何許人也?

範文從是洪武年間的一位官員,性格正直,剛正不阿,敢於進諫直言。正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實話就往往就把耳朵刺得生疼,還會讓人下不來臺,作為皇帝的朱元璋便是如此,被範文從搞得很沒面子,所以大怒之下將範文從打入死牢,他的人生道路彷彿就快打上句號。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

神轉折,因禍得福

古代的犯人在處決之前都要經皇帝勾決,就是在犯人資料上畫勾,表示天子已經同意。範文從在處決前需要經朱元璋勾決,朱元璋看到範文從資料後遲疑半刻,莫非……就命人將範文從帶上前來,得知範文從果真就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後人,是為范仲淹第十二世孫。

正是為此,範文從不僅免罪,並得賜五道“免死金牌”。

朱元璋為何不殺此人還重賞?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相,貧苦出身,從政後大膽直言,為此多次被貶,但依舊不忘初心,盡心盡忠,為國效力。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人生報復,不辭辛勞為民治堰,整治學政,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愛戴。

在後來的任職期間,他致力於修復了同西夏的關係,抵禦外辱,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勞,死後諡號“文正”,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死後得到諡號“文正”的屈指可數。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對於范仲淹這種好官由來是深深地敬佩,敬佩他的忠君愛國,正氣浩然。身為范仲淹直系後代的範文從不也是敢於進言,忠君愛國嘛!念及此處,朱元璋就決定赦免範文從,並給與了大量賞賜,其中就包括可免死五次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自己的考慮。

當時的朱元璋正在大力整頓吏治,不僅要查出貪汙腐敗分子,還要樹立一個勤政愛民的典型人物,這樣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範文從自身是剛直不阿,祖上也是愛國愛民的模範,所以範文從自然就成了先進模範的最佳人選。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隨著朝代政權的更替,最重要的穩民心,促發展,每個新朝代成立之後就要褒揚以前的忠君愛國人物,並宣揚忠君愛國思想,鼓勵人們忠於本朝,穩定政權。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清朝褒揚明末名將袁崇煥。最為久遠影響最深的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學說,每個朝代為了安撫天下士子之心就大力推崇孔孟之道,欽封孔子後人為“衍聖公”,世襲罔替。

範文從因禍得福,正是這個道理。


歷來現實


在講這個典故之前,楊角風先講一個前兩年去南京旅遊時,導遊講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後,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夠堅固,於是決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錢和用人。

於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前來修城牆,而且每塊城磚都有製作者的姓名和相關信息,一旦這塊磚出了問題,那麼製造這塊磚的,運這塊磚的,砌這塊磚的人都將受到株連。導遊講到激動處,不忘誇讚一番,這種方法有力的杜絕了吃私貪汙,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湯,至今仍然堅固無比。

隨後話題一轉,又講到了南京城一隻雞都沒有哦:

還是修城,因為太費錢,朱元璋就打了當時江南首府沈萬三的主意,說的是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裡面的銀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於是朱元璋打算借沈萬三的聚寶盆一用,約定的還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雞叫為準。

結果朱元璋為了霸佔聚寶盆,當天就派出多路人馬,大肆殺雞,於是整個南京城的雞全部被殺光,從此之後南京城再也沒有雞叫過,而聚寶盆,也就再沒還給沈萬三。

當然,導遊這樣說,主要還是推銷她手中的“南京板鴨”!

當然,朱元璋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比如路邊吃西瓜還殺人故事,比如因為宮女腳大也要殺事件,總之,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著殺人。

結果,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這一次朱元璋又要殺誰呢?

這個故事的出處不得而知,總之流傳比較廣,說的是一個叫範文從的人,至於這個人是通元啊,還是因為冒死上諫啊,還是因為當面揭龍鱗啊,總之,得罪了朱元璋,後果很嚴重!

而這個朱元璋要殺所謂的御史範文從時,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來姓範:

“難道你是范仲淹的後人?”

這個範文從估計也是聰明蓋世,一看有戲,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傳人!”

朱元璋一聽,拍了一下龍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唸完詩文,估計已經雙眼含淚,朕就是這樣的人啊,這首詩寫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斷不能殺!

不僅不能殺,還得讓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了,至於真偽,顯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無外乎憑藉這種造假傳遞自己的一種主張。

一種是宣傳大家要學習範文從的精神,勇於進諫;另一種也是為了宣傳朱元璋雖然殺人無數,但是也不是濫殺;亦或者為了表明朱元璋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態度吧。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應該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是一位殺伐果斷的君主,對於貪官汙吏他從來不會心慈手軟,有多少殺多少,誰犯事殺誰。老朱為了整頓吏治,懲處貪腐,他把他的侄兒殺了,把女婿殺了,把兩個兒媳婦也殺了,想從老朱手底下犯事後再逃命,難於上青天。由於朱元璋殺伐酷烈,大臣們每天上朝都得跟家人訣別,安排好後世;御史範從文見老朱殺伐過重而懷柔不足,於是勸諫老朱要少殺伐,多懷柔,否則社稷堪憂!老朱聞言大怒,下令將範從文打入監獄,嚴刑拷打之後梟首示眾。



不久刑部官員將範從文的判決書送到老朱手中,判決範從文梟首示眾之刑,請皇帝核准。老朱心血來潮,他親自去大獄之中審問範從文,想設法救下這位敢於諫言的御史,仵逆龍顏就讓他受受皮肉之苦罷了。老朱問範從文祖上何人,回答說他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三代孫,老朱聽聞後立即釋放了範從文。原來老朱從小窮困,最敬仰范仲淹這樣的官員;他當了皇帝后博覽群書,文化水平大增,更是對范仲淹推崇有佳!因為範從文是范仲淹的十三代孫,故朱元璋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字條給範從文,並鼓勵他以後仗義執言,多檢舉官吏的不法行為,這個字條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人們都說“君子之澤,三世而逝”,但是范仲淹想不到他的福澤都澤及第十三代孫子了,可謂福澤悠長!其實朱元璋也只是給範從文找一個藉口免除死刑,同時也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他當時雖然震怒,但是事後覺得御史依法諫言無可厚非,所以他才在核准死刑之時親自去審問。當年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共頒發了34個丹書鐵券給有功大臣,說大臣們可以憑此鐵卷免除一死;後來很多功臣驕橫不法,朱元璋將他們一一處死,可見丹書鐵券也不能保命。老朱給範從文的字條可免五次死刑,但要是範從文以此為憑再次冒犯朱元璋或者貪贓枉法,要他三更死,他一定活不到五更!



大秦鐵鷹劍士


相傳在明初年間,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現了一個不怕死的御史,當著許多朝廷大臣的面,赤裸裸的指出了朱元璋這的缺點,那的不足。這可讓兩面性格冷酷無情的朱元璋很是尷尬。

朱元璋大怒,作為一國之君,怎能讓人如此侮辱。

於是,朱元璋命人把範文從拿下,拖出去斬了。當士兵要將範文從帶下去時,他仰天長嘆:“我範文從只望皇上能明察秋毫,我死而無憾。”

朱元璋一聽他姓範,於是就叫左右放下他問道:“你和范仲淹有關係麼?”

範文從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子。”

朱元璋很驚訝,范仲淹乃宋代賢臣,他從心裡一直很敬佩這位宋代的大臣。於是,朱元璋決定赦免範文從,甚至還賞給他一塊可以赦免五次的金牌作為獎勵,鼓勵範文從以後繼續直言進諫。

這則記載不見於《明史》或者其他正史資料中,出自明清交替時代的文人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卷二《鏡中寄》,可以歸為野史一類。

趙吉士出生在明朝天禧、崇禎交替的1628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他在清朝的中央和地方都曾任職,參與過清朝朝廷組織的史書編修項目,是一名很有正氣的官員,在清朝官場任職三十多年,瞭解清朝官場的內幕,目睹了官場上的起起伏伏,非常痛恨官場上的貪腐行為,敬佩古代朝堂上那些為國為民的清官廉吏。

趙吉士生活的年代距朱元璋的洪武年間已經有大約三百年的歷史,三百年後的趙吉士怎麼能夠知道三百年前朝廷的事情呢?另外,在別的書籍上沒有找到類似的記載,只見於趙吉士的這本筆記。三百年來沒有任何人提起這件事,為何到了明末清初卻突然蹦了出來呢?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故事編造的可能性很大,完全是趙吉士對內心話語的一種宣洩。

趙吉士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明末官員貪腐,政治黑暗,天下的百姓是多麼希望那些貪官能變得好一些,趙吉士童年目睹了明朝官府的墮落,深恨那些不作為只貪錢的官場蛀蟲。

古代文人多喜歡託物言志,借一件事情或者歷史上的人物來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趙吉士通過這一個小故事,呼喚朝廷中多出一些敢於直言,清正廉潔的官吏。

趙吉士寫作本書的時候,清朝統治中原的時間並不長,正是重整江山,意氣風發的創業時期。可是清朝的官吏並沒有比明朝強出多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汙腐敗的現象層出不窮,大清每個衙門中都能找出幾個喝民血吃民膏的腐敗官吏。

清朝朝廷提高了明朝官員過低的俸祿,清朝的官員除了按時領取的工資,還有一筆養廉銀,最高的一品官員領取的養廉銀可達16000兩,最低的六品官員的養廉銀也有1200兩,日常所用的糧食也由朝廷供給,可謂是高薪養廉。

可是,即便這樣的優厚待遇並沒有控制住官員的貪慾,清朝的官員還是能貪就貪,清朝官場的風氣江河日下。

趙吉士希望清朝的皇帝也要學學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整治吏治,打擊貪腐,多多鼓勵和寬容朝廷中的廉吏,給朝廷中那些如范仲淹的廉潔能幹官員更多的空間,貶斥那些已經墮落無能的官吏,即使有人敢於批評皇帝,說出皇帝的不足,皇帝也不要記在心上,廣開言路,免於懲罰那些直言進諫的正直官吏,如同文中的朱元璋赦免範文從,朝中不會出現因為直言皇帝而付出代價的官吏。

同時,趙吉士希望官員們能夠向範文從學習,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官吏,不要害怕因此得罪了皇帝。如果真的是忠心為朝廷著想,皇帝不僅不會刁難那些為國為民的官吏,還會像文中那樣給於範文從免死金牌,讓正直敢言的官吏在皇帝的手下獲利。


參考文獻:明末清初筆記小說《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


小小嬴政


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都知道朱元璋這個人最恨的就是貪官們,而對於那些一心為國,護著國家的忠誠之人,他還是很欣賞。在一些書中記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有一位監察御史曾經出言頂撞過朱元璋。身為帝王,被下面的大臣頂撞,自然氣憤不已,立刻下令侍衛將他拉出去殺了。結果侍衛將他拉出去的時候,他大喊著,臣範文從來就不懼怕生死,只是懇求皇上能夠三思而後行。



聽到他說出不怕生死的話語,又正好姓範。朱元璋叫手下先暫時放開他,然後走上前詢問他的名字籍貫,這位大臣說他姓範名文從,家是蘇州吳縣的。朱元璋一聽,眉頭一跳,又接著問道,你和范仲淹有關係嗎?範從文回答他說,范仲淹是他的老祖先。聽了這樣的話,朱元璋一下就樂了。不僅馬上放了範文從,還連忙寫下了5條條幅,上面都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接著他把這些條幅賜給了範文從,並對他說,憑藉這些你有5次免死機會。


原來在朱元璋的心裡,他一直非常敬佩范仲淹。認為他是一位為官清廉之人,是一位忠於國家,愛戴百姓的好官。既然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代,那想必他的家風也是不錯的,朱元璋也願意相信這是一位忠心為國之人,因此才會當場賜予他5次免死機會。

不過,上面這個故事應該只是虛傳的,因為沒有任何的正規史料中有過明確的記載。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說裡面才有這件事情的人,這個故事應該只是寄託寫文之人的一種心情,他們希望在官場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明事理的帝王,希望能有官員像范仲淹以及範文從那樣,能夠敢於說話,能夠不畏強權,能夠清正廉明。



歷史中的確有一位範文從,但是在現實中他可並不像故事中那麼幸運。他的確是擔任了朱元璋執政時期的監察御史,但因為他被人陷害,故而獲罪而被抓了。可他憑藉祖先范仲淹的名聲,這才被讓他逃脫了死罪,但還是被髮配到了邊疆。這個所謂免去5次死罪的故事,完全就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想想也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歷史上範文從能憑藉著范仲淹的名頭免掉死罪也算是一件讓他意外的事了吧!從這也能看出,朱元璋對於范仲淹是有著敬佩之心的。


紫禁公子


朱元璋,可謂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能殺官員的,從反貪、到冤獄,他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官員被殺了好幾萬,可以說,任何一個被判死刑的官員在他面前不過是個名字符號而已,但就這麼一個個名字符號,一個官員不僅因為自己的姓名幸而免死,還獲得了5個免死的皇恩特許。

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御史叫範文從,他這個職位主要就是在朝堂上針砭時弊、直言進諫,顯然是個容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帝的差事。

偏偏這傢伙作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的十二世嫡孫,自幼秉承家訓,自當憂國憂民,這樣麼,慢慢就老熱朱元璋不高興了,最終把老朱皇帝給惹的大怒,然後把他下獄治罪。

刑部擬以“抗旨不遵”為名判了範文從死刑,然後把法律程序都走完後,就按規矩把案卷呈送皇帝,等待皇帝簽字確認下,就把範文從秋後問斬。

朱元璋接到了刑部上呈的案卷,越來越不對勁,這個犯人的名字和籍貫……會不會……老朱可是范仲淹的崇拜者啊,恨不得全國的官員都能變成范仲淹,那他老朱家就高枕無憂了。

下面人很快按照皇命把範文從帶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問:你是哪裡人啊?範文從答:罪臣蘇州吳縣人。皇帝再問:你姓範,是否是范文正公的後人?範文從答:罪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孫。

朱元璋聞之嘆息,想想自己差點就一時大意把文正公的嫡孫給弄死了,差點鑄成大錯,這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殺。

朱元璋命人取來錦緞,在上面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句話,賜給範文從,作為對他的安慰和勉勵,並宣佈賜予範文從5次免死的機會,這也算是莫大的榮耀。

當時的人知道此事後,都被朱元璋的寬厚仁慈感動,也欽佩范文正公能遺澤子孫這麼長時間。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范仲淹的子孫,叫範希榮,一次他外出做生意,遇上了山賊,準備搶他的東西,當山賊們聽說他的范仲淹的後人,立刻說“你是好人的子孫啊”,就給範希榮賠禮道歉,範希榮毫髮未損,安然無恙的回了家。

當然,範文從拿到了這5次免死機會後來有沒有用處,歷史上沒有記載,但估計用處不大,畢竟那些明朝建立後拿到朱元璋“丹書鐵券”的34個功臣,大多數都被朱元璋殺了,這免死金牌並未起到什麼作用。


雲中史記


關於朱元璋誅殺功臣的事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因此,他也得了一個暴君的名聲。

可是,朱元璋竟然在殺一個監察御史的時候,知道了他的祖宗之後,決定不殺他了。

朱元璋不但放過了他,還給了他一個類似於免死金牌一樣的東西,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他免死無五次。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又究竟是誰,能讓老朱這麼給面子?

這個故事是在《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這些書中都有講述。當然,是不是事實就很難說了。

話說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好好治理自己的國家。開始制定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學習前朝的各種史學典故,並且發誓要做到引以為戒。

可是,就在朱元璋兢兢業業,揚言要大幹一場的時候。有一個叫範文從的監察御史,因為對朱元璋的種種不滿,站出來給朱元璋頂了幾句。

朱元璋為此氣不過,就把範文從給判了一個死刑,並抓到了監獄之中。

在執行死刑之前,這件事還是需要朱元璋簽字的。

因為這時候的朱元璋,怒氣已經消去了,要說就是因為做大臣的頂撞了自己幾句,因為這個要殺人家,似乎有點太不講理了。

當朱元璋再次看到範文從這個名字的時候,他有聯想到宋朝的一個有名的宰相,而且他還是這個宰相的粉絲。

所以,想到這裡朱元璋就讓手下去查,這個範文從和宋朝的那個宰相到底有沒有關係?

這一查確實如同朱元璋所料的一樣。

原來這個叫範文從的人,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後人。

朱元璋再次把範文從叫到了自己身邊,給他確認一遍。範文從直接說自己就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子孫。

朱元璋二話不說,拿起筆來,就在一塊帛錦上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幾個大字。

朱元璋寫完之後,就把這塊帛錦遞給了範文從,並且告訴他憑藉這塊帛錦,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這件事在今天看來肯定是杜撰的了,畢竟朱元璋也不傻,他怎麼可能容許別人犯五次死罪呢。若是範文從直接謀殺皇帝,你說朱元璋是不是一次都不會原諒他。

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小說家杜撰的。目的也就是唱朱元璋的讚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